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比喻的基本类型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这一句属于借喻。

B.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向日葵摇着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属于拟人。

C.拟物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二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飞翔”属于拟物。

D.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精神”“法律”“外边”“早晨”都是名词。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huì) 慷(kǎi) 萧(suǒ)   五(xínɡ)

B. (xùn) 伶(tīnɡ)   廿(niàn) 应(chóu)

C. 本(shé) 色(dài) 隔(mó) 骨(ɡuàn)

D. 斥(hē)   招(lái) 寒(jīn)   梦(è)

 

3、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B.疫情发生以来,人们都相应政府号召“宅”在家里,街上空荡荡的,可以说是万人空巷

C.爸爸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不要一遇到困难就依赖电脑,要自己先动动脑筋去思考。

D.面对美国加征中国商品关税挑起的中美贸易战,中国政府针锋相对地采取了反制裁措施,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草原像一幅涂满了绿色、黄色底板的油画,照旧是那样静谧、安详。

B.音乐节上,五色斑斓的灯光,光芒四射的焰火,把整个天空辉映得无比绚烂

C.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D.老一辈科学家苦心孤诣获得的科研成果,足以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某县乡愁老物件库房,不仅存放着独具乡村特色的传统渔具、农具,保存着为数不少的雕花老式木门窗等房屋建筑构件。

B.赵力是目前我国最炙手可热的电影海报设计师。

C.仲春时节,这里繁花遍野,姹紫嫣红,各地游人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D.这期间也是莲花山最美最热闹的时刻,簕杜鹃用热情迎接络绎不绝的游客。

6、下列选项中,对《西游记》的阅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B.小说围绕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这一主线,写了许多降魔除妖的故事。

C.小说塑造了一个忠勇善良、憨厚淳朴、知错就改,又好吃懒做的沙僧形象。

D.小说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就要以超强的韧性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胜利终点。

7、同学们读了《经典常谈》后,整理了下面的有关内容,其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经典常谈》全书共十三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C.《经典常谈》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D.《经典常谈》叙述的语言平实,论述思路严密,是一部按照严谨的传统学术观念撰写的学术著作集。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选自范公偁《过庭录》)

(注)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春和明 ②沙鸥翔

③罕人言 ④以抵文正

2选出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众忌疾 天下公(《大道之行也》)

B.正(文正)患无隙规之 策之不其道(《马说》)

C.先天下之忧忧 杂然前陈者(《醉翁亭记》)

D.长烟空 上下白(《湖心亭看雪》)

3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进”,是指前文中的“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前文中的“处江湖之远”。

B.“文正”,是范仲淹的字,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文中的滕子京是朋友。

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体现范仲淹政治态度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甲文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生动地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和无风时水中的月影。夜色有动有静,人与自然和谐欢愉,渲染喜洋洋的气氛。

C.乙文中表现范仲淹对滕子京态度的句子是:“友善,爱其才”。

D.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乙文中的滕子京是一个德才兼备并又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的人。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了这首诗。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2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友情诗中的千古名句,请从修辞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作简要赏析。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科。

(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材料三)匾额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品的体现。某同学在探访名胜古迹时搜集到以下建筑物的匾额题字:

①贡院——唯才是举   ③孔庙——万世师表   ③岳飞庙——还我河山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你从两则材料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2根据“材料三”所提供的内容,请你从文化或历史学科知识等角度任选一组建筑物与匾额题字来解说两者之间的对应联系。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诗文名句默写填空。

(1)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2) ,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4)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5)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6)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歌燕舞所带来的勃勃生机的诗句是: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主席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为此,某校举办“走近经典名著”读书交流活动,请你从《红星照耀中国》中结合具体的人物和情节,简述信仰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以参加读书分享,120字左右。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父亲的背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文章描写了父亲的哪几次背影,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章有三处文字写到“我”流泪,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了“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3】请从人物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

【4】本文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14、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写《围城》的钱钟书

杨绛

要认识作者,还是得认识他本人,最好还是从小时候起。

钟书自小在大家庭长大,亲的、堂的兄弟共十人,钟书居长。众兄弟间,他比较稚钝,孜孜读书的时候,对什么都没个计较,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好像有大量多余的兴致没处寄放,专爱胡说乱道。钱家人爱说他有“痴气”。他确也不像他母亲那样沉默寡言、严肃谨慎,也不像他父亲那样一本正经。他母亲常抱怨他父亲“憨”。也许钟书的“痴气”和他父亲的憨厚正是一脉相承的。

钟书四岁由伯父教他识字。伯父是慈母一般,钟书成天跟着他。每天早上,伯父上茶馆喝茶,料理杂务,钟书总跟着去。伯父花一个铜板给他买一个大酥饼吃;又花两个铜板,向小书铺子或书摊租一本小说给他看。钟书吃了酥饼就孜孜看书,直到伯父叫他回家。回家后便手舞足蹈向两个弟弟演说他刚看到的小说:李元霸一锤子把对手的枪打的弯弯曲曲等等。他纳闷儿的是,一条好汉只能在一本书里称雄。关公若进了《说唐》,他的青龙偃月刀只有八十斤重,怎敌得过李元霸的那一对八百斤重的捶头子;李元霸若进了《西游记》,怎敌得过孙行者的一万三千斤的金箍棒。妙的是他能把各件兵器的斤两记得烂熟,却连阿拉伯数字1、2、3都不认识。钟书考大学,数学只考得十五分。

他有些混沌表现,至今依然如故。例如他总记不得自己的生年月日。小时候他不会分辨左右,好在那时候穿布鞋,不分左右脚。后来他和钟韩同到苏州上美国教会中学的时候,穿了皮鞋,他仍然不分左右乱穿。在美国人办的学校里,上体育课也用英语喊口号。他因为英文好,当上了一名班长。可是嘴里能用英语喊口号,两脚却左右不分;因此当了两个星期班长就给老师罢了官,他却如释重负。他穿内衣或套脖的毛衣,往往前后颠倒。或许这也是钱家人说他“痴”的又一表现之一。

那年他父亲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回家。钟书寒假回家没严父管束,更是快活。他借了大批的《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恣意阅读。他父亲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命钟书钟韩各做一篇文章;钟韩的一篇颇受夸赞,钟书的一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他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这顿打虽然没有起“豁然开通”的作用,却也激起发愤读书的志气。钟书从此用功读书,作文大有进步。钟书考入清华之前,已不再挨打而是父亲得意的儿子了。那时商务印书馆出版钱穆的一本书,上有钟书父亲的序文。据钟书告诉我,那是他代写的,一字没有改动。

钟书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发愤用功”,其实他读书还是出于喜好,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极俗的书他也能看的哈哈大笑。戏曲里的插科打诨,他不仅且看且笑,还一再搬演,笑得打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书一本本渐次吃完。诗歌更是他喜好的读物。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的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他看书常做些笔记。

钱家人常说钟书“痴人有痴福”。他作为书痴,倒真是有点痴福。供他阅读的书,好比富人“命中的禄食”那样丰足,会从各方面源源供应。(除了下放期间,他只好“反刍”似的读读自己的笔记,和携带的字典。)新书总会从意外的途径到他手里。他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这又是家人所谓“痴气”的另一表现。

我认为《管锥编》、《谈艺录》的作者是个好学深思的钟书,《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钟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钟书。我们俩日常相处,他常爱说些痴话,说些傻话,然后加上创造,加上联想,加上夸张,我常能从中体味到《围城》的笔法。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真事。可是他毕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毕竟并不是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所以小说里各个细节虽然令人捧腹大笑,全书的气氛,正如小说结尾所说:“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令人回肠荡气。

1结合文本,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在表现人物的特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

②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

2文章标题为《写<围城>的钱钟书》,但却从传主小时候写起,侧重写他的日常生活,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3钱钟书博学多能,学贯中西,被誉为“文化昆仑”。本文却说他“痴气”旺盛。“痴气”旺盛的钱钟书为什么会成为大学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作文题目:与课本有关的记忆

作文要求:

(1)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5)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