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这样能突显出各自的缺点。

B. 李代桃僵: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C.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D.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思慕   束缚   辐射   人情世故

B.翰旋   欺侮   踊跃   蓦然回首

C.严峻   搏击   震撼   张灯结彩

D.静穆   油馍   恬静   大彻大悟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不  苍/使/纷至

B.摇/说  辚/鱼  拜/怒不可

C.内/解  纶/眼  喝/之以鼻

D.动/雅  鱼/洗  石/砺前行

4、下列有关文学、文体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成为“亚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孟子》一书。

B.《唐雌不辱使命》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较为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宋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属于这种文体。

D.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出师表》是诸葛亮呈给蜀国后主刘禅的表。

5、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首联采用设问手法引出诗歌,“未了”二字写泰山一望无际青翠绵延,写了泰山山系的大。

B.颔联用“钟”“割”两字,用词凝练,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神奇秀丽。

C.颈联描写细望之景,描写了泰山云雾缭绕,倦鸟归林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眼界。

D.尾联写杜甫登上了泰山之巅,俯视群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勇攀人生顶峰的决心。

6、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的背后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B. 在广阔无垠的已知宇宙中,这颗行星是微.不.足.道.的,大多数人对此无法想象。

C. 这个毒枭被缉毒警当场击毙,落得个马.革.裹.尸.的下场。

D. 地质队员的工作艰苦,但他们对这些不.以.为.然.,一心扑在工作上,要为国家找出矿藏。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鸣(gáo)          育(bǔ)            (jiáo)        (yè)

B.默(qì)            (sǒng)        (yūn)          流(zhú)

C.友(zhì)          (kǎn)          (gēng)        (pài)

D.对(jiào)        (pìn)          头(hǎo)          (suì)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B.不可得    竟:竟然

C.尔辈不能物理   究:研究、探求

D.沙为坎穴  啮:咬,这里指冲刷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二石兽并沉         三人行,必有我师

B.岂能暴涨携之去     人谋而不忠乎

C.一老河兵闻         无丝竹乱耳

D.石性坚重           悟前狼假寐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的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

B.第一段用“棹”“曳”“寻”等动词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待结果,语言简洁。

C.本文记叙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说明应该“据理臆断”的道理。

D.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请你描绘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初和2020年8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两次对舌尖上的浪费作出批示,指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材料二:据统计,我国在餐桌上一年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材料三:餐饮业人员建议,市民聚会时尽量依就餐人数及需求量点餐;许多民众认为,多数餐饮店的点菜单应注明饭菜数量,以便顾客点菜参照;最近,一种光盘打卡小程序开始流行。参与者就餐后,只需打开小程序,对着餐后空盘拍照,AI就能自动识别,参与者便可获得一个环保礼品。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三则材料的内容。

(2)近日,央视新闻揭秘“大胃王吃播”套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许多网络主播通过剪辑,运用催吐手段,制造一场吃掉大量食物的假象,以此来获得超高流量和经济效益。对于“吃播”这种现象,你怎样看待?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   ,不尽长江滚滚来。

(2)用志不分,  

(3) 苔痕上阶绿,  

(4)   ,然后有千里马。

(5) 诗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范仲淹的《渔家傲》中       ,借酒表达戍边将士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简述“祥子”的形象?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掌心化雪

那个时候,她家里真穷,父亲因病离世,母亲下岗,一个家,风雨飘摇。

大冬天里,雪花飘得紧密。她很想要一件暖和的羽绒服,把自己裹在里面。可是看看母亲愁苦的脸,她把这个欲望,压进肚子里。她穿着已洗得单薄的旧棉衣去上学,一路上被冻得瑟瑟发抖。

A.拐过校园那棵粗大的梧桐树,一树银花,映着一个琼楼玉宇的世界。她呆呆站看着,世界是美好的,寒冷却钻肌入骨。突然,年轻的语文老师迎面而来,看到她,微微一愣,问:“这么冷的天,你怎么穿得这么少?瞧,你的嘴唇,都冻得发紫了。”

她慌张地答:“我不冷。”转身落荒而逃,逃离的身影,歪歪扭扭。她是个有自尊的孩子,她实在怕人窥见她的贫穷。

语文课,她拿出课本来,准备做笔记。语文老师突然宣布:“这节课我们来个景物描写竞赛,就写外面的雪。有丰厚的奖品等着你们哦。”

教室里炸了锅,同学们兴奋得叽叽喳喳,奖品刺激着大家的神经,私下猜测,会是什么呢?

很快,同学们都写好了,每个人都穷尽自己的好词好语。她也写了,却写得索然,她写道:“雪是美的,也是冷的。”她没想过得奖,她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因为她的成绩一直不引人注目。加上家境贫寒,她有多自尊,就有多自卑,她把自己封闭成孤立的世界。

改天,作文发下来,她意外地看到,语文老师在她的作文后面批了一句话:“雪在掌心,会悄悄融化成暖暖的水的。”这话带着温度,让她为之一暖。令她更为惊讶的是,竞赛中,她竟得了一等奖。一等奖仅仅一个,后面有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

奖品搬上讲台,一等奖的奖品是漂亮的帽子和围巾,还有一双厚厚的棉手套。二等奖的奖品是围巾,三等奖的奖品是手套。

在热烈的掌声中,她绯红着脸,从语文老师手里领取了她的奖品。B.她觉得心中某个角落的雪,静悄悄地融化了,湿润润的,暖了心。那个冬天,她戴着那顶帽子,裹着那条大围巾,戴着那副棉手套,严寒再也没有侵袭过她。她安然地度过了一个冬天,一直到春暖花开。

后来,她读大学了,她毕业工作了。她有了足够的钱,可以宽裕地享受生活。朋友们邀她去旅游,她不去,却一次一次往福利院跑,带了礼物去。她不像别的人,到了那里,把礼物丢下就完事,而是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温柔地对孩子们说:“来,宝贝们,我们来做个游戏。”

她的游戏,花样百出,有时猜谜语,有时背唐诗,有时算算术,有时捉迷藏。在游戏中胜出的孩子,会得到她的奖品——衣服、鞋子、书本等,都是孩子们正需要的。她让他们感到,那不是施舍,而是他们应得的奖励。温暖便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们卑微的心灵。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题目“掌心化雪”的含义。

2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从划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结合选文进行评点。(提示:可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

3选文中语文老师形象鲜明,请结合选文分析,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4这篇文章贵在以情感人。读完本文,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请谈谈。

14、阅读下面《要成为你自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要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①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②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长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④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在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了。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⑤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答案。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1第③段中“由此可见”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简述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3文章用“你”“你们”进行了大量的问答式说理,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及作用。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按要求作文

据2006年4月11日《青岛晚报》载,中国海洋大学首次自主招生考试。来自山东省实验中学的顾雯走出面试考场时,向为她拉开门的门卫鞠躬说了声“谢谢”。令她没想到的是,一声“谢谢”引来了该校教务处处长李巍然的注意。李处长说:“你是今天下午已经结束面试的80多个考生中,第一个向门卫说谢谢的考生。”目前考试的结果还没出来,但顾雯因为一声“谢谢”,无疑在众多考生中占了先机。这样一件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却表明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责任。顾雯的一声“谢谢”与大多数考生的熟视无睹启示我们:必须让尊重与感恩教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请以“尊重父母(或‘老师’……)”或“感恩父母(或‘老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文体自选。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生活,选取真实的事情,突出中心;②文章结构完整,内容充实;③恰当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④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