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我最喜欢的作家与作品”交流中,下列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生:我最喜欢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这篇课文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小说中对闰土的肖像描写十分出色,读后令人难忘。
B. 乙生:我特别偏爱我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典之一。
C. 丙生:我最欣赏儒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他的《逍遥游》让我明白了一切依赖客观条件的自由都不是真正的自由,也不是绝对的自由。
D. 丁生:我比较偏爱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他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真实地摄入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世态人情,读来让人感到真切生动而又凄婉悲凉。
2、下面是描写四季的对联,符合“夏季”的一联是( )
A.有天皆丽日;无地不东风。 B.倚栏芍药艳;并蒂芙蕖香。
C.红妆枫思嫁;金礼菊做媒。 D.红梅红万树;青松青千山。
3、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热忱(chén) 坍塌(tān) 拈轻怕重(zhān)
B.气慨(gài) 禁锢(gù) 随声附和(hè)
C.掺和(hé) 抽噎(yē) 躇步跐蹈(cǐ)
D.蜷伏(quán) 解数(xiè) 怪诞不经(dàn)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倜傥(tì) 澄清(chéng) 虐待(nüè) 人声鼎沸(fèi)
B.莅临(lì) 棱镜(líng) 粗犷(guǎng) 拈轻怕重(niān)
C.静谧(mì) 荫蔽(yīn) 蜷伏(quán) 神采奕奕(yí)
D.淅沥(xī) 看护(kān) 着落(zhuó) 畏罪潜逃(qiǎn)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期中考试中,他做一道选择题足足花了半个小时,真是小题大做。
B.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C.对于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难题,她都应付自如。
D.不知什么时候,世间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
6、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次次冲破天际的星空之旅,不仅拓展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知,也激发了无数中国少年对航天事业的关注和向往。
B.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的意识。
C.为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有着53年历史的首都体育馆进行了升级改造,重新焕发了光彩。
D.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扩大社会影响力,许多博物馆大胆创新,利用“云端”开设网上展厅、介绍馆藏,加快了数字化建设的步伐。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我”在他乡遇到旧友之后的一段对话。
B.诗中的梅花是故乡的象征,牵挂梅花也就是牵挂故乡。
C.思乡之情促使“我”去问询窗前的梅花是否开放。
D.“寒梅著花未”一句表现了我对梅花开放的期盼之情。
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周亚夫军细柳
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等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胃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③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军霸上 军:军队
B. 军士吏被甲 被:通“披”,穿着
C. 天子且至 且:将要
D. 曩者霸上、棘门军 曩:先前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请以军礼见 不以疾也
B. 天子为动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C. 不闻天子之诏 投诸渤海之尾
D. 成礼而去 而山不加增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B. 文章第①段先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这样就将守边将领周亚夫置于矛盾冲突之中,更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
C. 皇帝赞周亚夫为“真将军”的含义是:周亚夫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治军有方,是值得信赖的守边大将军。
D. 文章通过描写文帝劳军这一场面,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主要从正面鲜明地展现了周亚夫的性格特征。
9、下面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诗的题目“次北固山下”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次”是游览的意思。
B.颔联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透露着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D.尾联借助“乡书”“归雁”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感。
10、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学生,如何做一个“懂文明、有教养”的人?如果你与同学们讨论这一问题,你会说些什么?要求:紧扣议题,观点明确,表达清楚。
11、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志士追寻着一个个属于自己的“中国梦”:①古代先贤的中国梦是“选贤与能,________”的豪迈之情;②陶渊明的中国梦是《桃花源记》中“_______,并怡然自乐”的和谐之景;③杜甫的中国梦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之怀。
12、相约经典:名著导读
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苟且理解为是一种生活中的不顺,请你结合读过的《骆驼祥子》,找两处祥子人生中的不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们把远方理解为人生中小小的梦想的话,找一处祥子的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祥子一生命运的“三部曲”是:________——不甘失败——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说“座”道“席”
①上古时代,没有凳子椅子之类坐具,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即铺席于地,跪坐其上,臀部压在脚跟上。这样的“坐”和“跪”很相近,只是腰肢不伸直罢了。席地而坐的人,在起身之前必先跪,古代称为“长跪”或“跽”,都是挺直上身而跪,表示庄重和恭敬。如果两脚和臀部同时着席,两膝上耸,便称为“踞”或“踞坐”;如果两脚再向前伸展,以手着膝,形如簸箕,便称为“箕踞”或“箕坐”。“踞”和“箕踞”,都是轻慢随意的态度。到魏晋南北朝之后,高足坐具传入中原,于是席地而坐渐为垂足坐(坐在椅凳上,双脚着地)所取代。
②“席”是编织成的铺垫用具,铺在室内供人坐卧其上。人们登堂入室必先脱鞋,然后席地而坐。席长短不一,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一般席铺两层,铺在下面用竹篾编织的席叫“筵”,覆在上面用草本植物编织的席叫“席”。“筵”比“席”略长,二者统称“筵席”。古人饮食宴会都在席上,所以引申出“酒筵”“酒席”等词。到了近代,“筵席”泛指酒席。
③古人坐席十分讲究,有“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的规矩——出席宴会发言时应尽量靠后坐一点儿,以避免唾液横飞;就餐时应尽量靠前坐一点儿,以防止汤汁玷污坐席——既表现对主人的尊重和恭敬,也体现自身的教养。
④古人坐席有尊卑高下之分,《史记·项羽本纪》关于“鸿门宴”坐次的记载:“项羽、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居于主位,东向坐。南向为上位,坐的是项羽的父辈范增,可见范增在项羽军中地位之尊。在鸿门宴的坐席中,张良地位最低,故“西向侍”。所谓“侍”,就是在主人一侧陪候。
⑤古人席地而坐,故称坐次、席位为“席”。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筵席词语,例如举行宴会或仪式时各就各位,叫“入席”;主人和客人的座位,称为“主席”“客席”;空着座位等候,叫“虚席”;陪同参加宴会,叫“陪席”;退出宴会,叫“退席”;站起身来暂时离开坐席,叫“避席”;对人表示尊敬,直起身子致意,但两膝仍着地,叫“膝席”;席间议论过人,使他人相形见绌,叫“夺席”;在交谈中移坐向前,凑到别人跟前,叫“前席”;席间不辞而去,叫“逃席”;朋友绝交,叫“割席”等。成语“席上之珍”比喻至美的义理或人才;“席珍待聘”意为怀才待用;“席不暇暖”形容奔走忙碌;“席地幕天”指以地为席,以天为幕,形容胸襟旷达。
⑥现在,虽然人们普遍使用椅凳沙发一类坐具,但仍习用“席”来代表座位。在正式会议场合,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的参加者为“出席”,有发言权而无表决权的为“列席”,没到的叫“缺席”。“主席”本指宴会的主人或主持会议的人,后引申为国家、党派或团体的最高领导职位的名称。“首席”本指最重要的席位,后引申为职位最高的,如首席执行官等。“末席”是席位中最靠后的,由此有了谦辞“叨陪末席”。
(选自《今晚报》2021年6月9日。作者:谭汝为)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上古时代的“坐”和“跪”是一个含义,都是铺席于地,跪坐其上,臀部压在脚跟上。
B.“筵”用竹篾编织,比席略长,铺在席的上面,两者统称为“筵席”,后泛指酒席。
C.在古代出席宴会时如果要发言,应该尽量靠前坐以防止别人听不清楚,表示尊重。
D.本篇文章整体采用时间顺序,介绍了“座”和“席”从上古时代到现代的丰富内涵。
【2】“席”从上古到现代有许多含义,请列举出两个。
【3】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合适?如果你认为不合适,请简述理由。
“席”在古代有很多很深刻的含义,同时也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14、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①“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②俗话说,人无俭不立。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在中国人长久以来的价值观里,俭朴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大的德行,是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
③浪费还是节约,这看似是个人的行为选择,却照鉴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品质。现实中,一些人缺乏节约意识,有意无意地浪费粮食、糟蹋粮食,一些人爱面子、讲排场,不同程度地过度消费、攀比铺张,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这些都与社会文明背道而驰。
④“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对于国家来说,也要提倡勤俭节约之风,也要增强危机意识、赓续艰苦奋斗精神。今天,我们拥有的这份“家底”,是几代人筚路蓝缕、拼搏奋斗才攒下的,决不能在挥霍浪费中白白断送。因为无论是面对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还是面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都需要我们时刻葆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作风。
⑤勤俭节约,是个人涵养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全社会要汇聚合力,建立勤俭节约的行动自觉。于家庭,从一箪一瓢做起,懂得珍惜;于商家,要引导理性消费。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躬行不辍。
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全社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需要我们每个人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付诸实践、见诸行动,更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克勤克俭、戒奢以俭的价值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文本二】
勤俭节约是传家宝
①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严厉要求,到“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的令行禁止,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健康生活为目标,来一场饮食文化“绿色革命”,可谓正当其时。
②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苏轼感慨:“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勤俭节约这个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都不能丢。当下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只有驰而不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不断扭转讲排场、比阔气的错误观念,清除未富先奢、炫富竞奢的土壤,才能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③让饮食文化绿色低碳起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应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必须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提倡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
④让饮食文化文明健康起来。“纵口欲而百病生”,饮食与健康关系密切。暴饮暴食、油大味重、荤素失衡,诸如此类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各类病症的发生。不科学不健康饮食习惯还可能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不可小觑。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饮食。
⑤全面小康既是物质丰盛的小康,更是饮食健康、饮食环保的小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涵养简约文明的饮食文化。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本一中心论点是“在全社会要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B.文本一第④段主要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论证提倡勤俭节约之风的,强调了“对于国家来说,也要提倡勤俭节约之风,也要增强危机意识、赓续艰苦奋斗精神”这一观点。
C.文本二第②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其分论点是: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
D.文本二第④段通过反面论证的方式,阐述让饮食文化文明健康起来的重要性。
E.文本一第②③④段和文本二第②③④段的内容都是并列关系,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2】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3】文本一的第②段和文本二的第②段,均引用了古人的名言谈“俭”,请结合文本分析两者论证目的有何不同。
15、根据要求作文。
从古到今,人类就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朋友,那就是月亮。它给暗夜的人以光明,给身世凄凉的人以温暖;给独处者以勇气;给失意者以关怀……正因为这样,它引发了人们无尽的想象,滋长成丰富而又迷人的中国月文化。
请以“心中一片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