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人夸夸其谈,却缺乏知识与见地去阐述一个他们自己并不理解的真理。
B.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不仅令孩子笑的前仰后合,竟令一向严肃的大人们都忍俊不禁。
C.即将乔迁新居,三十多户居民强聒不舍地告别他们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
D.过了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笼罩/蒸笼 拾掇/拾级而上 和颜悦色/曲高和寡
B.喧哗/渲染 儒家/妇孺皆知 心浮气躁/澡身浴德
C.龟裂/海龟 迫切/目空一切 分崩离析/恰如其分
D.驰骋/聘请 瞭望/穷困潦倒 应接不暇/闻名遐迩
3、下列画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狭窄(zhǎi) 攲斜(qī) 嫩芽(nèn) 抖擞(shǒu)
B.着落(zhuó) 绽开(zhàn) 应和(hè) 倜傥(tǎng)
C.蝉蜕(tuì) 荫蔽(yìn) 酝酿(liàng) 憔悴(cuì)
D.搓捻(niǎn) 菡萏(hàn) 粗犷(kuàng) 贮蓄(chù)
4、下列各项中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骊歌(lí) 瞬息 (shùn) 蝉蜕(tuì) 荒草萋萋 (qī )
B.菜畦(qí ) 书塾(shú ) 喧嚣(xiāo ) 人迹罕至(hǎn )
C.确凿(záo ) 丑陋(lòu ) 喑哑(yīn ) 人声鼎沸(dǐng )
D.叮嘱(zhú ) 脑髓(suí) 顷刻(qǐng) 来势汹汹(xiōng)
5、下列病句属于语义重复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明确要求,不得擅自增强应用范围,严禁因疫情防控之外的因素对群众进行健康码赋码变码。
B.《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人类活动不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
C.读书,贯穿一个人的一生,然而,在如今的电子媒介时代,人们对纸质书的阅读日渐慢慢减少。
D.是否具备研发能力,是衡量一个科技公司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峡》节选自《水注经校证》,郦道元描写了三峡奇绝的景色。
B.鲁迅被国人誉为“民族魂”,《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均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新闻注重准确性和客观性,坐着的感情与思考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
D.《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意大利的茨威格,他的代表作有《三作家》、《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等。
7、选出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他与陶渊明一样都是东晋人。
B.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作家,“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C.《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都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D.“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我们学过的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及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都是这种文体。
8、(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______ (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3】(乙)文既体现了赵威后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又体现了她选拔贤士的标准。(甲)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35首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请简要分析“月如钩”这一特定意象的表达效果。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无一字说愁却处处说愁,请从炼字角度具体赏析。
【4】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根据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5】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
10、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浪费现象也是触目惊心。针对这种现象,某中学九年级开展了以“‘小节俭’折射‘大文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号召·责任】一班班长制定了本班节俭倡议书。请找出至少3处错误并改正。
亲爱的同学们: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传统美德。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节俭观,从身边小事做起,为此,我向一班全体同学倡议,
1.节约用电,人走灯熄,提倡光线充足时不开灯。
2.节约用水,及时关紧水龙头,提倡一水多用。
3.节约用纸,提倡双面使用。
4.节约粮食,禁止不浪费食物。
5.厉行节俭资源共享。保护卫生工具,延长使用寿命等。
勤俭节约是习惯更是态度,只要转变观念,从点滴做起,就能形成一种风气。
九年级一班班长xxx
2022年X月X日
【2】(1)【文化·传承】
据估算,一粒米从种子到走上餐桌,需要3072个小时,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勤俭节约、爱粮节粮,这些优良传统被写进诗词歌赋代代相传。请写出连续的两句诗词里的“粮食经”,并注明出处。
(2)【启迪·行动】
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
我国每年约消耗500亿双一次性筷子,需砍伐约2500万棵树木。
全球约1/4的人口面临“极度缺水”危机,超过10亿人生活在缺水地区。
根据以上句子及数字,写出你参加本次活动的深刻感悟。
1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曹操《龟虽寿》)
②________________,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③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 潼关怀古》)
④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⑤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⑥大而言之,是为学术,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藤野先生》)
⑦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典故,是拿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12、名著阅读。
(1)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诗歌属于诗人“归来”后的是( )
A.《大堰河—我的保姆》
B.《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C.《我爱这土地》
D.《光的赞歌》
13、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陈柏清
①中考前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九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回到家他给我加个小灶,无外乎煮碗肉粥、炒个鸡蛋。那天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他说好吧。我去洗漱的当儿,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然后又去厨房端汤。我接过汤碗的时候,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汤碗落地上了,他蹬眼看着我,有点生气地说:“你这孩子!”我手正痛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对,你还有理了!”爸爸一边擦着地板上的汤,一边说道。我最受不了被爸爸妈妈责备,也不看看我的手都烫红了,一气之下把筷子拍在桌上,站起来气呼呼地说:“我不吃,行了吧!”然后回房间,“砰”的声关上了门。我听见身后爸爸说:“对,你就知道关门,面条不用你吃了。”然后我一边委屈掉眼泪,一边听见爸爸很大声地在客厅里吃面条。我想我又要好几天不和他说话了。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有些生气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第二天,一开房门,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我似乎看到他脸上的焦急,我有些内疚,停下了脚步。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看见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举起手说:“我真想扇你一巴掌!”我刚一转身刚才的眼泪又吞回去了。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不满地想:“爱咋好咋好。”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我忧伤自卑地蜷在家里,昏昏暗暗,浑浑噩噩。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颇色。
(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故事情节 | “我”的情感态度 |
“我”不小心打翻了汤被责备。 | ① |
② | 恐惧、生气 |
放学后,我躲开父亲后又被撞见挨骂。 | 内疚、不满 |
③ | 忧伤、自卑 |
“我”知父亲得了帕金森综合症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 | ④ |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三段画线句子。
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与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通过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的几件事,表现了“我”在父爱的感召下,终于理解了父亲,彻底告别隔膜的过程。
B.第②段“如释重负”,主要写出了父亲由接不到女儿的紧张心情到知道女儿回到家,发现女儿有了能独立自主回家的能力而欣慰轻松的心理。
C.第④段描写父亲找“我”运用了“赶”“跑”“喘”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为找不到女儿的急切不安和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突显出父爱的真挚
D.第⑦段“昏昏暗暗”一词既写出了“我”封闭在家环境的昏暗,又烘托出了“我”毕业后找不着工作又没理由拒绝父亲的失意暗淡的心理。
E.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是爱恨交织的,父亲为“我”做面接“我”放学都是爱,而在爱中他无端批评“我”,还在“我”失意时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这些也让“我”对他怀着恨。
【4】文章的标题有何作用?生活中我们也许和作者一样正经历着和父母亲之间的各种斗争,请结合文章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父(母)子之战”的理解。
(链接材料)主持人马丁在他的演讲《父子之战》中说:小时候,我爸对我深深地不认同,从小带给我深深的挫败感,这种失败感会转化为深深的逆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长大了他老了,他小时候习惯性地否定我,现在我也习惯性地否定他。每次这种时侯,我内心都会有一种报复的快感,这种感觉特别爽。而当我爸走了,这场父子之战终于落下了帷幕,我发现没有赢家但是有很多遗憾。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说我
迟子建
①我生来是只“丑小鸭”,因为生于冰天雪地的北极村,所以不惧寒冷。小时候喜欢犟嘴,挨过母亲的打。挨打时,我咬紧牙关不哭,以示坚强,气得妈妈骂我:“让你学刘胡兰呢?”
②我幼时淘气,爱往山里钻,爱往草滩钻,捉蝴蝶和蝈蝈,捅马蜂窝,钓小鱼,采山货,摘野花,贪吃贪玩。那时曾有一些问题,令我想不明白:树木吃什么东西能生长?鱼为什么能在水里游?鸟儿为什么能在天空飞?野花如何有姹紫嫣红的颜色?如今看来,这些问题我仍旧没想明白,可见是童心未泯,长进不大。
③父亲是小学校长,在哈尔滨读的中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烟稀少的大兴安岭,他算是秀才了。他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喜欢喝酒,顶撞上司,清高自负,极其善良。因为喜欢曹子建的《洛神赋》,就想当然地把我的名字冠以“子建”二字,幸而我还能写点文章,否则迟家若是出了个叫“子建”的农妇,他起的名字就成一个笑话了。父亲毛笔字写得好,在永安小镇时,每逢春节他都要铺开红纸,饱蘸笔墨书写对联。他鼓励已上初中的我编写对联,我欣然从命,有一些被他采纳后龙飞凤舞地写在纸上,贴在寒风凛冽的户外。看到贴着的对联的内容是由我胡诌的,我便沾沾自喜了。那算是我最早的作品,编辑和发表者是父亲,我没有一文钱的报酬,读者只限于家人和左邻右舍。
④我喜欢小动物,养过一只毛色发灰的野猫,将它的腿缚在椅子上,否则它就乱窜乱跳,比老虎还要威猛。我还养过狗。当然,这是些有趣的收养。最无聊的是养猪养鸡,这些家畜家禽家家户户都养,没什么特点,尤其是猪,它食量惊人,放学后不得不出去给它采菜回来烀食,把人累得头晕眼花,目的无非是让猪长膘,之后把它杀掉当成美餐分食,而食物又化成了田地的肥料,这样循环往复地一想,便觉无趣,觉得人是世界上最无聊的动物。
⑤大自然亲切的触摸使我渐渐对文字有了兴趣。我写作的动力往往来自于它给我的感动。比如满月之夜的月光照着山林,站在户外,看着远山蓝幽幽的剪影,感受着如丝绸般光滑涌动的月光,内心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这时候就特别想用文字去表达这种情感。我爱飞雪,爱细雨,爱红霞漫卷的黄昏,爱冰封的河流,爱漫漫长冬的温存炉火。直到如今,大自然给了我意外的感动后,我仍会怦然心动,文思如泉涌。
⑥我出身的家庭清贫,但充满暖意;我出生之地文化底蕴不深厚,但大自然却积蓄了足够的能量给予我遐想的空间;我的祖父和父亲早逝,亲人的离去让我过早感觉到人世间的沧桑和无常。我明白一朵云聚了会散,一朵花儿开了会谢,河水总是向前流,春夏秋冬,日月更迭,周而复始。大自然的四季轮回,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让我们明白它们是万古长青的,而人生的四季戛然而止后,我们看不到人的轮回,只能用心灵去体悟、发现和领会。我渴望着年事已高时能做到“不说人间陈俗事,声声只赞白莲花”,能够在老眼昏花时达到人生真正的绚烂境界,那将是一种大喜悦、大感动。
⑦对于生活,我觉得庸常的就是美好的。平常的日子浸润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的情感,让你能尽情品咂。对于文学,我觉得应持有朴素的情感,因为生活是变幻莫测的,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使作家葆有一颗平常心和永不褪色的童心,而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一个作家最应具备的素质。
【1】文章第③段从哪三个方面写我受父亲影响走上写作道路?
【2】第⑤段“满月之夜的月光照着山林,站在户外,看着远山蓝幽幽的剪影,感受着如丝绸般光滑涌动的月光,内心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作者如何运用比喻的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的?
【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看,能使作家葆有一颗平常心和永不褪色的童心的,是朴素的情感。
B.因为平常的日子浸润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的情感,所以庸常的生活是美好的。
C.“我渐渐对文字有了兴趣”源于“我”小时候淘气,贪吃贪玩和一些想不明白的问题。
D.作者出生之地文化底蕴不深厚,但大自然却给予作者遐想的空间。
15、题目:我得到了_____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理解”“肯定”“信任”……(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3)字数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