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26年间的史事。
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老山界》一文中“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
D.《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抗美援朝时期魏巍随军采访后写的一篇通讯,“最可爱的人”这个亲切而又充满敬意的称呼也由此广为传颂。
2、下面句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年近三十,平日里不爱打扮自己,经常蓬头垢面、油光可鉴。
B.同学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谈笑风生,教室里充满着欢快的气氛。
C.他一想到不久后将要被判死刑,就会诚惶诚恐,冷汗淋漓。
D.对于犯错的学生,张老师总是和颜悦色地告诫,从不斥责他们。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是台湾诗人穆旦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B.《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对清朝的怀念,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C.《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D.诸葛亮,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他所写的《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选自《诸葛亮集》,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4、有同学摘录了下面一段关于凤凰山历史简介的语句,但语序错乱,请你帮忙找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他见到这儿人烟稀少、风景秀丽,便在此隐居下来。
②南宋末年,文天祥的侄孙文应鳞为躲避元军,携二子历经艰难,几经辗转,来到凤凰山下的岭下村。
③文应鳞便在山顶建一小楼,夕阳斜下,凭楼远眺,见家无炊烟者,便送粮赈济,百姓感激其恩德,称此楼为望烟楼。
④当时正值荒年,人民生活困苦。
⑤700多年来,文氏子孙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成为宝安一大望族。
A.②①④⑤③
B.②①④③⑤
C.②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③⑤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B.《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C.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的《卖油翁》闸释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D.《孙权劝学》中吕蒙因为读书而增长了才略,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沿用至今。
6、下列文学常识中作者及相关内容搭配不正确的一项( )
A. 孙犁——小说家——《荷花淀》
B. 雨果——作家——《巴黎圣母院》
C. 茅以升——桥梁学家——《中国石拱桥》
D. 叶圣陶——教育家——《桥之美》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班主任的再三劝慰,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脸上勉强露出了微笑。
B.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能够明显改善对台风登录位置及强度预报的准确性。
C.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成败的关键。
D.由于规划周密,北京冬奥会成为冬奥会中历届开幕式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④迨:等到。⑤倍:同“背”,背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患记问不若人 患:________________
(2)其所精诵 其:________________
(3)迨能倍诵乃止 止:________________
(4)乃终身不忘也 乃: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迨能/倍诵乃止 B. 患/记问不若人
C. 书/不可不成诵 D. 思其义/所得多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下帷绝编”写的是司马光独自苦读。请再写出至少两个类似的成语形容读书勤奋。
【5】概括司马光成长的历程,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感悟。
9、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诗。
10、学校举办了“科技伴我行”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科技策划】下面是“科技闪耀”系列活动流程图。请根据图中的信息,将“科技闪耀”系列活动流程转述给班级同学,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
(2)【科技动态】“成果展示”活动一开始,小明就激动地向同学们展示了他从报纸上搜集的航空航天相关新闻,请你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标题:______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太阳耀斑爆发和日冕物质抛射与太阳磁场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研究,并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数据支持。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42次飞行。
(3)【科技通知】学校将于2023年5月10日14:00在学校礼堂举办“航天科技”讲座,校学生会拟写了一则通知,请你仔细阅读,按要求作答。
通知
全体师生:
为增加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弘扬航天精神,助力航天强国梦。我校兹定于2023年5月10日14:00举办“航天科技”讲座,请全体师生准时参加。
2023年5月5日
校学生会
①这则通知中画线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______”改为“______”。
②这则通知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你修改。
③这则通知的内容不完整,请你修改。
11、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
(1)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4)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12、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三回)
问题:李逵为什么要杀虎?在什么地方杀虎?共杀了几只老虎?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成为一种趋势。每到暑期,中国各大高校、博物馆、科技馆里,随处可见浩浩荡荡的“研学大军”,那些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研学游,更成为当下的热门之选,受到许多家长和孩子的青睐。
②从活动的导向来看,研学游是值得鼓励的。它以天地为课堂,以社会为学校,以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老师,通过调动眼耳口鼻多种感官,让学生们走出闭门读书的窠臼,使“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得以完美结合。学生们能在研学中开阔眼界、增广见闻,更好地感知这个世界的过去和未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也有一些旅游公司和培训机构唯利是图,让很多研学旅行变了味道,出现“重游轻学、只游不学、游而乱学”的现象。
③研学指的是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可见学习是研学的根本,而“游”只是一种形式,是寓教于乐的载体。这提醒我们,在研学游的推进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本末倒置,不可让研学流于形式,更不可让它误入歧途。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绝非道听途说就能轻易领悟。与之相对应的,学生在研学过程中需要专业的讲解和引导,如果打着研学旗号,给予的却是“半吊子”的讲解,灌输的是些错误的知识,那这样的研学之旅不仅毫无意义,还会起到反作用。
④想要让研学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走近更多人的身边,需要丰富它的形式,更要充实它的内容。唯其如此,才能激活人内心的向往,吸引更多人参与。针对部分机构和个人相关知识的匮乏,作为活动基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可组织开展专门的培训,先让研学的组织者和讲解员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避免知识、信息的传递陷入错误的恶性循环。当然,场馆本身亦可通过免费的馆内展陈、团队讲解、智能导览等方式,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给参观学习的学生更好的研学体验。
⑤对于青少年来说,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兴趣。想要增进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就要提高研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体验感,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定制不同的课程。比如对传统技艺进行场景重现,让学生在看完瓷器制作、古法造纸后自己动手实践,从而更好地感悟匠心传承,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创意十足的内容,循循善诱、讲演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中学、在学中研,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加强研学与传统文化的贴合度。
⑥同时,活动的开展需要兼顾研学的公益属性。“走出去”不一定非得走出国门,“请进来"也不一定非得请专家教授,关键在于培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研有所得,学有所获。唯有规范市场秩序,导正研学的公益属性,让更多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让更多免费开放的公共资源能为研学服务,传统文化才能借助研学这座桥梁,抵达更多人的身边,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选自潘玉毅《让研学游更好地贴合传统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学游可以让学生走出来;走向自然,走进社会,实现读、行的完美结合。
B.第③段先论述学习是研学的根本,然后论述学生研学中需要专业的讲解和引导。
C.要提高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参与度关键是要活动机构提供场内展陈、重点讲解等活动形式。
D.文章从研学成为一种趋势说起,围绕如何让研学游贴合传统文化展开论述。
【2】从选文看,当下研学游存在怎样的问题?请简要分析。
【3】如何更好地开展研学活动?请结合材料概括。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长征精神——我们的精神之钙
【材料一】
①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②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
③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仅剩下90多人。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④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
⑤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
⑥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
(节选自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
①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
②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节选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
(1)下列对于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用血与火熔铸的,是长征大军用生与死锻造的,是红军战士用苦与乐冶炼成的。
B.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应该经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革命激情,可否坚定革命信念
C.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的职业目标
D.成长过程中,我们要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中,与时代同步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2)下面的材料,能否支撑【材料二】的观点?请简要阐明理由。
新安旅行团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和宋庆龄、陶行知等的支持和帮助下,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在全国各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历时17年,行程5万余里。
(3)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题目中“精神之钙”的理解。
(4)二则材料写作对象都是长征,但内容侧重点不尽相同。请谈谈你的发现。
15、题目:一群少年向我走来
丘吉尔是差生却为小锡兵改变了生活志向,杜小康因家境“一落千丈”而历经孤独,胡适“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玩”,调皮的“何满子整天在运河滩上野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迟到的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他们是少年中可爱的一群,在我们的成长中,陪伴引领着我们。具体到你个人,又曾受到怎样的影响?请以“一群少年向我走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
①具体明确,文从字顺。
②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