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十几岁的人生花季,我们正走进五彩缤纷、朝气蓬勃的青春花季。
B.任何个人的成绩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相较,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C.好书要多读,重要的书要反反复复地读,每一次都会让你觉得开卷有益。
D.他的作品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同样也关注到了社会变革的现实。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狼》的作者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长篇小说《聊斋志异》。
B.《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是先秦儒家的代表著作。
C.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D.寓言一般短小,常常用现实的故事寄托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迪。《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莅临(1ì) 吝啬(1ìng) 匿笑(nì)
B.捶打(chuí) 絮叨(dao) 睫毛(jué) 高邈(miǎo)
C.蓑衣(suō) 棱镜(líng) 粗犷(guāng) 黄晕(yùn)
D.喉咙(1óng) 央求(qiú) 祷告(dǎo) 着落(zhuó)
4、下列关于《西游记》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悟空被授以“弼马温”之官,当他得知此官为末等职时,火起大怒,打出御马监,径至南天门,回到花果山。
B.唐僧在武当山下收了西天取经路上的第一个徒弟,并给他起名为孙悟空。
C.观音菩萨欲试唐僧师徒道心,和黎山老母、普贤、文殊化成母女四人,设庄留宿唐僧师徒,以试他们的禅心。八戒迷恋女色,结果遭到戏弄,被吊在林子里一晚,以示惩戒。
D.唐僧师徒的最后一难是:唐僧因没有问老鼋年寿,老鼋一生气沉入水中,师徒连人带马落到水中,衣服和经书全都被水浸透。
5、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怜悯mǐn 丑陋lòu 警惕tì 争辩biàn
B.纠缠jiū 啰嗦luō 更换gēng 禽兽qín
C.凝成níng 倒霉méi 屠宰tú 蠢材chǔn
D.撬开qiào 庞大páng 作揖zuò 尚且shàng
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朴刀(pō) 晌午(xiǎng) 聒噪(guō) 不省人事(xǐng)
B. 庖官(páo) 主簿(bù) 侥幸(jiǎo) 恃才放旷(shì)
C. 禀请(bǐn) 星宿(xiù) 案牍(dú) 拈弓搭箭(zhān)
D. 绰刀(chuò) 商酌(zhuó) 桑梓(zǐ) 面面相觑(xù)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志摩,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与诗人,参与主编《新月》文学期刊,是著名的“新月派”诗人。
B. 《天上的街市》的作者是郭沫若。
C. 左拉是英国自然主义小说家,重要作品有《小酒店》《萌芽》等,《猫的天堂》是他的作品。
D. 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是我国明代作家,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赵之田部吏赵奢①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②,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③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④,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⑤,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
(注释)①赵奢:赵国名将,早先为田部官吏。②平原君家不肯出:平原居家不肯交。③用事者:管事的。④奉公:奉行公事。⑤加兵:发兵入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人恒过________ (2)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
(3)今纵君家而不奉公________(4)岂轻于天下邪___________
【2】翻译。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3】选文乙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赵国有法家拂士?
【4】用自己的话说说,选文甲中使国家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赵奢认为赵国稳定的条件是什么?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下面是一则征稿启事,其中有多处错误,请最少指出三处并改正。
征稿启示
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我校文学社决定举办以《团圆的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活动要求:征文内容围绕主题,文体不限;用300字稿纸抄写,不超过1000字以内;稿件请交到办公楼102室。欢迎同学们积极投稿。
2020-1-5
11、默写填空。
(1)秋风萧瑟,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4)__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但只要有这点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纯粹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6)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12、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
孙二娘道:“叔叔既要逃难,只除非把头发剪了,做个行者,须遮得额上金印,又且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年甲貌相又和叔叔相等,却不是前缘前世?阿叔便应了他的名字,前路去,谁敢来盘问?这件事好么?……武松:“我照了自也好笑,我也做得个行者。大哥,便与我剪了头发。”
(1)此处武松之所以逃难,是因为遭到 和张团练勾结官府的暗算,他被迫大开杀戒,大闹飞云浦, 。
(2) 《水浒传》中武松的绰号叫“行者”,《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名字也叫行者,请结合两本书的具体情节说说两位行者在性格上的相似点。
13、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 。八 岁 那 年 ,母 亲 听 村 里 的 人 说 ,“冲喜” 也 许 能 让 我 说 话 ,正 好 又 凑 上“ 八 ” 这个 吉 利 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 ,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⑪我 心 里 万 分 紧 张 ,不 知 所 措 。我 很 想 告 诉 母 亲 我 在 这 里 ,不 用 担 心 ,可 我 叫 不 出 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⑬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⑮我 猛 地 站 起 身 来 ,迅 速 拨 开 草 丛 :跌倒在 泥 泞 中 的 母 亲 ,正 吃力 地 向 上 爬 着 ,暴 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⑯我 激 动 万 分 ,紧 紧 抱 住 母 亲 “ 啊 啊 ”地 大 哭 起 来 。母 亲 一 边 用 沾 满 泥 土 的 双 手 替 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⑦~⑨段的内容。
【2】请简要分析第⑮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3】选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4】“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作答。
14、阅读议论性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己所用。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这种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水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写鸟的动作,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脑子里记的东西多了,如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等,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
⑤因此,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
(选自《梁衡文集》,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中心论点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B.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C.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
D.我们应该要提高语文水平。
(2)有人认为学习语文强调背和记,却没有深刻理解,会限制文学创新。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结合选文和已学知识,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15、写作
“晒”已经成为十分流行的网络用语,“晒”就是一起分享。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友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
请以“晒出我的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