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为《西北文化日报》对某一事件的报道。该事件( )
A.标志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
B.使国民政府继续推行不抵抗政策
C.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有利于中共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2、18世纪英国思想家休谟曾说:“鉴于政治服从是常规事态下我们的责任,应当着重就此点进行教育。最荒唐不过的就是充满焦虑与担忧地去陈述所有那些允许反抗的情形……比起忙于揭示特殊的例外,理论家更应当去传播适合一般情况的学说。”这反映出休谟( )
A.反对社会契约建国的思想
B.对启蒙运动一定的反思
C.认为人民应让渡一定权利
D.倡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3、在树立党的理论旗帜上,有四次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会议,分别是( )
A.遵义会议、党的七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B.党的一大、党的八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C.党的一大、党的七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D.党的七大、党的八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4、下图为清末关税统计图(部分)。据此可推知( )
A.清政府关税税率稳步提升
B.关税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C.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增强
D.对外贸易改变中国经济结构
5、在明清小说《西游记》中,吴承恩塑造了“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满天神佛的经典形象。作者意在( )
A.抒发浪漫主义的情怀
B.表达个性解放的诉求
C.迎合贵族的文化需求
D.彰显儒学的价值观念
6、从历史发展趋势看,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的众多城市
A.增强了领主力量
B.助长了教会的扩张
C.壮大了割据势力
D.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7、从1550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统一缴纳白银,白银成为通用的法定货币。这些现象说明明朝
A.重农抑商的政策发生改变
B.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C.朝贡贸易的体系发生改变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8、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B.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
C.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D.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9、《十二铜表法》确立了一个“已造横梁之诉”:偷来用于建筑房屋的梁木或用于葡萄园的架材,不得拆走,但可对盗取它们的人,提起双倍赔偿的诉讼。同时规定,修剪葡萄藤之日,即为取回架材之时。这表明古罗马
A.法律形式主义特征明显
B.法律规定较为细致与缜密
C.打击盗窃行为力度不足
D.继承了悠久的习惯法传统
10、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社会制度变革,通过变法先后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这一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 )
A.学术中心下移
B.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C.士阶层的崛起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1、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印数十百千本(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12、14—16世纪英国制定了多部禁奢法令。其中,1571年的“帽子法令”规定,除了爵位贵族及其女仆、年收入达20马克的乡绅外,其他年满6周岁的臣民都不得戴进口天鹅绒帽子,而且必须在星期天和节假日戴英格兰本土生产的羊毛帽,违者每天罚款3先令4便士。由此可知,英国禁奢法令( )
A.旨在提倡节俭教化民众
B.利于本国纺织业的发展
C.大力弘扬英国服饰文化
D.加速封建等级制度瓦解
13、咸丰帝上台后,清政府对西方的外交政策由之前的强硬转向了妥协,开放了当时仍属于太平天国管辖的一些长江口岸,出让了由太平天国管辖地区的许多特权,甚至对于在太平天国威胁之下的清军战略要地,清政府也给予西方列强多种特权。由此可知( )
A.清政府企图借助西方力量收回失地
B.太平天国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清政府的外交策略逐渐走向近代化
D.清政府试图稳定社会秩序提升政府权威
14、国务院办公厅于2022年3月3日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该规划的印发( )
A.有助于完善国家的治理体系
B.增强了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
C.有利于中华传统的传承创新
D.开启了中西医学结合的道路
15、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立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649年制定十九阶冠位,诏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设“置八省百官”;在地方上设立国,由国司治理;设立郡,由郡司治理;设立里,由里长治理,这些措施( )
A.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B.促成日本武士道精神
C.壮大了氏族贵族势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6、公元前8世纪左右,先后击败了古巴比伦和赫梯,并以两河流域为核心继续对外扩张的古代帝国是
A.埃及新王国
B.亚述帝国
C.波斯帝国
D.罗马帝国
17、据《元史》统计,1260~1263年的中书执政官共16人,其中汉人7人,蒙古5人,回回1人,畏兀儿1人,契丹1人,女真1人。这一现象反映元朝统治者( )
A.忽视“四等人制”的贯彻
B.积极推进民族交融
C.注重对各族上层的笼络
D.削弱中书省的权力
18、明清时期所谓的“会票”,有时是为了完成资金异地拨兑性质的汇票,有时则是一种借贷货币资金的契约。所谓的“期票”“兑票”有时是债务人写给债权人,约定将来某个地方、某个时刻取款的本票,有时是商人在某个店铺进货,让债权人去另一个店铺取款的票据。明清时期这些票据的出现
A.标志着货币信贷的形成
B.完成了商业信用关系的票据化
C.阻碍了商业资本的扩张
D.利于促进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19、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领主经济的破坏,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在商业上的表现是( )
A.“工商食官”的建立
B.自由工商业者的涌现
C.重农抑商政策出台
D.商人群体跻身社会上层
20、宋朝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免费向疫区染病的疫民施药,以此来帮助疫区的百姓渡过难关。只要有疫情或者灾害发生,宋廷都会对疫民或者灾民提供救助。这反映出宋代
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B.北宋已经有了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C.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
D.对疫民或灾民的救助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2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有可能最早食用米饭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
22、两宋之际,李清照的词风发生了重大转变。前期之词,尽为闺阁之作,典丽故擅一时之胜场。至南渡而后,子然飘零,遂一转而至凄怆,大体多苍凉之感。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受到
A.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
B.重文轻武理念的影响
C.科举取士变化的影响
D.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23、在14世纪的一份拜占庭手稿中,荷马的肖像画呈现出圣徒、使徒、福音书作者的典型特征,穿着束腰外衣和宽松的长衫。这表明( )
A.基督教会对希腊文化的融合
B.基督教会将《荷马史诗》之荷马神圣化
C.拜占庭皇帝利用古希腊文化
D.古希腊文化是基督教会思想的来源之一
24、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现象表明( )
A.外来物种改变了农业品种单一的状况
B.物种交流推动清代经济贸易发展
C.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
D.政府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
25、意义
(1)国内意义
①为资产阶级___________民主政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②使资产阶级分享到了___________。
③是英国社会获得政治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④英国逐渐实现了向___________国家的转变,是英国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
(2)国际意义: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了贡献。
26、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________召开八七会议。
内容:纠正了________;确定了开展________的总方针;决定在________。
27、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主要内容君主_______、君主_______、君主_______、建立_______。
28、实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________的社会运动
29、日本侵华日军侵华罪行
①在军事侵略过程中:烧杀抢掠;蹂躏妇女;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实施____和毒气战;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
②在占领区进行残暴统治:实行____政策,利用汉奸,扶持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实行____,进行经济掠夺;推行____
30、后方大迁移——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抗战时期的中国,经济实力与军事技术水平都落后于日本。东部沿海工业大学、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规模向________大后方迁移,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31、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雅利安人: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____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32、北魏:________改革时,颁布________,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均田制表 | ||
受田者 | 露田(死后还给国家) | 桑田(不再收回) |
一夫一妇 | 120亩 | 20亩 |
丁男 | 20亩 | 为户主者有20亩 |
男18岁以下 |
|
33、劳作方式的发展:家庭式劳作
(1)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____劳作方式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
(2)____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____的形式逐渐瓦解。
(3)中国____时期,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4)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____日渐普及。
34、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________,即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二是________,即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35、文明的成果
古往今来,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明成果。将左侧的“文明成果”与右侧的“区域”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城邦民主制 幕府制度 哈里发制度 《罗马民法大全》 马丘比丘城
种姓制度 楔形文字 封君封臣制 皇帝制度 太阳历
36、“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近代西方人奉希腊罗马文明为西方文明之源泉。
请回答:(1)试述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历程。
(2)罗马法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内容各是什么?
(3)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是怎样影响近代西方的?
37、什么叫“福利国家”?
38、《世界遗产公约》颁布的原因是什么?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材料二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四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五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六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的相似之处,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
(2)比较材料三、四,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两者的不同;材料五较之材料三、四,其内容有何进步?材料六与材料五有何联系?有什么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