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斑驳       踮脚石       蕙质兰心       关怀备至

B.本分       垃圾桶       饱以老拳       变本加利

C.边陲       吊脚楼       挑肥拣瘦       鞭辟入里

D.稼接       博奔论       计日程功       远见卓识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小明和小强赛跑,经过激烈地竞争,他终于取得了胜利。

B.我们要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要牢记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使命。

C.能否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是培养青年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D.通过阅读,使我们获得知识、锻炼思维、开阔眼界。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ㅤㅤ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作为燕京八绝之一,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人们对花丝镶嵌的了解相对匮乏,即便在北京,人们对它的认知度也并不算高。

①其精致、细腻、华丽的特色代表了金银器工艺的巅峰

②当人们看到一件花丝镶嵌作品时,往往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的美

③是“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

④360度全景观看,每个角度都美轮美奂,仿佛不是人为的,而是出自天工的

⑤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

A.⑤③①②④

B.⑤①③④②

C.①⑤④②③

D.①⑤③④②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于鲁迅先生的唯一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

C.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编写而成,共二十篇。

D.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为了告诫、劝勉儿子而写的一封书信。

5、《水浒传》中人物和情节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江——夜看小鳌山 B.史进——夜走华阴县

C.李逵——夜走蜈蚣岭 D.秦明——夜走瓦砾场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B. 理想的社会状态不是财富均分,而是每个人按其贡献的大小,从社会的总财富中提取他应得的报酬。

C.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探索出了新的方法,就应该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

D.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高琳琳虽是身着冬装来上学,仍觉得不寒而栗

 

7、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

②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③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

④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

⑤怪不得古时候的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

A.①③⑤④② B.④①③②⑤ C.④①③⑤② D.③⑤④①②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 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尊君在不   (2)元方入门不

(3)久而     (4)周公不孔子

3“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一句中“法”的意思是(   )

A. 法令,制度   B. 方法,做法   C. 效法,仿效   D. 标准,法则。

4翻译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5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6从甲纹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和“入门不顾”的行为以及乙文回答袁公的提问中可以看出元方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结合全诗内容,试分析“闻说鸡鸣见日升”在全诗中的作用。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一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其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这两句诗也衍生出新的意义。那么,你从这两句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新义呢?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综合性学习。

你所在班级开展了“古诗苑漫步”的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古诗词其实与很多艺术形式相通。如《江雪》可以画成一幅画或写出一幅书法作品等。请你为《关雎》和《木兰诗》各选择一种适合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其内容。

(2)中国古诗词大会中有“飞花令”一目,请你说出带有“釆”字的两句古诗词。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 古诗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2)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3)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抒发了老当益壮、奋斗不止的雄心。

(4)古代诗人经常借明月来抒发感情。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的     一句借明月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简答题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促使“我”的意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母亲和树

张亚凌

  ①记得母亲最爱说的话就是,人呀,活成树就好了。母亲总爱拿树说人论事,在母亲的眼里,树是那么神奇,神奇到我们都应该当神灵般供奉着。

  ②我家茅坑边有棵杨树,打我记事起就很粗很高大了。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我想,是它心里的热情太高长得太快、太快了,以至于皮儿赶不上里面的生长速度。

  ③一次,母亲拍着杨树说话了。“这树呀,它肯定在寻思:把我栽到哪儿是人的事,长得好坏是我自个儿的事。人呀,都像树就好了。”见我满脸不解,母亲又说了:“你看,又不是栽在大门口,没人看没人理,还长得这么粗。这要是人,还不得憋屈死了?你不懂,大了就懂了。”茅坑边的一棵臭树,也值得夸赞?我还是不解。

  ④院子里有两棵树,也不知是谁在两棵树间绷了根粗铁丝,铁丝上穿满一节一节的竹筒,是用来晾晒衣服被褥的。母亲也经常说到院子里这两棵树,说时满脸都是敬畏。“树就是皮实,铁丝勒得那么深,树汁流过就流过,继续长——皮实到摆脱不了铁丝越来越深的伤害照样长。搁在人身上,还不得破罐子破摔了?”

  ⑤记得看《士兵突击》那会儿,媒体对许三多好评如潮,说他身上有可贵的精神,那就是不放弃。母亲的评论很简单很明了,“像咱屋的树,不记疤只顾自家长”。

  ⑥母亲常指着门口那棵歪脖子树说我,在轻轻的数落声中,我童年的斑斑劣迹就穿越岁月清晰起来。

  ⑦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当然是和对门的胖妞比赛了,她家的树本身就没我家的高大,站在地上,一抬手,就攀住树枝,荡起来自然没气势。

  ⑧时间一长,被母亲发现,自然挨骂了,可我还是不放过那棵树,照旧荡,越荡越高。母亲也就无可奈何了,“这孩子!……”懒得再搭理我。时间长了,先是那一枝斜下来,后来,整棵树看起来也歪了。

  ⑨1990年高考失利,我曾经一度很颓废,整天窝在家里羞于出门。母亲再次说起门口的树:“树的性子多强,压弯了,就弯长了;弄断了,从旁边再长。树不知道它遇上啥,遇上啥它都要长。”

  ⑩母亲还说起邻家婆婆,说她凄惶的境遇,说她就是像树一样的人。儿子不到30岁死了,儿媳改嫁了,撇下不到2岁的孙子;孙子好不容易拉扯到了18岁,争气得要去上大学了,出去玩玩放松一下,下水,就再也没有上来。多少年了,邻家婆婆现在精神不也很好?她是想通了,命里注定没人陪她,就得自家好好活。

  这人呀,谁不知道自家会碰上啥事情,碰上了,就得熬过去,就跟树一样的。

  母亲总爱拿树说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看着树思考。在母亲已经去世的今天,我依旧喜欢用树的方式诠释人世。

  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岁岁年年,叶儿绿了,又枯了……一世的别离,我们尚且难以忍受,树的心里,怎能不填满了伤痛?

  母亲离去了,纵然我的心里悲伤万分,也得好好生活下去。因为举目四望,到处可见树的身影,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

1阅读全文,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树名   树的神奇之处   母亲对树的态度

杨柳   (1)   夸赞

两棵树   即使铁丝勒得再深也长得皮实   (2)

歪脖子树 (3)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

3请说说第⑦、⑧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的理解。

 

14、(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北大荒的雪

肖复兴

①在北大荒,我喂过一年多的猪。猪号在我们二队最西头,再外面就是一片荒原,空旷得犹如到了天之外。猪号算我一共四个人:本地老乡老黄,山东汉子小尹,班长老王。班长叫王习凯,待我很好。在他眼里,我还是个孩子。

②我到猪号报到是冬天,我和小尹住在烀猪食大屋旁的一间小屋里。每天收工,老王和老黄回家前,都要嘱咐我们,别贪睡,警醒点儿,要是半夜下雪,别忘了起来看看猪栏有没有被风雪吹开了。猪号的冬天,这是最让人头疼也最让人警惕的大事。

③这样的大事,在那一年的冬天,让我赶上了。一天半夜里,呼啸而至的暴风雪,像莽撞的醉汉一样,使劲儿扑打着我们小屋的窗户。我睡得死,小尹把我推醒,跑到猪号一看,最让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猪栏都被吹开了,一群猪八戒正在疯狂地往荒原上拥。暗夜的天空纷纷扬扬的雪片子越来越大。跑到荒原上的猪,我根本看不清,小尹在猪号干了好几年,有经验,我就紧跟着他往前跑。

④这时候,老王和老黄也从各自的家里赶了过来,跟着我们一起追猪。在北大荒六年,我是第一次在半夜里跑到荒原上,第一次见到这样大的雪。可能是因为在夜色的衬托下,风雪显得比白天更为可拍,更为疯狂。

⑤不过,老王和老黄一来,我和小尹就有了主心骨,暴风雪也不那么可怕了。就是这样一定心,一走神,我一脚踩空,掉进了雪窝子里。立刻,鼻孔里,嘴巴里,脖领里,全是冰冷的雪花。眼前一片漆黑,脑子里一片空白。

⑥我已经不知道,最后我是怎么被老王他们从雪窝子救上来的了。我也不知道最后他们是怎么把那群猪八戒赶回猪栏。那时我已经冻成了雪疙瘩。等我睁开眼睛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在老王家中的炕上了,还盖着他家唯一的一床棉被。老王的老婆抱着一盆雪花,正在用雪给我从头到脚地揉搓。睁开眼睛,我看见的是老王的老婆那一双明澈的眼睛,正笑着看着我。想想,那时候,她也就是四十岁上下的样子。

⑦每逢想起暴风雪后的老王一家,想起老王家的那铺热炕,那床棉被,我都会忍不住涌出感既:知青,如今早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的名词,需要有心人善良地去抚模,才能够感受到它的温度,但是,谁还有当年老王和他老婆这样的耐心与诚意呢?

⑧前几年,我重返北大荒。我特意找到老王的家。老王刚刚和一群知青到队部大会议室去了,家里只剩下老王的老婆一个人。 她走近我的身边,用眼睛凑近我,仔细瞅了瞅,认出了我,一把拉住我的手,连声对我说:“我的心脏不好,眼睛也不好,一只眼睛是假的了,我不敢和老王去队部看你们。”

⑨握住她那瘦骨嶙峋的手,我说不出一句话,我看见她昏花而浑浊的眼睛里含着泪花。在那一瞬间,我想起了那年暴风雪夜里地用雪为我擦身时望着我的眼光。那时,她的眼睛,明如秋水,是那样的清澈!

⑩走出老王的家,老王的老婆一再坚持要送我。

刚刚送出院子,她忽然一屁股就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佝偻的胸脯起伏得很厉害。毕竟七十多岁了,那天,阳光格外地强,热浪涨涌。我赶紧扶她起来,想送她回家,她摇摇头说:“不碍事的,老毛病了,一回儿就好。让我送送你,送你到路上,我看不清,能感觉着你走远。”

她就这样一直把我送到队里的土路上,走了老远,我回头看见她站着站着,一屁股又坐在土路上,向我使劲地挥着手,又摆着手。

那一刻,我不敢再回头。

没有雪的冬天,只是冬天的赝品。没有雪的北大荒,还能叫作北大荒吗?

不知为什么:也不知别人怎么想,想起北大荒的雪,总会让我感受到北大荒最寒冷最凛冽,却也是最温暖的那一部分,总会让我感到北大荒最柔软最脆弱,却也是最富有韧性的那一部分。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1月15日,有删改)

1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在最寒冷最凛冽的北大荒,“我”却认为也是最温暖的那一部分,总会让我感受北大荒最柔软最脆弱,却也是最富有韧性的那一部分。为什么?

2本文回忆了让“我”刻骨铭心的发生在北大荒的往事,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空格。

老王和老黄嘱咐“我们”警醒点儿,若半夜下雪,要起来看猪栏→_____________→“我”被救助,老王老婆给我搓雪→“我”重返北大荒,到老王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回头看见她向“我”使劲地挥着手。

3阅读文中划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一天夜里,呼啸而至的暴风雪,像莽撞的醉汉一样,使劲儿扑打着我们小屋的窗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2)“在北大荒六年,我是第一次在半夜里跑到荒原上,第一次见到这样大的雪。”(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屡屡失意的青年人去请教得道高僧,高僧拿了两只装满茶叶的杯子,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青年人喝,青年人觉得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沉浮着,一会儿,一丝清香缓缓地从杯中飘出来……高僧这样加了三次水,茶叶在杯子里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于是青年人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茶叶经历多次的沸水浸泡终于绽放了芳香!人生如茶,人的成长需要磨炼。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3)不得抄袭、仿写、套写。(4)不少于600字。(5)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