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纪弦,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

B. 《长城谣》的作者席慕容,当代作家,诗人。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文笔极美。

C. 《故乡》的作者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D. 志贺直哉,日本评论家,日本“白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小说之神”。

2、下列选项中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设问)

B.鲁迅和内山老板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天真。(比喻)

C.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洄游,他也会想家。(排比)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惊艳全网,其中刺绣、剪纸、小吃和饮食等非遗元素亮点纷呈。

B.白雪飘飘、红灯摇曳时,正是窗花盛开得最烂漫的时节。

C.我们写作文前一定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写出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4、下列选项中对文段中加点词语词性的判断,以及依次填入空格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 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 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 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 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A.连词       气质       胸怀       品质       意志

B.连词       品质       意志       气质       胸怀

C.介词       气质       意志       品质       胸怀

D.介词       品质       胸怀       气质       意志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波涛汹涌,浪沫横溢,扑面而来的水汽,让我们感受到了壶口瀑布的怒不可遏

B.人一有理想,精神面貌也会变得不一样,好运便会接踵而至

C.眼前白云飘飘,风平浪静,风云变幻,说不清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眼前过,一切都是那么美丽。

D.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6、下列文学常识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作是老舍,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冬景,他还创作了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作品。

B.《繁星》和《春水》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创作的两部诗集,冰心原名谢婉莹,她的笔名出自“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

C.《论语》全书共20篇,以语录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理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

D.《世说新语》是宋朝刘义庆所写的志人小说,主要记载了当时士大夫的各种事言谈轶事。

7、下面各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其中“嗡嗡”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闹”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蜜蜂当人来写。

B.班主任李老师经常通过微信的方式学生家长聊孩子的教育问题。这句话中加点的“通过”“和”都是起连接作用的连词。

C.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虽然各项之间是并列关系,但是也要注意各项之间的排列关系。

D.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句中“辟头”的意思是:开头)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蜘 蛛

梁绍壬

海州蜘蛛怪,不知何代物也。能嘘气黑风,居民每望见风起如黑烟蓬蓬,则皆严闭户牖,风过乃已。一日,龙击之,雷雨既,蛛吐丝网,龙不得出,格斗数十,须臾而濒海皆水矣。始有火龙者二,樊网出龙,蜘蛛遁不知所往。诘旦,于数十里外,有物纵横散落,圆腻色灰,围如人臂,或数寸,或一二尺,金石无所伤,而两头皆焦火痕,盖蛛丝也。大兴舒铁云孝廉有(蜘蛛网龙篇)纪其事。

选自《两般秋雨盦随笔》

【注释】①牖:窗户。②舒铁云:清代诗人。③孝廉:官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能嘘气黑风 (2)雷雨既  

(3) 龙不得出 (4)格斗数十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知/何代物也   B. 始有火龙/者二

C. 于/数十里外   D. 金石/无所伤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民每望见风起如黑烟蓬蓬,则皆严闭户牖,风过乃已。

4选文想象奇特,描写生动,其中“能与龙搏斗”,可以表现蜘蛛   的特点,“蛛丝围如人臂”,可以表现蜘蛛   的特点。

5选文还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蜘蛛”的“怪异”?请举例说明。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诗作,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被贬多年的遭遇,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无限的心酸与悲凉。

B.颔联用“闻笛赋”“烂柯人”典故,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与岁月流逝的怅惘。

C.颈联格调伤感,以“沉舟”“病树”比喻诗人,抒写诗人的身世和人生。

D.全诗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沉郁中见豪放。

【2】“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开幕前,习近平主席和京总统应邀观看中俄少年冰球友谊赛。开球前,球员互向对方国家领导人赠送球衣。假如你是中国球员代表,你会向普京总统说些什么呢?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用课文原句填空。

(1)不闻机杼声,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从此替爷征。

(3)__________________,赏赐百千强。   

(4)_________________,送儿还故乡。

(5)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6)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___       

(7)《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下面的文字选自《西游记》,读后回答问题。

正行处,只见一道大水狂澜,浑波涌浪。三藏在马上忙呼道:"徒弟,你看那前边水势宽阔,怎不见船只行走,我们从那里过去?"八戒见了道:"果是狂澜,无舟可渡。"……师徒们正看碑文,只听得那浪涌如山,波翻若岭,河当中滑辣的钻出一个妖精,十分凶丑: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那怪一个旋风,奔上岸来,径抢唐僧,慌得行者把师父抱住,急登高岸,回身走脱。

(1)语段中所描写的“那怪”是指_______,该处所提的河名为_________。

(2)语段对于“那怪”的描写采用了那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父亲是棵大树

石 毅

①丰子恺先生说:有些动物主要是皮值钱,譬如狐狸;有些动物主要是肉值钱,譬如牛;有些动物主要是骨头值钱,譬如人。

②父亲兄妹六人,排行老二。大伯五岁被土匪掠去,赎回后寄养在老张圩舅爷家,一直到成年才回来。大姑、小姑嫁人早,三叔、四叔忙读书。家里得有个顶梁柱,爷爷就把吃苦耐劳的父亲留下来养家。

③听母亲说,父亲12岁起就开始扶起犁梢把。每天黑隆隆开始起身,万家灯火才收工回家,一年到头忙不休。春天,砍倒柳树做弓网,卖给集体以换取我们弟仨书学费;夏日炎炎,赤膊奔跑在田野上采挖草药,晒干后,挑到离家很远的县医药公司卖。白蜡树满身金黄,开始编筐编篮子,经常编到鸡叫。次日,和大姐一起趟着夜色去二十里外赶集。傍晚到家,人饿得头晕眼花。

④半饥不饱的年代,只有逢年过节,我们才能吃上一口好吃的。每逢出礼,看别人牵儿携女,心里好不羡慕,但父亲总嫌我们累赘,从不肯捎上我们。在他看来,这种借机蹭吃行为是不齿之举。家里来亲戚,父亲也不准我们上桌子。他说,小孩子学业第一,将来有出息了,要啥有啥。

⑤有一次,父亲让我去买酒。售货员阿姨多找了我两元钱,我想用它买新钢笔与文具盒。都快小学毕业了,我还没摸过钢笔呢,文具盒还是盛针水的纸盒子。回到家,我喜不自禁。父亲却说,人穷点不要紧,但要有骨气。你没听说贪小便宜吃大亏吗?之后,硬逼着我送还了。

⑥父亲经常拿庄稼、树木教育我们。读书做人就得像红薯一样踏实厚道,不能像瘪高粱自命不凡。你看,大渠埂上,那些洋槐树骨头多硬:不论个头大小,大风里宁折不弯,水沤不烂;烧锅取暖,火苗最旺,桌椅板凳笛锨柄,没有比它更牢固……

⑦父亲一生要强,从不肯将痛苦示人。那年冬,河工任务结束,父亲风尘仆仆回到家。晚上洗完脚,昏暗的煤油灯下,他专心致志地缝补着什么。出于好奇,我悄悄走近一看,他的脚后跟裂开一食指宽的豁口,父亲正埋头用塑料线一针一针地缝合……那一刻,我无比惊恐,心如针扎,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突然抬起头,看到我时,先是一愣,然后手一挥:去去去,有什么好看的?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你也跟老子一样……

⑧多年后,想起那情景,依然让我揪心。

⑨农村土地大包干那会,母亲哮喘病愈发厉害,我们兄弟仨都上学,家中十几亩田全靠父亲和一头老牛打理。父亲不识字,除了种田,别无所长。父亲时常夜不能寐。苦闷的时候,父亲经常一句话不说,看东西摆得不顺眼,不踢便骂。母亲常常私下里流泪。

⑩也有高兴的时候。期末考试,父亲看到我们捧着奖状回家,嘴角情不自禁露出久违的笑容。晚饭,母亲给我们盛好手擀面,端上一大碗鸡蛋炒尖椒。父亲给我们弟仨每人碗里奖励半勺香喷喷的熟猪油。父亲说,男孩子吃辣椒,将来能担当大事。我们吃得狼吞虎咽,热汗直流,但我扛不住那辣味,中途多次停箸扒水缸。

那个暑假,蝉噪如雨,父亲要去给高粱田打农药。他说,露水干了,红蜘蛛晒在日头里,沾上药水立马就死。父亲啃完一块凉饼,穿戴整齐,背起喷雾器,拎一瓶农药就走。回来的时候,父亲无精打采,就着渠水用肥皂洗完澡,便口吐白沫,痛苦呻吟。大哥和叔兄立即用凉床把父亲抬往乡医院。十几里土路,兄弟俩换着肩,走河埂,绕大桥,过小镇,正遇逢集,大哥声嘶力竭,乡人纷纷避让。折腾一天一夜,才把父亲从鬼门关夺回来。

父亲出院后,身体却每况愈下。大哥只得放弃高考,回家接过父亲手中的犁稍把。父亲动手术那年,大哥挤时间参加了市合同教师招考并顺利通过。次年,我收到了中专录取通知书。成绩最好的二哥偏偏命运多舛,中考那年患了肾炎,休学近两个月后参加中考,只考上了农职中。论成绩,本来有机会留校的,但他没能把握住机会,被人捷足先登。最后,他只得回家修地球,成为父亲心里永远的痛。

父亲手术后,改善了饮食,精神抖擞地学会了骑车,每天像常人一样忙里忙外,他等着大哥结婚后,自己早点抱孙子,更盼着二哥改变命运。

两年后,父亲体内的病魔再次发作,他带着不甘离开了我们。

常言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我心中,壮志未酬的父亲不是草,而是木,是一棵大树。他用坚强的臂膀与粗壮的大手为我们托起一片遮风避雨的天空。尤其是他对生活默默承受不断抗争的精神,对我们耳提面命的教诲,对家庭的责任担当,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们的血脉里。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完整“父亲是棵大树”的具体表现。   

年四季种地、做弓网、采挖草药、编筐编篮子→_____________→拿庄稼、树木教育我们→__________→考试得奖, 给我们奖励熟猪油→___________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段划线的句子。

那一刻,我无比惊恐,心如针扎,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3】请分析第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常言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我心中,壮志未酬的父亲不是草,而是木,是一棵大树。

【4】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4、清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或为儿子,或欲纳妾;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然知识化了的男人,比不上普通农民那么能耐得住山村的寂寞生活,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但一般告诉,则不能算是“说春”。“说春人”之“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嗓子也好。还有另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说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R&P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在他自己,是一种个人价值体现的满足。所谓与人乐乐,其乐无穷。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已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早已断了音讯。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不久前,予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1徐阿婆为了维护自己的清名,做了哪些事情?请分别简要概括。

2文章第3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3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用什么用意?

(2)“我之羞愧,因亦如此……”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4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5如何理解文中的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这句话?此句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作为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学生,你一定有过痛苦,有过忧伤,有过自卑,有过迷惘,有过困惑……

请以“走出 ”为题完成作文,可写你的感情历程,可写你的思想飞跃,可写你的青春感悟等等。

要求:

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的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②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抒发真情实感;

③文中不能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