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玉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不惜花大量笔墨对老朋友的生平事迹进行介绍,表达了对这位享誉中外的科学家由衷地敬佩和深深地怀念之情。

B. 萧红的代表作有《生死场》,闻一多代表作有《死水》《红烛》,臧克家的诗集是《烙印》。

C.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诗歌。它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D. 1939年春,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光未然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抗日热情。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 .读书_ _.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维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__ _中国人的血脉里。

A.期许   融入   滋养

B.期许   滋养   融入

C.融入   期许   滋养

D.滋养   融入   期许

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计算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B. 小说《热爱生命》的结尾别有用心,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C. 丰子恺的漫画《瞻瞻的脚踏车》将瞻瞻活泼有趣的神态画得惟妙惟肖

D. 在这次考试中,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便开始妄自菲薄自己了。

 

4、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柳絮()  粼粼(líng)  瘫痪(tān)  树杈(chà

B.堤岸()  匿笑()   憔悴(chuì) 寒颤(zhàn

C.温馨(xīn) 祷告(shòu)  倏忽(shū)  瞬间(shùn

D.贮蓄(zhù) 拆散(chāi)  攥着(zuàn) 凝视(níng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省团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B.我们只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C.青年人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力量。

D.《史记》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主要是因为它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的原因。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开通快速公交,使主城区交通拥堵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B. 《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C. 事实证明,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敢于创造奇迹。

D. 深受读者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的作品。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辩论是“智商”的交锋,也是“情商”的考验。站在辩论场上进行唇枪舌战时,既要耳聪目明、能言善辩,也要保持良好的仪态风度

B.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文中的纪年历法,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就是俗称的“阳历”。

C.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当友人怒骂“非人哉”时,七岁的陈元方回应“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是针锋相对的应对典型。

D. “宋词”是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按风格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窈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

(节选自王士祯《红桥游记》)

(注释)①袨服:华丽的服装。②箨庵、茶村、伯玑:这些都是人名。③遘:相遇。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循小秦淮折而   ___________

(2) 至法海寺 ___________

(3) 徘徊感叹 ___________

(4) 良会未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家多因水园亭树石 岂能暴涨携之去

B.溪塘幽窈明瑟 一怒诸侯惧

C.倚歌而和 其翼若垂天

D.诸子聚散不恒 念无为乐者

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

4用自己的话说说游人的行踪。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离愁”一词直接表现了诗人的心境。

B.第二句中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C.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

D.诗的前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哀怨的愁绪。

2(2018福州质检)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以落红自喻,表明心志。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请你参加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表达交流)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为了传承这种优秀文化形式,九年级(1)班同学准备于5月30日即星期一第一节课在教室举行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比赛,准备邀请语文老师李老师担任评委,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给李老师写一封邀请函。

 

邀请函

尊敬的李老师:

                                                                                                 

 

九年级(1)班班委会

2018年5月28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亲近经典)诗歌通过鲜明的感情色彩抒发作者的情感,请说说下面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情感基调: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 激昂、消沉等)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补充经典)下面是诗人舒婷的诗《这也是一切》,请你也做个大诗人,结合诗歌的内容补全诗歌,写在括号内。

这也是一切

舒婷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风暴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古诗词默写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2)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4)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5)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极广,在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读经典作品,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更有利于我们文化的积累。在读书交流活动中,各小组代表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悟。

(1)一小组代表分享了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以下是故事片段。

沙僧道:似送般火盛,无路通西,怎生是好?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那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

这段对话中,八戒说“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表现了八戒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2)下面是小语和小文之间的对话,请结合《朝花夕拾》或《西游记》相关内容,补全对话。(①②题任选一个作答)

小语:《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起很多对他有一定影响的人,你认为哪些人能称作鲁迅的朋友?

小文:我认为藤野先生可称作朋友,因为他①________

小文:《西游记》里有好几位主人公特别值得结交成为朋友。

小语:是的。如果让你从《西游记》中选一位主人公作为相守的知己,你会选谁?结合作品内容说明理由。

小文:②我选________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   麦香如故

张金凤

(1)日头朗照,麦叶泛黄,空气中弥漫着麦之将熟的香气,那香是一种灵药,瞬间将村庄唤醒。端午粽香荡漾的村庄,镰刀在石头上嗷嗷地叫,村头是碾场的身影。

(2)人们在村头选一块平整的空地,用耙把地翻一遍,打碎坷垃,泼水浸泡。在睡足了的湿地上,撒上麦糠和灶底灰,拉碾子一圈圈碾轧。

(3)场轧好了就等开镰,麦子从地里割回来要“铡场”。铡场常常在黄昏或者晚上。收工早的,天黑前摆下铡刀,年轻的按着铡刀柄,年长的将麦捆子放进铡刀口,麦穗垂在外侧,麦秸草留在手边这一侧,掌铡刀的年轻人迅速将铡刀按下,一猛子劲,铡刀落地,麦草纷飞,铡得干脆利落。也有那生手,越铡那麦子越像棉线,柔软难断,那放麦子的老把式就站起来,将铡刀高擎,一脚轻踩垂在一遍的麦穗,“咔”一声,干脆利落,后生看得心服口服。

(4)打场的时间选择在午后两点左右,正是一天中最热、麦子晒得最焦爽的时候,恨不得风一碰就崩裂出麦粒。一头温驯的老牛或者精干的驴子,拉着碌碡或磙子在骄阳下转圈,戴斗笠的男人,不时吆喝一下牲口,调整着它的步幅。一遍遍地翻看着麦秆,一遍遍地碾轧。等那毛隆隆的麦穗软塌塌铺在场院上,就该“起场”了。用木杈、四股杈将麦秸挑起,抖净藏在草里的麦粒,然后才将麦秸叉走,这时候的麦秸叫作麦瓤了。起走了草,就剩下粮和糠,混着麦糠的麦粒拢成堆才算起完了场。

(5)“扬场”就是把麦粒和麦糠分开。木锨迎风扬起混合物,麦糠较轻被风吹走,留下麦粒则哗哗落下。有风的时候,扬场简单,只要将一木锨带着麦糠的麦粒斜着扬出去,风就给分得很明白,麦粒落地,粒粒饱满,麦糠就飘开了。倘若响晴无风,扬场就见了高低。手艺差的,一木锨撇出去,麦粒麦糠又齐刷刷落到一起。那人就懊恼地把木锨一扔,在场院角点上根烟,等风来。女人不放弃,在重新和好的麦子前用扫帚掠几下,企图通过自己的扫掠,分离出粮食。好把式此时不紧不慢,一木锨撇出去,麦糠落在原地,麦粒却斜飞出去,干净利落地落在旁边的空地上。他的手艺招来那些轻浮的后生,老把式淡淡一笑,说:“靠风扬场那叫本事?”有学识的后生仔,看着看着就明白了门道,回去操起木锨慢慢也有了样子。

(6)扬场的副手做着“掠场”的活计。男人一锨一锨有板有眼地扬,女人待扬几锨就去用大扫帚掠出没有飘出来的麦糠。扫掠力度均匀,将未飞走的麦糠扫走。那些堆积如金砂的麦粒,在日头的蒸腾下散发浓烈的香气,在场院劳作的人就像被一坛老酒熏醉了似的,摇摇晃晃着腿脚,憨笑着。孩子们抽空就跑进麦粒的堆里去,越堆越高像小山一样的粮食,把孩子顽劣的翅膀收回来了。

(7)如今,一台联合收割机在麦田,一趟走过去,就将田里个个精神抖擞的麦子直接分离成粮食和草。那打麦场上的旧时光,永远定格在记忆深处。那些辛劳和企盼,交织着满足和汗水,成为一种深深的怀念。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本文围绕“打麦”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请借助知识小贴士,思考文章第(1)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结合语境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年轻的按着铡刀柄,年长的将麦捆子放进铡刀口,麦穗垂在外侧,麦秸草留在手边这一侧,掌铡刀的年轻人迅速将铡刀下,一猛子劲,铡刀落地,麦草纷飞,铡得干脆利落。

(2)他的手艺招来那些轻浮的后生,老把式淡淡一笑,说:“靠风扬场那叫本事?”

4请阅读全文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本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细读的妙处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

④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做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⑤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⑥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听完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⑦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⑧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

【2】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

(1)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2)画家听完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作文。

《小王子》中有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这些少数的成年人依然用孩子般的目光去观看美好的世界,他们富于想象、童心未泯、单纯率真、不计功利,生命于他们而言,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一个“孩子般的成年人”?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600字:不得套作、抄袭: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