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六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读拼音,写词语。

魏格纳用qiū yǐn( )的地区分布zhèng shí( )了自己的“大陆漂移学说”。他在科学lǐng yù( )里取得了巨大成就,赢得了荣誉。可见,我们要从一些sī kōng jiàn guàn( )的现象中不断提出yí wèn( ),不断探索,zhuī ɡēn qiú yuán( ),因为zhēn lǐ ( )并不遥远。

2、(   )里填上恰当的字词。

 __________      _____)(_____无主     _____)(_____送炭

 景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读拼音,写词语、名句。

qiān xū     piān pì     fèi ténɡ     jǐn shèn

( )       ( )        ( )       ( )

yǒu zhì zhě,shì jìnɡ chénɡ

( )

4、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wè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wéi  ________

5、你知道这些习俗的寓意吗?请写在横线上。

(1)长沙人将我们平时吃的“腐乳”叫做“猫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端午节在汨罗江边人们向江中投掷饭团(粽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理解曾几的《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解题,了解纪行诗,判断。

①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_____

②从“道中”看,诗人写出游,只写到“去”,并没有写到“回”。_____

【2】请找出诗中两处明显的对比,填写下面的内容。

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这是第一处对比:“梅子黄时”正是江南_____时节,难得有这样“_____”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②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是第二处对比:山路上苍翠的树树,与来的时候一样_____,森林丛中传来_____________,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3】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诗人的心情,判断。

①这首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_____

②诗中“绿阴”和“黄鹂”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三衢山秀丽的景色。_____

③“黄鹂四五声”中的“四五”是实写,表明黄鹂的叫声。_____

7、默写《泊船瓜洲》,再完成习题。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的文学家________

3根据句意,把“钟山”“瓜洲”和“京口”填到相应的位置上。

4作者当时的船停泊在______________是作者的家乡,山水相隔,可谓路途遥远,但是在作者心里很近,从“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这种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更加凸显出诗人强烈的________之情。

5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泊船瓜洲》中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诗中的______既是说石灰______的颜色纯洁,又指人______的情操。现在人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来描述志士仁人不畏艰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和美好名声。

2解释下列词语。

吟:__________________   浑:__________________

清白:_________________   等闲:________________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4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千锤万凿,______烈火焚身,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5这首诗体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短文。

听民歌

①听过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对 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馆。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衰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ào),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也是(粗野  粗鄙)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间的对唱,还真的唱得(纸短情长 情深意长)。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⑤时间继续往后(推迟 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如今听民歌,是听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打“√”。

2本文写听民歌的经历是按照_____顺写的,全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

3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但是为什么“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练习。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用直线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是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

2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些游丝样的痕迹呢?”“痕迹是指_________游丝样突出作者反省自己在过去的日子里_________的痕迹也没留下,因而深深地自责。

3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赤裸裸地回去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句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模仿上面一段话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快乐阅读

雪中送炭

在长征路上,有一次我不小心跌下河去。醒来时,我已经躺在铺上了。同志们告诉我,毯子和被子被水冲走了。这下可糟了!这么冷的天,夜里没盖的怎么办呢?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的警卫员来了。警卫员说:“傅医生,你跌坏了没有?主席派我来看你。”

主席怎么知道?还派人来看我,我心里一阵热,立刻坐了起来,急忙说:“没什么,你请主席放心吧!”

警卫员又指着手里的被子说:“这是主席叫我送来的。”

被子!送给我?这哪行呢?长征途中每人带的东西很少。毛主席也只有一条毯子,怎么能抵御严寒呢?( )我怎么说,警卫员(   )把被子盖在我身上。

我双手抚摸着柔软的被子,一股暖气从手上直流到全身。我越想心里越温暖,就好像太阳晒在我身上一样暖和。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这下可糟了”中的“糟”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表达方式,不要改变其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越想越温暖,就好像太阳晒在我身上一样暖和。”请你联系短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巴尔扎克和他的老师

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他成名后,一度过于自信,处理事情有些轻率和武断。有一件事情深深地教育了他。

一天,一位满头银发、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前来拜访巴尔扎克。一进门,就拿出一本陈旧的小学生作文本递到巴尔扎克的眼前,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我想请教你一件事,请你仔细看看这本作文本。”巴尔扎克接过作文本看了起来。老太太接着说:“看完,请你告诉我,这孩子的作文水平怎么样?今后的前途如何?”

巴尔扎克觉得很奇怪,看了作文,又看了看老太太,问道:“您是孩子的母亲还是奶奶?”

“都不是,先生。”

“那一定是亲戚。”

“也不是。”老太太连连摇头。

巴尔扎克语气肯定地说:“那么,请让我直言相告。看吧,书写潦草,说明态度草率马虎;文句欠通,可见学习很不用功。这孩于今后绝无成就。”

“当真呀?”老太太十分惊讶,“巴尔扎克先生,可你现在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啦!你没有认出自己的笔迹吗?这可是你当小学生时用的许多本中的一本呀!”  

“啊,原来是您呀,我可敬的老师!”巴尔扎克满面羞愧地站在老师面前,说:“谢谢,真想不到事隔多年,您竟保留着我童年时代的作文本,今天又为我上了深刻的一课。”

老师欣慰地说:“唉,我只感到过去的工作还没干完,今天也算了了一件事。”

从此,成了名的巴尔扎克无论写作还是待人接物、处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么轻率和武断了。

1读拼音,写词语。

qīng shuài   wǔ duàn   liáo cǎo   xīn wèi

 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

chén jiù bài fǎng cǎo shuài   bǐ jì

 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

2请选择恰当的字填在括号内。

竞   竟

______然  ______赛 毕______  ______

到   倒

______达  ____________手  ______

3根据要求改写下列句子。

(1)一位满头银发、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前来拜访巴尔扎克。(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没有认出自己的笔迹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并用横线标出。

5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巴尔扎克处理事情有些轻率和武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这篇选文中,你懂得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后,回答问题: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主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1文中画线部分是个排比句,请说说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2阳光本来就是静态的,为什么说它变得飞溅了?

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三个使人想起段,写的是人的联想。联想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李广巧计退兵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奉命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有三名匈奴兵又来侵扰,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里地,终于追上三名匈奴兵,杀了两名,活捉一名。

李广的队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正向他们这边前进。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他们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沉着地对部下说:“我们只有百余骑,离大营还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部将必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反倒疑心我们有大部队埋伏在附近,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所以我们只能进,不能退。”

部将们听了李广的话,依计而行,跟着李广继续前进。

到距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又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命令士兵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然后他们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

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奴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袭击,慌慌张张地领兵逃跑了。 李广的百余骑兵安全返回大营。

1请仿照“津津有味”写3个“AABC”形式的词语,并用“津津有味”写一个句子。

     

 

2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填在括号里。

镇定_________ 察看________

3你认为李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写句子。(6分)

(1)多读好书可以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知识。(用修改符号修改)

(2)天上飘下雪花。(扩写句子,至少扩两处)

(3)天上的星星在闪烁。(改成拟人句)

(4)魁梧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鱼网。(缩写句子)

(5)你对别人付出了真诚。   别人会以真诚回报你。(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接两个句子。)

(6)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16、人民不会忘记为祖国捐躯的英雄。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们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浏览”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句式变换练习。

①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肖邦怎么不日夜思念着祖国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我会改:

1)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碧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为我们付出来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 你们的家庭踌躇不决地把你们奉献给国家。(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羞得无地自容,但这有什么用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 按词语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会有不同的意思,你能区分吗?

“成熟”有两种意思:

①植物的果实完全长成。

②人或事发展到完善的程度。

你能用“成熟”的这两种意思各写一个句子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