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罚(chéng祷() 深霄  鞠躬尽瘁

B. huì)   古(gèng)  遗撼  以身作则

C. 红(yān)   污suì) 晶萤  姗姗来迟

D. shì)   粗zhuō)  取缔  当之无愧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回忆鲁迅先生》作者是萧红,她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B. 《最后一课》作者是法国小说家都德。这篇文章的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了悲怆的气氛和悲愤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

C. 《木兰诗》选自南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描述了我国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璧”。

D. 《老王》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杨绛,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她的丈夫钱钟书,是小说《围城》的作者。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B.三妹很难过地说:“哥哥,小猫死了!”

C.“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

D.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

4、下面一段话选自校园新闻稿,其中表述有语病的一句是(     

①近日,2023年爱心义卖与捐款活动在全体师生的踊跃参与和积极响应中拉开帷幕。②活动中,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摆摊设点,出售自己不需要的文具和玩具。③与此同时,学校全体教师也进行了爱心捐款。④活动后,义卖和捐款所得的资金,都资助给了本市留守儿童以及校内家境贫困的学生。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列关于文学、文体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注重对人的称呼,在古代“公”“卿”“君”“子”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普通百姓则是“布衣”“白丁”“匹夫”。

B.李霞创作了一首歌颂中国共产党的七言律诗发表在校刊上,按每个字1元钱的标准来计算稿费(不含标题),她可以得到28元。

C.“一箪食,一豆羹”中的“箪”“豆”是古代盛饭的器物,“觥筹交错”中的“觥”“筹”是指酒杯。

D.“四书”一般指《大学》《礼记》《论语》《孟子》;“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本来指竹简,这里指史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初雪不仅净化了万物,还代表着对冬去春来的美好企盼

B.明星搞副业不亦乐乎,开店与种地皆有,有人成功有人遭嫌。

C.“作为嘉宾,我莅临母校,实在荣幸!”在2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上,刘鹏博激动地说道。

D.街头及公园里,白色的玉兰花开满枝头,美不胜收

7、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既有物阜民丰的内涵,也凸显出其与生俱来的文明属性和特质。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中国是一个比历史还要古老的国家。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 中华民族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捉摸的重大贡献 。小康中国既秉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又开放创新、向其他文明汲取智慧和营养,由此产生了新的物质、制度、文化,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成果。小康社会必将不断续写中华文明的辉煌。

A.“古老”是名词,“秉承”是动词,“优秀基因”是偏正短语。

B.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的方法是:将“不可捉摸”改为“不可限量”。

C.“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这是选择关系的复句。

D.“小康社会将不断续写中华文明的辉煌。”这句中,“将”作谓语。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诫子书》,完成下列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子书   诫: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精  励:______

③非宁静无以远  致:______

④年与时 驰: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 “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4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哪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同学们的发言,有误的一项是(     

A.两诗的题目都透露了诗歌的基本信息,“次北固山下”点明诗人在北固山下停宿之事,“天净沙•秋思”显现了作者在秋天的情思。

B.两诗的节奏都鲜明和谐,诵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C.两诗都富有画面感,《次北固山下》春江生海日的景象和《天净沙•秋思》古道落夕阳的景象,读时如在眼前,令人印象深刻。

D.两诗都饱含真情,《次北固山下》在积极乐观之中笼罩着淡淡的乡愁,《天净沙•秋思》在辛酸孤寂之中充满了浓浓的思乡之苦。

(2)同学们还引用了其他思乡诗句进行交流,比如“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班级开展了“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解读“和”字义):

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与他们一起解读。

材料一:

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说文解字》

材料二:

“和”是个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间屋子,里面悬有三个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

(1)根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材料和小篆的“和”字,你了解了汉字的构造特点是:______________。

(积累“和”名句)

同学们积累了一组关于“和”的名句,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C.和风被草木,江水日夜清。(韦应物)

D.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体现在物上: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

(制作“和”海报)

(4)同学们制作了以“和平”为主题的手抄报,摘录了以下一则新闻。

新华社南京12月12日电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请为这则新闻拟标题,不超过22个字。

请你为“和平”海报拟一条宣传语,向全校师生宣传“和平”的重要性。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默写

(1)欲渡黄河冰塞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沁园春·雪》中由写景转入评古论今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名著阅读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片段,回答问题。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A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1)文中的A是指 (人名)。

(2)作者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追溯了A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表现了其独特的性格特点。

令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一方面的性格特点呢?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文章1—5段,回答下面问题。

1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_______

2文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怎样理解这句呢?

3文中写开头“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而不用“三代人散步”,有什么好处?

4文中写到“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从中表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14、

阅读张梅《苇花温暖》

①喜欢看初冬的芦苇,白茫茫的,好似原野提前飘落的雪。“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在元人黄庚眼里,平分秋色的是芦花和蓼花,蓼花以热烈为美,那芦花则是清淡传神。萧瑟之中舞动的柔软的苇花,已是初冬原野里的主角。

②关于芦苇的诗句散落在历史的书卷中,可最初的,来自《诗经》:“蒹葭苍苍,在水一方”,再没有哪一个词能比“苍苍”更能写出芦苇的韵味,而这种韵味只有在秋冬之际才能体会得到。

③生命的寒意在一群群芦苇那里显露无遗。冬日,到了芦苇这里,用的全是简淡的笔法,这些芦苇如素面朝天在唱一出清淡的戏,在它们面前,河水缓缓流淌,和时间相仿,毫不回返地离我们而去。

④立于冬寒中,褪去了生命的青葱鲜嫩,袒露的更是淡而有韵的风姿。我们的生命,要经过怎样的春夏,才能对霜寒处变不惊?像深秋初冬的芦苇一样有着内外兼修的淡然?

⑤于是,去看它们,在立冬,它们也立于苍茫中。收割过的大地平静、平和,它们宁静、宁和。走近一群无语的苇,想起那位叫苇岸的诗人,在每个节气的上午九点去观察、拍照、记录,收割大地上美好的意象。我只想收割往事,收割淡定。或者什么也不想,和苇花一起接受这入冬清澈的阳光。

⑥沿着坡度倾斜的河滩下去,冬日的河水已经很浅了,得比夏日的丰水季节多走数十米才能走到渡船上,将那些土坡旁清瘦的芦苇丢在身后。不过,迎接你的,是对岸的一群水鸟,因为近水,显得更有生气。水中只有在冬季露出的浅滩上才有,水鸟们径直飞到苇丛里,或许会留下几个小而圆的蛋,没有人会惊动它们的宁静。

⑦芦苇上的露水刚刚被朝阳晒干,身子骨似乎轻盈了不少,风很轻,苇花也微微舞动。它们能称为花么?没有芬芳,没有娇嫩,灰白的一茎,也难怪清少纳言感叹苇花“全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地方”,可我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喜爱它们。它们持久、恬淡,在细颈的瓶里插了数月也依旧没有谢幕的意思。

⑧一些往事漫过记忆,像风轻盈地漫过苇花。村子里的人会有一些口口相传的方子,看病不需找大夫,哪一种植物的叶子治咳,哪一种草木的花驱毒,或是去火补虚,老人们常常如数家珍。看见母亲脸上手上的细痕,知道母亲去了苇塘,篮子里的芦根还要分给邻里一些。用它炖水喝,据说可以除燥,我们小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燥的岁月里,也就当解渴的水,喝了一碗又一碗。

⑨最实用的,也是费了母亲数月功夫,集了蓬松松一包苇花,它们再也不能飞散时,是被缝进一个布袋里,枕在我们有梦的夜晚。至少,不用枕窸窸窣窣作响的稻壳芯的枕。

⑩苇花,从此和温暖关联。

1选文开头段引用关于芦苇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2第⑦自然段中作者说“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喜爱它们”,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喜爱苇花的什么?

3理解下列句子或带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它们持久、恬淡,在细颈的瓶里插了数月也依旧没有谢幕的意思。

(2)冬日,到了芦苇这里,用的全是简淡的笔法,这些芦苇如素面朝天在唱一出清淡的戏。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读提示语,按要求写作。

行走于青春季节的你,天天在变。是什么带来这些变化?是身边的亲人、老师、朋友,还是内心的勇气、乐观、执着?是校内的阅读、思考、互助,还是野外的漫步、远足、探险?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是发现,是感悟,是挫败……不论哪种,都陪伴着你的旅程,让你成长。

请以“ 陪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可能透漏考生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