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盟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阎罗   坎肩   官讳   千钧之力   珠两悉称

B.冠冕   蜡象   赃物   李带桃僵   金戈铁马

C.秘决   儒夫   墨守   歇斯底里   腐草为萤

D.岔气   促狭   驳船   取义成仁   如坐针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大夫能治好障碍性贫血病的消息不胫而走,求医的癌症患者纷至沓来

B. 爷爷不会操作手机,于是我对他耳提面命,手把手教他发信息。

C. 在我生病的时候,妈妈对我的照顾简直无所不至

D. 我今年去了黄果树瀑布,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3、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读有益的书,你会发现__________的心平息下来了,有种__________的感觉,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__________,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的阅读是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我们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__________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A.焦虑     豁然开朗     疑惑     蕴含

B.焦躁     豁然开朗     困惑     蕴藏

C.焦躁     茅塞顿开     困惑     蕴含

D.焦虑     茅塞顿开     疑惑     蕴藏

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jī)   赫(hè) 缥(miǎo)  (móu)

B. 随声附(hè)   骨(lì) 洞(lòu)   (sù)

C. 情不自(jīn)  引(xián) 何(jù)    (bèi)

D. 脚(bō)   金(duó)  女(wā)    外(sài)

5、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的心灵如浩渺瀚海,如果不断接纳象征希望、力量的百川,才可能长存风华。

B.中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C.人生是一次逐渐不断选择的旅行,当千帆过尽,留下的就是属于自己的一片风景。

D.这种新型疫苗的接种对象是为胰岛功能容易受损的人群而研制的特效药物。

6、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重危机严峻考验。面对前所未知、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疫情天灾,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强调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带领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以举国之力对决重大疫情,取得了抗击疫情重大战略成果,彰显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A.文中加点字“和”、“把”、“的”分别是连词、介词、助词。

B.文中的“提出”、“带领”、“取得”、“彰显”都是动词。

C.文中的“坚定信心”、“科学防治”分别是动宾短语、偏正短语。

D.文中的“来势汹汹”、“众志成城”都是补充短语。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风中的桂花香消散了, ,窗外那棵老槐树,不知什么时候有了黄叶,风一吹,黄叶就 ,秋天就这样明净又清爽地来了, ,一半轻松,一半明快。

A.菊花的清香又飘起       旋落在窗台上       宛如我的心情

B.清香的菊花又飘起       在窗台上旋落       我的心情也如此

C.菊花的清香又飘起       旋落在窗台上       我的心情也如此

D.清香的菊花又飘起       在窗台上旋落       宛如我的心情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计日还 以是人多书假余

B.从乡先达 而承天子宠光

C.手不可屈伸 皆目陈胜

D.岂他人之哉 况才之于余者乎

【2】请在横线上将下面句子翻译完整。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有时遇到老师的训斥,                                              ,就去请教。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写太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的优越,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目的是自然得出结论,突出主旨。

B.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本文是一篇赠序,“序”是古代一种文体,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因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中的“加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类似的说法如“垂髫”指三四岁的儿童、“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女子等。

【4】阅读链接材料,思考:这篇选文在内容上有何共同之处?

阅读链接: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央视网消息:今天(2016.11.30),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对37个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进行了评审。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材料三

据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但当人类文明步入了新世纪,技术可以控制气候时,很多人却都忽略了这传统的文化。记者随机采访了某地50名小学四年级学生,仅三成能给出诸如“你知道二十四节气吗”“4月即将到来的是哪个传统节气”等正确答案。

(1)请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内容,概括我们祖先发明“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到传承和保护“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遗产依然任重而道远。请你向学校提2条合理性建议。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用古诗文填空。

(1)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

(2)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烈士暮年,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5)冰霜正惨凄,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6)请以“动物”为专题,将你所学古诗文中写到动物的句子圆录起来。(除“示例”外另写三句)

示例:沉鳞竞跃、归雁入胡天、老骥伏枥

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1)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朝花夕拾》中的哪个人物( )

A.长妈妈

B.藤野先生

C.范爱农

D.衍太太

(2)请在上面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人物,并结合书中的具体情节对这个人物作简要分析。(本题中的情节不能用)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象牙刀

吴晓

①画匠的眼神越来越不行了,先前是他给徒弟的活儿开眼,现在是徒弟给他的活儿开眼。徒弟毕竟是徒弟,任他千叮万嘱,最传神的那几笔总是不尽人意。

②画匠说:“娃,你得练画呀。”

③徒弟说:“师父,我想去打工。”

④画匠不说话了,闷着头拾摄他的塑刀。这是一套十八枚的象牙刀,像练武人的十八般兵器。画匠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从牛皮包裹里取出来,一件一件摆在神台上,用棉布蘸着清水逐个慢慢地擦。擦干净了再用浸着香油的布头一点儿一点儿地给这些兵器上油。

⑤这些兵器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有大如尺子,刮泥用的平头刮刀;有像梳子一样给神胎刻发痕的齿刀;还有小如掏耳勺般的点锥;歪头的劈刀;三角头的刻刀等等。画匠很耐心,一件一件像侍弄他的宝贝般,把这些武器都弄得清清爽爽。完事了,再净手,焚香,给他们这个行当的祖师爷磕个头,说些感激的话。最后,再一件件把这些兵器收入囊中。

⑥这个活儿才算是交了。交了活儿,兴儿跟着师父下山,一路上俩人都不语。山里空寂寂的,遍野的石头和冷风。兴儿踮脚往山那边看,山那边是城市,有车水马龙,有高楼大厦。兴儿决定了,他要去城里打工。

⑦兴儿走后不久,那山就成了国家级风景区。上边要求,景区要有景区的样儿。于是,所有白石黛瓦的小庙都给拆了,统统换成了气势恢宏的飞檐大庙。拆庙时,画匠塑的神胎也被请了出去,委身在山罅隙里,任风吹雨淋。再后来,大庙建成了,木雕替代了泥塑,画匠彻底失去了生计。没了生计的画匠终日郁郁寡欢,有事没事就爱摆弄他那套象牙塑刀。一件件取出来,把玩一会儿,再一件件放回去。

⑧闺女每每见了,就上前去劝慰说:“爹,把这东西收了吧,眼不见,心不烦。”画匠不语,抚摸着象牙刀,只是摇头,叹气。

⑨搁了数日,山上逢庙会,画匠突然对闺女说:“走,上山去。”闺女很高兴,爹多些日子没上山了,遂陪着,从山底逛到山顶,又从山顶逛到了山底。闺女怕爹难过,指着那些檀香木雕说:“真丑啊,白刺拉拉的脸,一点儿也不像个神的样儿。”

⑩画匠说:“别哄爹了,孩子,人家这活儿好着呢。”说完,苦笑一下说:“走吧,去戏台子那卖玩意儿去。”画匠趁此间隙把泥塑包打开,取出块河泥,开始塑下一个小玩意儿。玩意儿塑出大样,他停下,去包里取刀具。手指刚一触到象牙刀,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滑溜,这润贴,可是经了几辈人的手了,心里就有些酸楚,心想着:师父,我说啥得给您传下去呀。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摊前冷清,连个询价的也没有。闺女有些不耐顷,说:“收了吧,爹。”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刹戏了,人潮汹涌着往山下去。闺女又说:“收了吧,爹。”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终于,有个小伙子带着个衣着光鲜的男子往这边来了。闺女兴奋地拍拍画匠,说:“来了来了。”画匠不抬头,只管忙手里的活儿。那男子走过来,蹲下身去摆弄那些小玩意儿。边摆弄边问那小伙子:“这些哪吃悟空啥的,咱家不是有塑钢的吗?”小伙子不理睬他,弓着腰,痴痴地看画匠手里活儿。

那人见小伙子不理他,又回过身来问画匠的闺女:“这堆小玩意多少钱?”闺女说:“一千。”那人说:“啥啥?一千?就这堆泥巴?”

画匠生气了,冲他摆摆手说:“你走!你走!我不卖给你。”小伙子急了,直冲那人跺脚,边跺边嚷:“你干吗呢,爸爸?这是艺术,不是泥巴。”

画匠闻听,这才抬起头,问:“那小伙子,你是做什么的,孩子?”小伙子乐了,说:“咱爷俩是同行啊,我,美院的泥塑生。”

画匠笑。侧头去看那男子,那男子正从钱包里往外数钱,唰唰,唰唰,足足数了几十张。数完了,恭敬地递给画匠,说:“我儿子喜欢,我全买了。”

画匠伸手把钱挡了回去。

女糊涂了,问:“爹,你想干吗呢?”

画匠不语,从包里取出那套象牙刀,笑吟吟地,放在了小伙子手里。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兴儿放弃学习泥塑手艺的选择与小伙子对泥塑的痴迷形成对比,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认识的差别。

B.从兴儿放弃学艺去城里打工,景区木雕替代了泥塑,画匠失去了生计等叙述中,作者流露出对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担忧。

C.小说结尾处,画匠笑吟吟地把象牙刀赠送给小伙子,这样的情节安排显得真实可信,寄寓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美好期待。

D.小说运用动作、肖像和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曲折的叙述提出了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命题。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画匠这一人物形象。

【4】阅读文章第段,结合全文,说说画匠为什么一会儿生气,一会儿笑?

【5】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一处情节转折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

14、太阳的孩子——棉花

徐延华

①“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这是古人赞美棉花的诗句。千百年来,人们能安度严冬,少不了棉花的功劳。因此在国外,棉花的外号叫“太阳的孩子”。

②棉花,大部分为野生种,只有4个是栽培种,即:亚洲棉、非洲棉、海岛棉和陆地棉。印度人种棉花的历史最久,公元一千年左右,那里的棉花种植已很发达,株高多在半米至一米半,株高两米以上的叫“木棉”。柬埔寨因其生长有过屋高的木棉,所以有“高棉王国”的称号。欧洲大约在两千年前才首次见到棉花,在这以前,欧洲曾有个关于“羊树”的传说。说的是东方有一种奇特的“树”,这种树上结一种果子,很像绵羊,有四条腿一个尾巴,它身上还覆盖着一种白色的绒毛,这种植物狼最爱吃。直到亚历山大东征印度后,才留下这样的记载:“印度有树生羊毛,柔白而佳美,土人用以织布缝衣。”

③古代,我国人民的衣着原料不是棉花,而是蚕丝和麻类。直到十三世纪以后,才在长江流域种植较多的棉花,至明代棉花的种植和纺织才以压倒的优势替代了丝棉。元代农学家王祯在他的《农书·木棉序》里说,木棉“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功,得御寒之益。”

我国古代种植的棉花,一路是由阿拉伯经波斯(今伊朗)、巴基斯坦,传入我国新疆吐鲁番,再到西北各地。另一路是由印度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地,进入我国云南大理,向北入陕西、河南。再一路则是由越南传入我国海南岛,再经广东、福建沿海到达江苏、浙江一带。无怪乎早在东汉南北朝,西南边疆和海南岛的兄弟民族就已生产一种以棉花为原料的白叠花布,并将其作为礼品,赠送给当时内地汉族的官员。《尚书·禹贡》中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句子。卉服,就是棉花做的一种衣服。宋人艾可叔在他的《木棉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弹花纺织图。诗云:“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

⑤当严寒降临,大地冰封雪飘之际,人们就会深深地感受到棉花的恩惠。是它,以自己柔软的身体维护着人们不受寒冬之苦;夜里,又把人们带进温馨甜蜜的梦乡。外国人之所以把棉花称为“太阳的孩子”,是有其道理的,这比喻充满敬意而又极为亲切。

【1】第②段“棉花,大部分为野生种”中加点的“大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2】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文章介绍棉花的时候主要侧重介绍了哪两个方面?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按要求写作

“在线”通常指处于某种状态,如电话在线、网络在线、思维在线、情感在线、精神在线……“在线”往往是一种积极美好的状态。

请以“在线”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