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另请高名 和衷共济 步履蹒跚 学而不厌
B.盍然长逝 博学笃志 自圆其说 瞬息万变
C.雕梁画栋 世外桃源 山穷水尽 赓续绵延
D.形销骨立 箪食壶浆 无缘无故 目不忍赌
2、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出生北京城的祥子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工作,但生活三起三落,最后失去了生活信心。
B.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C. 《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有《在人间》、《我的大学》)。小说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
D. 英国文学家夏洛蒂·勃朗特所写的小说《简·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朴实无华的爱情故事,反映主人公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3、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1)一声声的问候,一份份不期而至的礼物,都是用真情渲染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2)一轮圆月缓缓攀上树梢,清明而温馨的目光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庭院。
(3)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的印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4)不是每一次奋斗都有祝福;不是每一次付出都有感激;不是每一次进步都有肯定;不是每一次成功都有掌声……可他们仍然不放弃奋斗,不停止付出。
A.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B.拟人 夸张 比喻 排比
C.比喻 夸张 拟人 排比
D.夸张 比喻 排比 拟人
4、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连翘∕翘首 强占∕强词夺理 身无长物∕草长莺飞
B.喧哗∕萱堂 经纬∕阳奉阴违 泱泱大国∕怏怏不乐
C.蛮横∕横祸 行辈∕行将就木 亲密无间∕挑拨离间
D.拙劣∕黜免 堕落∕天花乱坠 头晕目眩∕故弄玄虚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浩坤湖一年四季绿莹莹,深不见底。湖中几个小岛像竖起的吊坠,镶嵌在一颗硕大的绿宝石里。
②湖边山峰层峦叠嶂,气势雄伟,与明如境的湖面,浑然天成,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③坤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凌云县下甲镇伶站乡境内,距百色至凌云二级公路约5公里。
④漫步湖边,如同走进了梦幻般的仙境。
⑤浩坤湖古称“东湖”,湖面面积约20平方公里,水面宽阔,水质清澈。
A.③⑤②①④
B.③⑤①②④
C.⑤③①②④
D.⑤③①④②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原名蒋正涵。
B.《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抒发了对大堰河的挚爱和思念,是作者第二次使用“艾青”的笔名。
C.艾青擅长画画,他的诗歌创作明显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D.《黎明的通知》以“黎明”的口吻呼唤热爱生活的人们迎接“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的到来。
7、下面加点成语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眼看就到了晚上,还是找不到出路,真是到了进退维谷的地步。
B.一中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商量着获奖信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我市北盘江铁路桥的长度比崇左大桥略胜一筹。
D.《命运交响曲》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人叹为观止。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疑人窃履
[明]王守仁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
注①踵:到,走到。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友人来过( )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2)逾年而事暴( )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9、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根据你对诗词的理解,说说“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
【2】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
10、请你参加以“我与青春有个约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展风采)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以记者张明的身份对高艳能同学进行采访。
要求:①采访要围绕活动主题,一个问题即可;②语言亲切、自然,简洁、明了。
云南省罗平县马街镇第一中学学生高艳能是一个单腿残疾人。他拒绝照顾,毅然参加了今年的中考体育测试,借助双拐,用单腿跑完1000米,完成了测试,被誉为“奔跑少年”。
(央视新闻频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宣誓言)请补全下面的青春誓言,使所写文字与上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我与青春有个约定——
我要用阳光的心态拥抱火热的青春;
我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用昂扬的斗志创造美好的明天。
刻苦学习,勇于担当,不负青春!
(活动三:有行动)班级拟组织一次助学活动,请完成下面的活动方案。
要求:内容与“助学”有关;形式与(1)和(4)一致。
活动方案 | |
(1) | 确定助学对象,捐赠学习用品。 |
(2)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 走访困难家庭,商讨帮扶措施。 |
11、古诗文积累。
(1)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2)《醉花阴》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蕴含其中的诗句是“ , , ”。
(3)了却君王天下事,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同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砰的一声,如炮弹炸响,在他们反复殊踏的圆圈正中央,射出了金色的火焰,那便是咒语相撞的地方。A看见绿光到了B的魔咒,看见老魔杖飞到了空中,在初升的太阳里呈现为黑色……A以找球手精湛的技巧,用空着的那只手抓住飞来的魔杖,只见B踉跄后退,双臂张开,通红的眼睛里细长的瞳孔往上翻着。B死了,被他自己的咒语反弹回去杀死了。A站在那里,手里攥着两根魔杖,低头看着对手的躯壳。
A周围爆发的排山倒海般的喧哗,减叫声、欢呼声、电啤声,……几百人在往前挤,谁都想摸摸这大难不死的男孩,正是因为他,噩梦才终于结束了。
(1)以上选段选自《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其中A是__________,B是__________;
(2)请你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以上选段的情节:____________。从这一情节可见A的性格点是: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麦子的理想
高火花
①大麦走在离家还有几百米的水泥路上,望见不远处的浅黄麦子在飒飒风中起舞。他想让自己开心起来,可是做不到。
②大学毕业,大麦用自己设计的产品拉投资创立公司到踏入正轨用了半年,而公司申请破产,全力挽回,可最终只落得睡桥洞的结局。
③回老家吧!当大麦做出这个决定时,他觉得像是有尖锐的利器一刀一刀在他心上划,痛得他坐在桥洞底下大哭。
④公司成立初期,大麦的事业风生水起,钱袋子胀鼓鼓的。大麦去村里接父亲。父亲跟他说,做生意也罢,就是诚信和实干,爹欣慰,可是,只一味催促父亲搬去城市的大房子里。当过几年乡村教师的父亲说大麦太浮躁。大麦急了,跟父亲吼,成不了气候,只能当一辈子的农民。
⑤可大麦现在别无他法。他在高速路口拦下第三十辆货运卡车后,辗转两天两夜,才踩上曾经踏过的土地。
⑥大麦走进自家院门,心里预演着被父亲怒骂而自己绝不还口的情景。不料,父亲只是淡淡说了一句,低着头钻进他那间屋。屋里的摆设还是学生时期的样子,单人床,窗户下的五屉桌,搭着一条毛巾的椅子父亲站在门外叫他,让他去洗澡。大麦说:“好。”
⑦大麦出了屋,径直走向厨房。父亲喊住他说,不用烧大锅水,吃惊地问,啥时候装的?父亲坐在小板凳上择苦苣菜,说,建设新农村,家家都装了。
⑧地里的麦子快熟了,浅黄变深。大麦跟着父亲走进田野,麦子的清香和泥土的甘甜混合在一起,意味深长地说,这麦子也是有想法哩。
⑨望着父亲那张黝黑的脸,大麦在心里苦笑一声,麦子能有什么啥想法?理想?它们的任务就是长出饱满麦粒,完成种麦割麦任务,周而复始。
⑩父亲也不说话,在田垄上坐下来,取下草帽,当蒲扇扇风。父亲边扇边说,麦子的想法可大了,还要做成面包甜点,但,无论哪种理想,都得在田间地头吃一番苦。父亲说完重新戴上草帽,然后起身,说还得去看看另外几亩地。
⑪大麦没跟过去,只是缓缓坐下。一阵麦香袭来,沁人心脾,不知是不是麦香打开了记忆的阀门,大麦的思绪被拉进时间的旋涡。
⑫六七岁,他困惑半寸高的娇嫩麦苗何以要熬过寒冬成长?父亲说,这就是麦子的本质。他当时不理解。八九岁,把麦苗弄得东倒西歪。父亲来了,他以为要遭受一顿打骂,被踩过的麦子会长得更结实。
⑬望着眼前的麦子,回味着父亲跟他说过的点点滴滴,包括刚说的麦子的理想。
⑭一个星期后,大麦重新启程。当他跟父亲说要出去时,父亲话不多,只说:“好。”
⑮在大巴车上,大麦整理背包,从里面翻出一个信封,有张银行卡和信纸。父亲在纸上说,卡的密码是大麦的生日,都是这几年替大麦攒起来的,希望能帮助他重整旗鼓。信的最后还说,它不缺理想缺的是向下扎根土地的真诚。
⑯车窗外闪现着层层金黄麦浪,大麦的脸上露出坚毅的光芒。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年第8期)
(1)小语认为作者重新安排了文章的叙事顺序。想请你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补全下列内容概括。
①小时候,大麦在村里生活,听父亲讲了很多朴素的道理。
②
③
④一个星期后,大麦重新启程回到城里,发现了父亲给自己的信封。
(2)小语说:“其实大麦父子两人很相似。”小文也说:“是的。比如下面这两个句子,两人说话就一模一样。”
如:当他跟父亲说要出去时,父亲话不多,只说:“好。”
父亲站在门外叫他,让他去洗澡。大麦说:“好。”
但你却认为两个“好”字展现了人物不同的心情,请结合语境阐明你的想法。
(3)自选角度,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小语阅读完⑮段大麦重启征程后深受感动,写下了一句旁批“三点启示一份真情,激励迷途少年。”请你结合第⑩—⑬段相关内容说说三点启示的具体内容。
(5)小说主角往往所占篇幅较多,且小说主旨主要由主角来表现。你认为文中谁是主角?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14、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快递里的深情
艾科
①自从故乡的小镇上有了快递网点后,我隔三岔五就会给老家的父亲邮寄一些物品回去。起初的时候,父亲闻听需要凭借手机取件码才能取出快递,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思想保守的他,最怕接触“新鲜事物”。父亲平日里从不“捣鼓”手机,他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银行卡里的养老钱“捣鼓”没了,所以给他买的智能手机,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②父亲的忧惧丝毫阻挡不了我往家里邮寄东西的频率,每次收到取件短信通知后,他都不得不硬着头皮骑上电动三轮车,去距家8里路之遥的集镇上取件。一段时间过后,取的快递多了,父亲便不再惧怕其中的“深奥”与“烦琐”,以至于再收到取件短信通知时,都会喜不自胜地直奔集镇。而快递,也成了我们父子之间紧密联系的温情纽带。
③一个平淡如水的周末,我打电话告诉父亲说,我准备再给家里邮寄一点东西回去。父亲忙不迭地一口回绝:“家里什么都有,千万别乱花钱!”我说东西都已打包,明早就能发出。父亲一听“木已成舟”,也就不再做无谓的争辩了,他放低声音问我:“这回又寄了什么?”我说:“有给奶奶的保健品,给你的茶叶,给小侄女小侄子的烧鸡,还有一些山野干货。”我还想特意告诉父亲,包裹里面还有一个信封,信封里装了2000块钱,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因为我怕父亲会再度冲我发火,但凡提到钱的话题,他总是极其敏感多疑。
④两天之后,收到包裹的父亲来电将我训斥一番:“东西买了寄回来也就算了,为啥还寄那么多钱?家里又不缺钱!”我说:“我一年到头很少回家,这钱就当是我孝敬你和奶奶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们想吃什么就买什么,用完了我再给你寄。”父亲在电话那端又噼里啪啦地“教训”了我几句后,便“嗯”了一声挂了电话。其实我给父亲寄钱实属无奈,因为对年近七旬的他而言,银行转账和手机汇款都是“不太靠谱”的做法,邮寄现金才是最为放心安全、妥帖直观的方式。我最怕父亲收到钱后,会将其直接存到银行卡里——他是一位花钱比挣钱还难百倍的倔老头。
⑤一个春日的下午,我突然收到一份发自老家的快递,拆开一看顿时泪目,里面是一双父亲做的布鞋,这也是他老人家给我寄的第一份快递。我依稀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父亲的视力虽大不如前,体力也每况愈下,但针线活的功夫依旧不减当年。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潸然泪下。
⑥渐渐地感受到了快递带给生活的便利后,父亲也开始频繁地给我邮寄东西,只是他寄的物品大都非常经济实惠。比如,春天他会给我寄香椿和野菜,夏天寄瓜果和蔬菜,秋天寄玉米和黄豆,冬天寄冬瓜和红薯,自家地里一年四季产的粮菜果蔬,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我寄来让我尝鲜,以至后来他每次给我打电话的结束语,都变成了“缺啥少啥和我说,我给你快递寄过去”。
⑦快递,让相隔两地的父子,忘却了地理和时空上的距离。我期盼自己寄出去的每一份快递,都是一剂疏解思念之苦的灵丹妙药,更祈愿这一份份蕴含在快递里的绵绵真情,会馨香恒远、历久弥坚。
在“读美文,学写作”活动中,老师推荐了这篇文章并布置了两个学习任务:
【1】文章中“父亲”对我寄来的“快递”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几次变化?请你分析父亲对“快递”的情感“一波三折”的原因。
【2】分享交流环节,你将作为小组代表发言,请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线索设置等方面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与大家分享你的赏析成果。
写作提示:①结合文章内容;②不少于100字。
15、根据要求作文。
题目:那张照片的故事
要求:①文体不限,如果写成记叙文,要有细节;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③书写规范、工整,不少于600字;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