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在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经验的基础上,城市封闭住宅小区的内部道路被要求逐步对外开放。
B.本届校园心理节围绕“我爱我,放飞自我”为主题,就怎样有效缓解考前压力和增强学习专注度等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
C.暑期来临,教育部门多次发文,要求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积极做好学生暑假安全防范工作,以预防学生发生溺水事件。
D.对中学生来说,成语不仅是各省市历年中高考的必考知识点,古诗词和作文学习中也经常渗透成语知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2、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十年”中的“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所谓“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汉武帝首创。
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左迁”是升职。
C.“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有职无权;“青杉”,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D.“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教坊”是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云销雨霁
B.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C. 而征一国者
D. 夙遭闵凶
4、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内凶(有战乱) B. 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 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 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5、下列选项中,用语恰当的一项是
A. 小丁听了同学对自己阅读疑惑的解答,评价说“昭然若揭,深刻透辟”。
B. 小李外出旅游开阔了视野,赞叹大自然的美景“造化万千,巧夺天工”。
C. 小王为一本科幻小说写推荐语,把“炙手可热,畅销不衰”作为宣传点。
D. 小赵分析月考作文失分原因后,告诫自己不可“生编硬造,贻笑大方”。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由于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或一道道黄的山梁,绵延不断。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记得清清楚楚;只有打新窖或是做棺木的时候,才放倒一、两棵。碗口粗的柏树就稀罕得不得了。要是谁能做上一口薄柏木板的棺材,大伙儿就都佩服,方圆几十里内都会传开。
在山上拦牛的时候,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山坡上的胡蒿和沟壑里的狼牙刺都是柏树林,就好了。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总是“唏溜唏溜”地抽着旱烟,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老汉儿家、老婆儿家都睡一口好材。”
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英语中的“poor”就是“穷”的意思。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可不行,野兽很少。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天快黑的时候,进山寻野菜的孩子们也都回村了,大的拉着小的,小的扯着更小的,每人的臂弯里都着个小篮儿,装的苦菜、苋菜或者小蒜、蘑菇……孩子们跟在牛群后面,“叽叽嘎嘎”地吵,争抢着把牛粪撮回窑里去。
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春天播种;夏天收麦;秋天玉米、高粱、谷子都熟了,更忙;冬天打坝、修梯田,总不得闲。单说春种吧,往山上送粪全靠人挑。一担粪六、七十斤,一早上就得送四、五趟;挣两个工分,合六分钱。在北京,才够买两根冰棍儿的。那地方当然没有冰棍儿,在山上干活渴急了,什么水都喝。天不亮,耕地的人们就扛着木犁、赶着牛上山了。太阳出来,已经耕完了几垧地。火红的太阳把牛和人的影子长长地印在山坡上,扶犁的后面跟着撒粪的,撒粪的后头跟着点籽的,点籽的后头是打土坷拉的,一行人慢慢地、有节奏地向前移动,随着那悠长的吆牛声。吆牛声有时疲惫、凄婉;有时又欢快、诙谐,引动一片笑声。那情景几乎使我忘记自己是生活在哪个世纪,默默地想着人类遥远而漫长的历史。人类好像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那时只以为是坐骨神经疼,或是腰肌劳损,没想到会发展到现在这么严重。陕北的清明前后爱刮风,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窑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我一个人躺在土炕上……
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
陕北的风俗,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再穷也要蒸几个。白馍被染得红红绿绿的,老乡管那叫“zi chui”。开始我们不知道是哪两个字,也不知道什么意思,跟着叫“紫锤”。后来才知道,是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的。破老汉说,那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我没有考证过,也不知史学家们对此作何评价。反正吃一顿白馍,清平湾的老老少少都很高兴。尤其是孩子们,头好几天就喊着要吃子推馍馍了。春秋距今两千多年了,陕北的文化很古老,就像黄河。譬如,陕北话中有好些很文的字眼:“喊”不说“喊”,要说“呐喊”;香菜,叫芫菜;“骗人”也不说“骗人”,叫作“玄谎”……连最没文化的老婆儿也会用“酝酿”这词儿。开社员会时,黑压压坐了一窑人,小油灯冒着黑烟,四下里闪着烟袋锅的红光。支书念完了文件,喊一声:“不敢睡!大家讨论个一下!”人群中于是息了鼾声,不紧不慢地应着:“酝酿酝酿了再……”这“酝酿”二字使人想到那儿确是革命圣地,老乡们还记得当年的好作风。可在我们插队的那些年里,“酝酿”不过是一种习惯了的口头语罢了。乡亲们说“酝酿”的时候,心里也明白;球事不顶!可支书让发言,大伙总得有个说的;支书也是难,其实那些政策条文早已经定了。最后,支书再喊一声:“同意啊不?”大伙回答:“同意——”然后回窑睡觉。
那天,队长把一碗“子推”放在炕沿上,让我吃。他也坐在炕沿上,“吧达吧达”地抽烟。“子推”浮头用的是头两茬面,很白;里头都是黑面,麸子全磨了进去。队长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吹吹烟锅儿,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
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老老小小见了我都这么说。在那个地方,担粪、砍柴、挑水、清明磨豆腐、端午做凉粉、出麻油、打窑洞……全靠自己动手。腰腿可是劳动的本钱;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农民们不看嘴,看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用几句简洁的描写,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水土流失严重、贫瘠荒凉的陕北山村的自然环境,顿时摄住人的灵魂,
B.文中的“破老汉”是穷山穷水里生活着的穷人,自然生态与人的生态密不可分,融为一体,从而彰显生命的绝望和无奈。
C.小说人物对话中的方言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这样使人物形象呈现得更加真实生动、可触可感,增强了表现力。
D.小说中写到了陕北清明节的风俗“子推”馍的来历,“陕北话中有好些很文的字眼”,为小说描绘的黄土高原增加了历史文化色彩、
【2】小说的标题“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中表现了陕北老乡们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马说》中韩愈认为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情况下,即使真的有千里马,也会遭到的待遇是“________,________”,无法以千里马著称。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 ,__________?”苏轼以汉朝良将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建立功业的机会。
(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沙漠冰封、阴云密布来烘托送别气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两句描写了烟雾散尽后皓月千里,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月影宁静的画面。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_,半夜凉初透。(《醉花阴》)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过秦论》)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烘托琵琶女的演奏带给人们的强烈感染。
(4)荀子在《劝学》中以行路作比,提醒人们若不重视积累,就难以达到远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文言文中“孔明所谓诸有作奸犯科者……非不甚严也”一句,其意出自诸葛亮《出师表》,原句是“___,___,以昭陛下平明之理,____,____。”
②翻译家楚图南,他的名字化用了庄周《逍遥游》中的“背负青天,__,___”。
③某位同学对自己高一高二虚度了光阴感到后悔,决心在高三努力学习。用古诗文名句来说,此可谓“___,_____”。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雁门太守行》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送别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2】诗人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B.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黄滔《马嵬二首》)
C.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李约《观祈雨》)
D.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李中《思九江旧居三首》)
【3】《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壶先生①传
(清)戴名世
①一壶先生者,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尝往来登莱之间,爱劳山山水,辄居数载去。久之,复来,其踪迹皆不可得而知也。好饮酒,每行以酒壶自随,故人称之曰“一壶先生”。
②知之者,饮以酒,留宿其家,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与即墨黄生、莱阳李生者善。两生知其非常人,皆敬事之。或就先生宿,或延先生至其家。然先生对此两生,每瞠目无语,辄曰:“行酒来,余与生痛饮。”两生度其胸中,有不平之思,而外自放于酒。尝从容叩之,不答。
③一日,李生乘马山行,望见桃花数十株盛开,临深溪,一人独坐树下。心度之曰:“其一壶先生乎?”比至,果先生也。方提壶饮酒,下马与先生同饮,醉而别去。先生踪迹既无定,或久留之乃去,去不知所之,已而又来。康熙二十一年,去即墨久矣,忽又来,居一僧舍。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恍。问其所自来,不答。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
④赞曰:“一壶先生,其殆补锅匠、雪庵和尚②之流亚欤!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俯仰天地,其气犹壮也。忽悲愤死,一瞑而万世不视,其故何哉?”李生曰:“先生卒时,年垂七十。”
(注释)①一壶先生:明末人,明亡后避世。 ②补锅匠、雪庵和尚:两人皆明末清初隐士。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佯狂自放
②饮以酒
③尝从容叩之
④其殆补锅匠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其姓名 其一壶先生乎
B.每行以酒壶自随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或久留之,乃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醉而别去 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
(2)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
【4】给第③段画浪线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注。
其 素 所 与 往 来 者 视 之 见 其 容 貌 憔 悴 神 气 惝 恍。
【5】概括“一壶先生”的主要形象特点。
14、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从“锦鲤杨超越”到“支付宝锦鲤信小呆”。全民锦鲤热潮,是2018年下半年最热的话题。支付宝等多个商家及媒体,在2018年9月到10月,推出“锦鲤”活动。在所有转发信息的人中抽一人中奖,为其馈赠大量优惠或免单,并将其称为“锦鲤”。转发锦鲤已经是年轻人表现积极生活的一种形式,锦鲤这个词被赋予了“幸运光环”,成为“暴富”“巨奖”的象征。
而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什么好命天賜,所谓运气,不过是时机来了,而你有能力抓住。
作为中学生,你的人生“锦鲤”是什么,你又要怎样获得自己的人生“锦鲤”呢?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