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拙作奉上,自己总觉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B.登上华山顶峰,向下俯瞰,山河大地雄伟壮丽,美不胜收。
C.鲁迅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的殖民化,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总结性的批判。
D.每遇烦恼,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躺在草地上,任清风拂面,希望自己也能化作一阵风,在天空中自由地俯仰生姿。
2、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常识及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主要写了作者的经历和思想,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也出自《朝花夕拾》。
B.《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体裁是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真实,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传记《列夫·托尔斯泰》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C.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三峡》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三峡的景物,寄情山水,表达了作者对山水景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D.中国文人常常留恋于山光水影之间,或纯粹观景,透露审美情趣,如《钱塘湖春行》;或融情于景,表达厌弃名利、渴归山林之愿,如《与朱元思书》。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卫生城市的标志不仅在于环境的洁净,更是在于广大市民卫生素养、文明意识。
B.今年5月28日,河北唐山附近发生大约里氏4.2级左右的地震,北京地区也有震感。
C.对消费者来说,除了价格,服务也是购买商品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D.有没有良好的班风,是决定一个班级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
4、下列名著与主题或写作手法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海底两万里》《水浒传》——反抗 B.《简爱》《寂静的春天》——自由
C.《西游记》《格列佛游记》——想象 D.《儒林外史》《围城》——讽刺
5、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遏制(ě) 镌刻(juān) 畸形(jī ) 恹恹欲睡(yān)
B. 遒劲(qiú) 翘首(qiáo) 镂空(lòu) 悄然不惊(qiǎo)
C. 洗涤(tiáo) 秀颀(xīn) 屏息(bǐng) 重峦叠嶂(luán)
D. 轩邈(xuān) 纤弱(qiān) 倔强(juè) 杳无消息(yǎo)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的娄星城虽然不像春天那样到处姹紫嫣红,妩媚多姿,但同样美不胜收。
B.艾青式的幽默,叫人忍俊不禁,何况其中不乏对时人时文的评点,深刻中肯。
C.近来,美国一些政客殚精竭虑地把新冠病毒同中国相联系,不断对中国搞污名化。
D.消极完美主义者总是非常仔细地检查任何事情的细枝末节,有时竟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文中的“阿长”,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就知道她了。
B.《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作品,记载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主要反映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作者是沈括,我们所学的《活板》出自此书。
C.老舍的《骆驼祥子》富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小说刻画了祥子这一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始终不向命运低头的平民形象。
D.《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是个了不起的工程师,设计并建造了超乎人们想象的“鹦鹉螺”号潜艇。
8、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属予作文以记之( )
(2)南极潇湘( )
(3)宠辱偕忘(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文中的“览物之情”既指“满目萧然”的悲情,又指“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9、下列对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包含深情而富有哲理。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这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不鼓舞和安慰。
D.尾联“歧路”照应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流露出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10、某学校文学社要开展“传统文化习俗”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选自《社戏》中的文字。阅读这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①_____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②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泊着(bó) 兽脊(jí) B.泊着(pō) 兽脊(jí)
C.泊着(bó) 兽脊(jǐ) D.泊着(pō) 兽脊(jǐ)
(2) 在横线处填入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曚昽 ②弥散 B.①朦胧 ②弥散
C.①曚昽 ②迷散 D.①朦胧 ②迷散
【2】文学社组织了“传统民俗我传承”活动,阅读后,请完成问题。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甲】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乙】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结合语境,【甲】【乙】两处的标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逗号 【乙】逗号 B.【甲】顿号 【乙】顿号
C.【甲】顿号 【乙】逗号 D.【甲】逗号 【乙】顿号
(2)依据文段画线句,仿写句子。
仿写:______ 一样,是 ______;______一样,是______。
【3】文学社依据《回延安》安排了一个朗诵比赛答辩环节,请依据语境,完成此环节设计的内容。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1)选出朗读时需要重读的词(两个即可)。
(2)结合语境说明重读的原因。
1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②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③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④莫说相公痴,_______________。(张岱《湖心亭看雪》)
⑤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⑥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自然景物的变化,深刻揭示了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
②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虽身居陋室,却心忧天下的济世情怀。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别担心,亲爱的。要我进棺材可没那么容易。我还要活下去,而且要大干一场,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结论捣捣乱。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硬说我百分之百丧失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咱们还是走着瞧吧。”
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重返新生活建设者的行列。
【1】选段第一段话是保尔对______(人名)说的。
【2】该选段写的是主人公因伤病接受手术时的情景,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文中“一条道路”具体指的是什么?
【3】保尔一生充满磨难,请概括他四次死里逃生的经历。
1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故乡》以 为线索,按照_____、 _____、______来安排情节,揭示了旧中国____________的社会根源,激发了人们________________愿望。
(2)……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________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_____
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__________,他们应该有________,为我们_________。
(3)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 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_____起一个大竹匾,___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____在棒_____,那鸟雀就____在竹匾下。
14、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方言
①大多数人最早学会的语言,就是方言。也就是说,使我们能最自如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语言,是方言。
②方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所谓乡音难改,它唤起的是乡情与亲情。方言也是传承本土文化的载体,鲜活地记录着地方特有的历史风俗,承载着人文精神,口耳相传,代代延续。
③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根深咔茂、博大精深,这是因为我们始终生活在多元语言、多样文化中间。方言是最自然、最本质地表现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抵消了方言的话语空间。各地方言,除了粤方言与闽方言中的闽南次方言外,都在迅速地缩小地盘,并且无论在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都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这种现象令人忧虑。
④以上海方言为例。上海话原本是一种相当丰富多彩的地方语言,尤其在近现代,从“自来水”到“电灯泡”,从“马路”到“僻房”,从“出租车”到“麦克风”,上海话创造和引进过大量的词汇。而现在,上海话中大量生动的俗语、俚语、惯用语等正在被逐渐淘汰,反映本土生活的文学文艺也日渐式微。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上海的本土文化曾经异常活跃,诸如沪剧、滑稽、上海说唱、浦东说书、沪书、越剧、评弹、甬剧、锡剧、淮剧、扬剧等十多种曲艺和地方戏曲都是在上海草创、汇聚直至发展成熟。另外,数百首具有上海特色的流行歌曲也在当时广受传唱。上海还汇集了江浙皖出身的大批作家,出版了诸如《海上花列传》、《海天鸿雪记》等大量吴语小说。这种城市文化生态的繁荣,一方面使上海成为文化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会,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土海鲜明的本土特色。可见,吴语和上海话的良性生态是可以创造高度繁荣的地方文化的。反之,如果抑制了方言的发展,地方文化也会随之而萎缩。
⑤保存和延续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良性成长的自身要求。同时,接触和欣赏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从中感受亲切、骄傲和感动也是每个人的权利。因此保护方言也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就提出:“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方言也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
⑥如果从语言本身的研究来讲,方言也值得尊重和保护。中国的汉语方言是研究汉语历史变迁的绝好素材,各种不同的方言分别体现了汉语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堪称活的化石。因此,对方言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是学术上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可以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⑦保护方言,维持语言的生态平衡,关键就要让方言顺其自然地发展。语言的特点就是它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方言,除了地域方言,还会有因年龄、阶层等差异而产生的各种社会方言。对这样的语言,只要少加人为干涉,就会越发展越丰富。另一方面,平等地对待一切语言,在传媒上适当开放空间,使方言与普通话双轨同行,方言文化才能真正自由地生长起来。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保护方言”的原因。
【2】分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方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
【3】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谈谈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中国的汉语方言是研究汉语历史变迁的绝好素材,各种不同的方言分别体现了汉语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堪称活的化石。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安妮弗兰克是一位犹太少女,原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德军占领法国后,13岁的安妮和家人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躲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里,从此展开两年多的密室生活。为表达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对种族灭绝政策的怀疑与愤怒。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安妮坚持写日记,《安妮日记》战后成为传世之作。
“对于一个努力前行者来说,环境可能会困扰你,但不可能阻挡你。”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