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歼灭jiān 解剖pōu 镂空lòu 屏息敛声bǐng
B.河堤tí 掺扶chān 兴味xìng 深恶痛疾wǔ
C.锃亮zèng 黝黑yǒu 匀称chèng 惟妙惟肖xiào
D.倔强juè 秀颀qí 冗长rǒng 杳无消息yǎo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林薄雾,农舍田畴(chóu),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里送炭的毛驴驮队。
B.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长江天堑(jiàn),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度过了。
C.濒(pín)临东海的海边小镇,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来观光的旅客四季不断,洛绎不绝。
D.鲁迅先生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枪,气势雄伟,震聋发聩,读起来令人心潮澎湃(bài)。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具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静观世事变化。刘备的“三顾茅庐”使他抱定为刘备打江山的心愿,说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言,发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感慨。定位清宁人生,保持初心不变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路上荆棘丛生,我们唯有定位清宁,然后不懈坚守清宁,无所不为,人生方向才不会偏离。这可贵的人生态度必然助你的人生绘出别样的精彩画卷。
A.三顾茅庐
B.荆棘丛生
C.无所不为
D.别样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议论性的文章需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态度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B.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
C.对偶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
D.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
5、下列对课文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山界》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半内所发生的事情,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战士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全过程。
B. 《晏子使楚》选自《春秋》,叙述了晏子在楚弱齐强的态势下,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杰出才能。
C. 《背影》是一篇叙事记实散文,朱自清先生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D. 《父母的心》是一篇小说,全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6、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前四十回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故事,然后逐步发展,到第七十回以后写他们的归顺与失败,使得小说环环相扣,线索分明。
B.《聊斋志异》中的故事题材多样,情节曲折离奇,大多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奇幻世界,在指斥不公,刺贪刺虐,揭露黑暗的同时,表达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C.《世说新语》语言极为简练传神,寥寥数言即使人物跃然纸上,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体现了其作为一部优秀笔记文学的特殊价值,被尊为全面记录一代史实的正史。
D.《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撷取生活化的场景,捕捉平凡人物的日常琐事,让读者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关照自己的现实处境,这就是作品超越时空的魅力所在。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春天山中胜景太多,自己留连忘返直至夜间,可见山中美景让诗人沉醉留恋。
B.颔联的“掬水”“弄花”是“春山胜事”的典型代表,是“赏玩忘归”的具体原因。
C.颈联写诗人舍不得远处的花草,游兴顿起不在乎远近,想到更远处寻觅美景。
D.尾联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的情景分明地勾勒了出来。
8、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与余舟一芥 (小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大杯酒)
C.念无与为乐者 (想念,思念)
D.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2】将(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C.乙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D.乙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着重“痴”,乙文强调“闲”。你是如何理解这“痴”与“闲”的?
9、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①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①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1】颔联中的“空”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0、校学生会准备于3月5日下午两点在学校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我与文明同行”的座谈会,下面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需要你去解决。
(1)请你以“文明”二字开头,拟一条宣传标语。要求:①紧扣座谈会的主题;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③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座谈会前,某同学准备了一份简短的发言稿,但其中划线句各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千百年来,文明一直引领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它有无穷的魅力,有不竭的动力,有强大的感召力。①作为当代中学生,讲文明话,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不仅能体现良好的个人品质,而且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②我们一定要懂礼貌,讲诚信,遵纪守法,尊师爱友,不断增加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坚决纠正以往存在的不良行为,全面展现当代中学生的文明形象。
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月4日上午,学生会主席来邀请你们班主任参加第二天下午的座谈会,但老师不在,学生会主席请你代为转告。当天下午,你是怎样对班主任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__________,不但在天。(曹操《龟虽寿》)
②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③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④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⑤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⑥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杜牧《赤壁》)
⑦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⑧《与朱元思书》中点明游览路线的一句是:__________。
(2)默写王维《使至塞上》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也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1)以上文段出自英国作家____(人名)的小说《简·爱》,文段中的“你”指的是____(人名)。
(2)这是小说中简·爱的一段精彩的表白,你看出她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个性。(三点即可)
13、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黄土地的歌谣
侯发山
①黄亮懂事后,才知道爷爷名字的由来。爷爷对黄亮说:“那时咱家没地,你曾爷爷一直在地主家扛长工,种地。我出生后,他希望咱黄家能有自己的地,这才给我起名土地。”
②爷爷虽是一个土里刨食儿的农民,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有“诗人”的天赋,口头歌谣作得像模像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到土地承包到户,黄家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按人口分,全家五口人,二亩三分地。爷爷的“新作”来了:“不打铃,不敲钟,一路小跑去上工,责任田里显威风。”
③这时候,曾爷爷已经去世多年,爷爷才40出头,正值壮年,像牛似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天不亮就下地,晚上星星出来了还不愿意回家。庄稼地嘛,只要你想干,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活儿:种地前需要平整土地,挑粪,若是家里没有牲口耕耙,就得人力翻地,然后用耙子把土坷垃蹚平,种子播下,等苗出来,除草,浇水,撒肥,打药……到了收获季节,更忙。“紧种庄稼,消停买卖”是爷爷的口头禅。特别是收麦时节,更不能耽误,“麦熟一晌,蚕老一霎”,若不及时抢收,麦穗就要炸裂了。割麦天正是五黄六月,天热,还要趁晚上收割。麦子收割下来,需要挑到麦场,趁着晴好天气,一边晾晒,一边打场——即用牲口拉上石磙碾麦子,再经过翻场、起场、扬场等工序,才能做到颗粒归仓。整个儿下来,人累得脱层皮。
④爷爷曾作过一首打油诗:“五月麦梢黄,虎口抢粮忙。大人前头拱,少儿紧赶趟。烈日烤脊背,汗水湿衣裳。手上磨水泡,脚踝满是伤。口渴嗓冒烟,腰酸脸发烫。饥肠辘辘叫,身疲麦铺躺……”
⑤“爷爷,真辛苦啊。”黄亮那时只有四五岁,若不是爷爷帮助回忆,好多事都记不起来了。
⑥“不辛苦,口嚼黄连唱山歌——苦中作乐。为啥?收获的粮食都是自个儿的啊。住着新瓦房,麦囤顶着粱,全年吃白面,感谢党中央。”
⑦黄亮考上大学后,爸爸进城打工,爷爷不愿进城,他舍不下家里那二亩三分地。为此,爷爷没少埋怨,但埋怨改变不了现实,再说,村里跟他一样大的青壮劳力都进城了。
⑧让爷爷欣慰的是,黄亮大学读的是农业。让他不明白的是,黄亮毕业后回村了。
⑨黄亮笑嘻嘻地说:“爷爷,您不就是在村里待了一辈子,我就不能回来?”
⑩“你回来弄啥呢?一肚子学问,难道回来种地?”爷爷叹口气,心里既高兴又担忧。当下好多人都不种地了,土地荒芜了不少。荒草成片,有的疯长一人多高,如果哪群迷失方向的大象走进去,一时都难以发现。他上了年纪,收拾自己那点土地都有点力不从心了,幸亏有了旋耕耙、脱粒机,他省了很多力。他想种那些荒芜的地,也是有心无力。
⑪“爷爷,您若是算卦,这一卦可值钱了,我就是回来种地的!”
⑫“啊?咱家那点地能养活——”爷爷惊得胡子一抖一抖的,后半截话没说出口。过去指地吃喝,现在要买房、买车,还有天价彩礼,指望那点儿地?他爸都知道进城赚钱,难道他跟钱有仇?
⑬“爷爷,那点地当然不够塞牙缝。我已经同村主任和其他村民商量好了,村里的一千亩地我一个人承包。”
⑭“你,你不是说胡话吧?”爷爷瞅着黄亮,像看外星人似的。
⑮黄亮笑了,说:“爷爷,我跟您说的是正经事,没开玩笑。”
⑯“我,我都八九十了,可没有力气帮你了。你爸就是回来,恐怕也不行,一千亩,乖乖,比过去大地主种的都多,那得雇多少长工啊!”爷爷摇了摇头。
⑰“爷爷,咱骑驴看唱本,往后瞧好了。”
⑱没等黄亮把手续办妥,爷爷病倒了,这才进城养病。好在有父亲照料,黄亮才一门心思地经营流转来的土地。
⑲等到第二年小麦开镰的时候,爷爷的病才养好。
⑳爷爷从城里回来的第二天,跟随黄亮来到了田间地头。忽然,爷爷,揉着自己的眼睛,大声嚷嚷道:“亮亮,我还得进城,我的眼睛坏了。”
㉑黄亮吓了一跳,说:“爷爷,您的眼睛怎么啦?”
㉒“我看不到车里的人!”爷爷一边揉着眼一边着急地说。
㉓“爷爷,这些收割机的驾驶室就没人,无人驾驶,北斗卫星给指挥着呢。”
㉔“啥?无人驾驶?”
㉕“在手机上就能操作,每小时收割三四十亩。”
㉖爷爷长舒了一口气,吟诵道:“抚今忆往年,麦收两重天。晨见麦子熟,午间粮满仓。机器代人力,轻松无累慌……紧跟党步伐,初心永不忘。与时要俱进,正道是沧桑。祖国无限好,奋斗幸福长。”
㉗看到爷爷脸上荡漾着的笑容,黄亮也舒心地笑了。
(原载《金山》2022年第12期)
【1】请根据选文第⑦-㉗段中爷爷的情感变化,概括引起爷爷情感变化的具体事件。
【2】参考下表,分析这篇小说设置悬念所运用的方法及其效果。
设置悬念的方法 | 定义 |
倒叙法 | 利用倒叙法设置悬念,就是把故事的结局先写出来,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让人们带着悬念去阅读下文。 |
疑问法 | 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故意地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读者的深思,是形成悬念的好方法。 |
【3】读完本文后,小新同学对文中的有些段落产生了疑惑,请根据文本内容帮他解惑。
小说第③段写爷爷劳作的情景,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第⑲段仅用“等到第二年小麦开镰的时候”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 |
我认为:______ |
【4】结合文意,请简析“黄土地的歌谣”中“歌谣”的含义。
【5】如果要把这篇小说拍摄为话剧,你认为下列哪个选项更适合作为这部话剧的宣传主题词?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A.挚爱亲情,奋斗传承 B.科技助农,乡村振兴
14、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小题。
丝绸店
李汉荣
①我无法将这柔软、细腻、华丽的丝绸,与故乡的桑园,与幽暗、难免闷热的蚕房,与蠕动的傻乎乎的蚕联系起来。
②但是,千真万确,这华美的丝绸,就是从桑园走来,从蚕房走来,从蚕的身体走来。
③小小的蚕,将自己的生命全都化作丝,织成茧,在空阔宇宙里,为自己建造一个私密的小小宇宙,然后化为蛹,化为蛾,化为虫,一次次死去,一次次复活,演绎着一首无声而悲壮的史诗。
④但这精灵般的生命却被视为虫的一种,即会抽丝结茧的昆虫,我们对之是多么不礼貌不尊敬啊!但是我又无法另外为之命名。我只好就叫它们蚕吧,我坚决不称它们是虫。虫,你才是虫!
⑤看看,这小小精灵身上蕴藏了多少美德——
⑥世上没有懒惰的蚕,我们看见的都是勤劳的蚕,至今也没见过哪只蚕会不劳而获,或不织茧,或织一个不合格的破茧,在中途溜走,躲进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里醉生梦死。
⑦世上没有贪婪的蚕,我们看见的都是本分的蚕,至今也没有见过哪只蚕会独占大家的桑园,独吞大家的桑叶……不,蚕没有多吃多占的习惯,每只蚕都平等地分享着它们无限热爱着的春天。
⑧世上没有邪恶的蚕,我们看见的都是善良的蚕,至今也没有见过哪只蚕伤害另一只蚕,或伤害别的生灵,比蚕更小的蚂蚁、蜘蛛、跳蚤,都做伤害别的生灵的事,唯有蚕,一生一世都怀抱着善意,倾吐着纯洁的情感。
⑨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因为蚕还是没有充分进化的生命。你说的不错,是的,蚕还没有进化出懒惰、贪婪,还没有进化出邪恶。一定非要有了我们身上那些不好的品行才叫进化吗?索性,蚕就不要进化了吧,这个世界的恶已经饱和了,蚕,你就不要再进化出新的恶了。
⑩依我看,比起我们这些充满恶习的人类,每一只蚕,都是完美的蚕。
⑪在丝绸店,我想起桑园,想起蚕房,想起蚕,想起进化和文明。
⑫无穷的情丝,织成这华美锦绣,装饰了历史,装饰了一个热闹的星球。
⑬而它们对这一切却浑然不知,生生世世重复着劳作和牺牲的循环。
⑭我对这小小生灵怀着肃然起敬的感情,同时又生出几分惭愧。
⑮丝绸店,是蚕的业绩展览馆,是蚕的灵魂纪念馆。
⑯我们穿上丝绸,不妨理解成是对这伟大生灵的一种缅怀方式……
(节选自《购物记》,原载于《散文》2010年第1期。有改动)
【1】仔细阅读全文,指出蚕有哪些美德。
【2】第④段“虫,你才是虫!”一句中的“你”指什么样的人?
【3】第⑧段中写“蚂蚁”“蜘蛛”“跳蚤”有什么作用?
【4】文章题目可以改成“蚕”吗?为什么?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少年的世界里,有欢乐,也有烦恼:少年的世界里,有好奇,也有想象:少年的世界里,有探索,也有思考……少年所做的事总是真实的,少年所做的梦总是多彩的,那颗探索的心水远是那么强烈……
请以“少年的世界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选材真实,彰显个性:③卷面整洁,书写规范: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