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不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衷 屏息(bǐng ) 箪食壶浆 鲜为人知(xiǎn)
B.篡改 愧赧(nǎn) 惨绝人寰 杳无消息(yǎo)
C.默契 追溯(sù) 忧心忡忡 挑拨离间(jiàn)
D.穷匮 嶙峋(xún) 大相径廷 咬牙跺脚(duǒ)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酌(zháo) 村寨(zhài) 遵循 悲天闵人
B.遵嘱(zhūn) 修葺(qì) 毫杰 海阔天空
C.恳切(kěn) 恍惚(fū) 绎站 附之一笑
D.癖好(pǐ) 默契(qì) 蓦然 颠沛流离
3、选出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花团锦簇、红旗飘扬,国庆佳节期间,北京天安门广场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
B.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C.在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里,我们披荆斩棘,克服困难,开出一块块良田。
D.在分组讨论会上,二十大代表针对这个问题各抒己见,人声鼎沸。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几年,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B.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他是那样严谨,又是那样谦逊,那样和蔼。
C.经过艰苦努力,他果然不负众望,挽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并以此获得市“劳动模范”称号。
D.假日里,走进山的怀抱,观壮丽山色,闻风声鹤唳,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极大放松。
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燕园多水,堤岸都用大块石头依其自然形态堆砌而成。走进有点古迹意味的西校门,往右一转,可见一片荷田。夏日花大如巨碗。荷田周围,都是石头。 岸边垂柳,水面风荷,连成层叠的绿,涂抹在石的堤岸上。
A.这些石块数以千万计,它们和山、水、路、桥一起,组成整体的美。
B.回想燕园风光,就会发现,无论水面山基,或是桥边草中,到处离不开石头。
C.路边随时可见气象不一、成为景致的石头,几块石头矗立桥边,便成了具有天然意趣的短栏。
D.有的横躺,有的斜倚,有的竖立如小山峰,有的平坦可以休憩。
6、下面是小华同学演讲稿中的一段文字,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2019年,共和国迎来了70华诞。②70年弹指一挥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祖国日益繁荣富强,③无数劳动者在建设伟大祖国的进程中主动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是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旺发达。
A.第①句
B.第2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7、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散文《荷塘月色》、小说《背影》等。
B.刘义庆组织编写了一部志人散文集《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到西晋是大夫的言谈、议事。
C.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D.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工之侨①得良桐焉,斲②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③,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④。使国士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⑤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⑥焉;匣而埋诸土。期年⑦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⑧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
遂去,入于宕冥⑨之山,不知其所终。
——明·刘基《郁离子·工之侨献琴》
【注】①工之侨:作者虚拟的人名。②斲:(斫),砍削、雕刻。此指制作。③金聲而玉應:发出金属一样的声音,又有玉石般的声音响应。④太常:为九卿之一,掌管朝廷宗庙祭礼的乐官。⑤断纹:指古琴上断裂的纹路。《洞天清禄》载:“古琴以断纹为证。不历数百年不断,愈久是断愈多。有梅花断,其纹如花,此为最古。有牛毛断,其纹如发。有蛇腹断,其纹横截琴面。有龙纹断,其纹圆大。”⑥古窾:即古款,古代的款识,原指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⑦期年:一周年。⑧希世:即稀世。⑨宕冥:高远幽深貌。宕冥之山,为作者虚拟的山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弦而鼓之( ) (2)抱以适市( )
(3)匣而埋诸土( ) (4)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抱以适市”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去以六月息者矣
C.卷石底以出
D.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
【4】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借良桐为琴表达了什么观点,从中给人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赏析“国破山河在”中“破”字的妙处。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的“抵万金”三个字有什么特殊含义?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0、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两会与传统文化
(两会镜头)
3月8日晚,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剧院,名为“先人与我们同行”的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上,《易之歌》《道法自然》《万世师表》《美哉!诗经》……一篇篇由名家咏诵、交响乐伴奏的作品,让人不由得被传统经典的魅力和风范所折服。
中华经典,“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此前,电视栏目《中国诗词大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现象级”的姿态,点燃了国人拥抱传统经典的热情,也让传统经典真正落地,变得可触可感、亲切可人。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做,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部长通道)
3月3日下午,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经过“部长通道”时,面对现场“诗词大会”的喊声,陈室生微笑作答:“好问题!你刚才提的问题,和我最近关心的兴奋点对接了。”他还当场吟诵了两首唐诗。
陈宝生称,传统文化进校园,一要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时段,这是“国本工程”;二要融汇到教材体系里,这是“铸人工程”;三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
陈宝生强调,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四件事,一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学段特点选择合适内容进入教科书,二是在涉及规律、方法论等技术层面,选择适当教材内容,比如国画、书法、中医药、武术太极等传统文化,三是加强研究阐释及现代性、创新性转換,为学科建设加强培养人才,四是还要推进国际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
(摘自2017年3月4日《澎湃新闻》)
(代表建言)
春节期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走红,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来自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更是让很多人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勾想”。那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年轻一代身上传承呢?两会期间,不少上海代表建议要重视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呼吁大力促进传统教育进课堂。
(摘自2017年3月12日“东方网”)
王本朝认为,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分子要“双肩挑”,既要传播传统文化,也要传播现代文化,而且要势力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势在必行。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是必然趋势。网络媒体、电视节目、动漫、广告等都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冯骥才指出:“文化不只是知识,学习文化的最好方式是体验。要不断地用新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个过程一定是潜移默化的、渐进的。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实做。”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全社会有必要重视起来,让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素质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在思想上纠正了某些认识偏差,才能真正上好传统教育这一课。”范小青说。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1】概括(两会镜头)的主要内容。
【2】下面说法符合上述材料的一项是 ( )
A. 一些媒体优秀节目的推出,正唤醒国人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
B. 我国当代的知识分子更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C. 传统文化进了校园,就是实现了素质教育。
D. 只有传统文化进课堂,才能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
【3】阅读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
【4】对于两会代表有关“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呼声你持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5】传统文化不仅仅寄托在诗词歌赋的高大上,也藏在很多接地气的习俗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你能说说这个习俗里有什么寓意么?
11、古诗默写。
(1)老骥伏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亭亭山上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3)把曹植的《梁甫行》默写完整。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是《西游记》中四位取经人物的画像,分别由代表各自名号的汉字组合而成。请完成以下两小题。
A. B.
C.
D.
(1)有人认为D在取经途中是个多余人物,小文不同意这种看法,理由是什么?
(2)鲁迅评论《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你认为A、B、C、D中,哪一个人物最富有人情味?请联系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13、(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
⑥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⑦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⑧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⑨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⑩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
【2】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3】有人认为,文章第六段似乎与写“蒲公英”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4】文章以“枯萎的蒲公英”为题有何妙处”?
【5】阅读链接材料,结合第五段划线句子,联系全文,分析两篇文章在写法和主题上的共同点。
链接材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1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有实力的人,往往不动声色
①我们身边总是不乏这样一类人,他们表面如湖水般宁静致远,内心却似大海般波澜壮阔;他们在人群中仿佛置身事外,但那双深邃的双眸早已将一切了然于心。他们往往不动声色,似一位寡淡的看客,自然而不矫饰,低调而不张扬。
②所谓“高处不胜寒”,强者总会给人一种距离感。他们看上去孤僻不合群,实则是一种应被人欣赏的孤傲。有实力的人,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他们会找到一种最舒适的姿态安放自己。
③大多数人感到苦恼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相处。老子的《道德经》中有句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不抢,不急不躁,快乐自会由心而发,如影相随。( )听从内心的声音、活得越来越像自己的时候,优势( )会渐渐展现出来。
④有实力的人恍若夏蝉,为这一鸣蛰伏了好几个四季;有实力的人就像昙花,为那一现等待了整个白昼。所有的收获都是不断付出的成果。他们总在别人看不见的角落持续努力着,在漫长的看不到希望的等待中酝酿着。他们深谙这个道理,懂得厚积薄发,只有当自己具备了足够实力的时候,才能将大放异彩的机会牢牢抓住。
⑤曾有记者问过科比为什么会这么成功,科比反问记者:“你知道洛杉矶凌晨4点的样子吗?”记者摇了摇头,科比紧接着回答道:“我知道每一天凌晨4点洛杉矶的样子。”成功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要想静待花开,前提是得默默耕耘。黑格尔曾说:“心无旁骛,专心于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很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不断努力,终其一生找到自己的价值,于世界微不足道,于自己却举足轻重。在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之前,少说话多做事,只有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强者。
⑥《荀子》有云:“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意思是人不能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林则徐虎门销烟后收到被严办的圣旨,当时他内心又气又恼,但行动上却不慌不忙,依然把公事料理妥当,跟随钦差回京听候惩办。回京之时,他特意带上了“制怒”两字的横幅,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心情急躁。可见,真正有实力的人,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
⑦那些默默努力却不炫耀的人,他们往往性格沉静、收敛、从容,不自以为是、不显山露水、不随便与人争锋。拥有不动声色的优秀,远比那些金光闪闪的人,更令人尊敬。
(有删改)
【1】填入第③段括号内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就……
B.因为……所以……
C.即使……也……
D.只有……才……
【2】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围绕____的观点,分别从(1)___ ;(2)___;(3)____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文中哪一段合适?请阐述理由。
三国时期,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和张飞得知关羽败走麦城被害后,张飞时常迁怒于手下士兵,刘备更是冲动之下不顾诸葛亮的阻拦,发动了夷陵之战,反而加速了蜀汉政权的灭亡。
15、为了引导同学们正确处理手机与学习、生活的关系,校文学社将推出“中学生与智能手机”专题系列文章。该专题设置三个子栏目,现面向全校学生征稿。
征稿内容:
栏目一话题:“我与手机的那些事儿”。讲述自己使用手机的一些经历与故事,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和启示。
栏目二话题:“智能手机是中学生的必需品吗?”紧扣该话题展开论述,发表你的看法。
栏目三话题:“手机的心声”。展开想象,以手机的口吻叙述它和中学生主人之间的故事。
征稿要求:每人限选其中一个栏目话题进行投稿,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可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