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六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①“间”在这里的读音是_________,意思是______,它和诗句中的“______ ”字的意思相同。

②从诗句可知,诗人此时是站在______的渡口眺望____________

③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一水间”说明距离近,舟在其中行驶迅疾,顷刻就到

B.“只隔”两字是说钟山近在咫尺

C.“数重山”说明虽然阻隔重重,但在诗人看来却很平常

D.“一水”“万重山”的阻隔是诗人不能回到家乡的原因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 ______”与“ ______”这两个词都写出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②请你用自己的话替诗人完成这两句内心独白:__________________

③传说王安石为用好“绿”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诗稿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请你赏析“绿”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辨字组词。

______  淘______  投______  渊______  路______ 

______  啕______  役______  粥______  露______ 

______  唐______  吹______  验______  原______ 

______  糖______  炊______  检______  源______

3、“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句子中的“大红灯笼”指的是______________。我觉得它还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描写日落的句子我还喜这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照部首查字法的要求查下列字。

 (1)“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组词________

 (2)“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5、解释诗句中的字或词。

 练:__________________         胜日:__________________

 寻芳:__________________       滨:__________________

 潋滟:__________________       饮湖上: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课内阅读。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描绘了_______________(节日)的景色。后两句描写的是寒食节的一个特殊情景——万民禁火,然而皇帝却恩赐蜡烛给王侯贵族.到了夜晚王侯贵族之家灯火通明,典型的“只准州官放火,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人们常用此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才上马齐声儿喝到,只这的便是那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

1解释从才上马……心焦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解释要路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何当”的意思是(   )。

A.何时将要 B.什么时候 C.当时

2这两句诗中的“______”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企盼之情。“______”象征受到了重用,“_______”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短文。

塑料袋——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①100多年前的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想到,到塑料袋百岁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②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不可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③现在全世界每年生产多少塑料袋?消费者又使用多少塑料袋?这无疑是个很难统计的天文数字。人们把塑料袋给环境带来的灾难称为“白色污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了。

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回收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不可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使用可降解塑料。这才是一种依靠科技进步的积极态度,即采用两者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⑤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起来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法律以减少塑料袋的污染。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为什么称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的发明为最糟糕的发明?请至少列出2条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1)塑料袋是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______

(2)塑料袋大都是用不可降解和不可再生的材料生产的。______

(3)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______

(4)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比较现实的。______

3第③自然段画横线内容运用了________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第④自然段说明对待塑料袋的积极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采用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方法去解决。

5为什么说“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就“减少使用塑料袋来减少环境污染”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一块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_______的“麦穗”,就_______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才是_______。

1填空。  有的人见到了________麦穗,就________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________,这才是________

2麦穗指的是________,加引号表示________

3最大的追求指的是________颗粒饱满的麦穗指的是________眼前的一穗指的是________

4写反义词。  东张西望——________            错失良机——________

5写出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________

6写一句关于机遇的名人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欣赏是一种善良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

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两岁丧母,七岁丧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长大的。为了走出生命路途中的泥泞,作者刚跨出校门便去高加索部队当兵。屠格涅夫听闻后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他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他本来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并无当作家的妄念。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让他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家。他就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在文章的最后,他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就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与欣赏对立的是漠视与诋毁。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钟爱有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欣喜若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填空。

欣赏是________的,欣赏者应有宽大的________,把别人的________包容;被欣赏者应有自尊心、____________、远大的目标。

【3】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4】短文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来说明“欣赏是一种善良”?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林清玄在感叹(       

A.自己不如小偷聪明。

B.小偷技术高、能力强。

C.小偷很有前途。

D.小偷能力非凡,但做了不正当之事,并为此惋惜。

【6】用“ ”画出文中描写列夫·托尔斯泰和那个小偷被人欣赏后所产生的变化的语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成功的秘诀

王献之从小跟着父亲练字,进步很快。一天,他认真地写了个“大”字给父亲看。父亲没有说什么,只是随手在“大”字上加了一点,变成了“太”。献之又把字给母亲看。母亲仔细看了看,然后指着那一点说:“我看,就这一笔是下了功夫的。”

献之听了,羞得满脸通红。他想,父亲随手一笔,就比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的还要好。这是为什么?他不明白,就悄悄去问父亲:“您的字怎么写得那么好?有什么秘诀吗?”父亲哈哈大笑起来,摸着儿子的头说:“秘诀?有。你明天早上到小花园里去找吧!”

第二天清早,小献之急忙跑到小花园,见父亲已经在石桌上聚精会神地练字了。父亲指着园里的大水缸对儿子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缸里。你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了,就知道了。”

献之点了点头,好像明白了什么。从此,他更加勤学苦练了。后来,他成了有名的书法家。

1在短文中找出你喜欢的词读一读再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写词语。

近义词:聚精会神——________   急忙——________

反义词:高大——________   认真——________

3认真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王献之费了________写的“大”字却没有爸爸________写的一个点好,他很不明白。

②“父亲指着园里的大小水缸对儿子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缸里。你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了。就知道了。’”听了父亲的话,王献之明白了________的道理。

4读完这个故事想一想,你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____________

13、飘香的生命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的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1】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2】《飘香的生命》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什么感悟?

 

14、阅读理解。

奇想与发明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造灵感。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和常人眼中的“异想天开”,在发明者看来却是创造的源泉。

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农家女孩拿着妈妈的木梳在家门口玩耍。玩腻了,她想出个新花样:找来两张纸片,一上一下贴在木梳上,把它放在唇边,谁知竟呜哩呜哩吹出声了。一个叫布希曼的音乐家路过,被这奇妙的声音吸引住了。他仔细观看了女孩的“杰作”,回家后,综合女孩的木梳、中国古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原理,制成了第一支口琴。

无独有偶,听诊器的发明灵感也来自儿童。一次,法国医生雷内克到一位患心脏病的贵妇家去诊病。由于病人过于肥胖,传统的叩诊法无法测得准确的心率,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贴在患者胸部听诊,医生十分为难。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群孩子在一根圆木的一头用针刮划,而另一群孩子把耳朵贴在另一头。出于好奇,他凑上前去,竟清楚地听到了圆木那头的声音。这件事启发了雷内克,不久,听诊器问世了。

一次性成像照相机是美国人兰德的发明,提醒他进行这项研究的是他的小女儿。一天,兰德和女儿去公园游览。他给女儿拍了许多照片,拍完后,孩子急切地向爸爸要照片。孩子的要求促使兰德花了好多年工夫研究一次性成像问题,终于在1947年成功地研制出一次成像照相机。

非裔美国人毕寇是位身手不凡的机械师。他的儿子是个报童,整日奔波送报,脚踏车上的链条常常脱落,儿子为此十分苦恼。于是,毕寇用塑胶做了些齿轮,再用木工工具加工,给孩子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两轮传动”的脚踏车──用踏板的力量同时带动两个轮子,这种车能畅行于郊外崎岖的小径。

与前几位相似,发明隐形眼镜的比斯特得益于儿子的恶作剧。一天,他正聚精会神地读报,突然,鼻梁上的眼镜被调皮的小儿子打落在地。比斯特正要发火,小儿子却拾起碎镜片,贴在眼前大叫起来。比斯特拿过镜片,果然看到了地上爬行的蚂蚁,他灵机一动,既然碎镜片可以脱离镜架看东西,把它装在眼球上,看东西不是更方便吗?就这样,隐形眼镜诞生了。

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发明创造的契机。发明并不是件高深莫测的事儿。我们今天的许多“文明的奇迹”,最初都源自儿童的创造、发现与奇想。只要你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发明家。

1根据词语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___________

(2)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___________

(3)事物转化的关键。___________

2文章采用“_____”的结构。作者要发表的观点是:___________

3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一写你读了短文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句型转换。

1)广场上那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水向前流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笑着对我说:“30年后,我请你到海底世界喝茶。”(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1)我难道不知道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机难道不是今天早上坠毁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

 陈述句:

(2)北京是我国的四大直辖市。

修改病句:  

(3)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

缩句:  

(4)你们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

反问句:

(5)造句:

浏览:

 

18、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我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按要求写句子。

(1)有谁不知道这种华美的蝶蛾?(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儿子说:“把笼子放在那儿,跟我走。我们去看一样稀罕东西。”(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如果刑法这样没常规,岂不是让天下百姓手足无措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就是臣不敢奉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的原因,臣不能陷陛下于无道啊!(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宗生气了,板着脸说:权善才砍了昭陵上的树,是陷我于不 孝,必须杀他!(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题目:我们的_________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3.语句通顺;4.感情真实;5.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名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