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提示写出上句或者下句。
(1)欲将轻骑逐,____________________。(卢纶《塞下曲》)
(2)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_____。(郑燮《竹石》)
(3)____________________,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____________________,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5)____________________,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6)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___。(王翰《凉州词》)
(7)_______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2、读下面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1)这间厨房里只有两个生物不打喷嚏,就是女厨师和一只大猫,那只猫正趴在炉子旁,咧着嘴笑哩。——《爱丽丝漫游奇境》
我知道这只猫的名字叫____________,它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
(2)他经常穿着大人丢掉不要的破衣服,满身都是一年四季在开花,破布条老在飘动。他的帽子是个很大的破家伙,边上有一块很宽的新月形的帽边子耷拉着;他要是穿着上装的时候,那上装就差不多拖到脚跟,背后两颗并排的纽扣一直到背部的底下;裤子只有一边的背带吊着;裤裆像个口袋似的垂得很低,里面什么也没有;裤腿没有卷起的时候,毛了边的下半截就在灰尘里拖着。——《汤姆·索亚历险记》
我知道这段文字描写的是________(填人物名),他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
3、根据提示写含有“舌”字的成语。
形容能说会道(______) 形容惊诧无言(______)
形容不善辞令(______) 形容随声附和(______)
4、根据意思写词语。
1.道德高尚,名望很大。(______)
2.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______)
3.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______)
4.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______)
5.指高大笨重的东西。(______)
6.找不到目标地乱撞。(______)
5、读拼音,写词语。
pái huái nuó dòng huáng kǒng róu mèi
( ) ( ) ( ) ( )
kǒu wěn yǐ xué luǒ lù tàn xī
( ) ( ) ( ) ( )
6、诗词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的格言。(提示:《春》文中一句话)
【3】请你谈一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这是《浣溪沙》这首词的小序,点出了词人所观所感的地点是_______,其中的主要景物是_______,景物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这个小序为词中的“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作了铺垫。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幕雨子规啼。
【2】请你分别用四个字概括词中呈现的三幅图。
A._________图 B.__________图 C._______________图
【3】请你想象描述其中的一幅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解释词语。
(1)无再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唱黄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6】与下阕所表达的思想相近的一项是( )
A.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C.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D.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8、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③。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⑤萧瑟⑥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⑦。
注释:①吟啸:吟咏长啸。②芒鞋:草鞋。③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④料峭:微寒的样子。⑤向来:方才。⑥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⑦也无风雨也无睛:意思是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出了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豪迈与喜悦
C.“一蓑烟雨”既指自己身处风雨之中,也象征着所经历的人生风雨、政治风雨,“任平生”写出了词人面对各种风雨的无所畏惧,体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
D.“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传达出词人对万物失去兴趣、心灰意冷的情绪
【2】本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从中你能读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长征的由来
①红军长征,可谓是家喻户晓,但“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至遵义会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作报告时,把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党的文献中最早出现的“长征”概念。
②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第一次提出了“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扩充。
③193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在《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
④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1】文中最早提出“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文献是( )
A.《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
B.《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C.《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
【2】开篇首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
A.总结全文
B.开篇点题
C.交代创作背景
D.承上启下
【3】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把这次行动成为“长征( )
(2)1935年2月,朱德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成为“长征”。( )
(3)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长征。( )
(4)1935年9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 )
【4】最后一段中的“逐渐”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935年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请你也试着写一句歌颂“万里长征”精神的话吧。(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独享“体罚”的秘密
①弗洛斯特女士,是全镇男女老少心中的严师。我不知道她是如何走进大家心里的。至于我,那是因为一次难忘的体罚:挨板子。
②那是一次数学考试。考试前,弗洛斯特女士照例从墙上把那著名的松木板子取下来,比试着对我们说:“我们的教育以诚实为宗旨。我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这里自欺欺人,虚度时日。这既浪费你们的时间,也浪费我的时间。而我早已年纪不轻了,奉陪不起——好吧,下面就开始考试。”说着,她就在那张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后坐了下来,拿起一本书,径自翻了起来。
③我勉强做了一半,就被卡住了,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于是,我暗暗向好友伊丽莎白打了招呼。果然,她传来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我赶紧向讲台望了一眼——还好,她正读得入神,对我们的小动作毫无察觉。我赶紧把答案抄在了试卷上。
④晚上,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早就听人说过,教室里一只蚂蚁的爬动也逃不过弗洛斯特女士的眼睛。这么说,她现在只是故意装聋作哑罢了。思前想后,我打定主意,和伊丽莎白一起自首。
⑤第二天下午,我们战战兢兢地站到了老师身边:“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以后永远不做这种事了,就是……”(没说出口的是“请您宽恕!”)
⑥“姑娘们,你们能主动来认错,我很高兴。这需要勇气,也表明你们的向善之心。不过,大错既然铸成,你们必须承受后果。否则,你们不会真正记住!”说着,弗洛斯特女士拿起我们的试卷,撕了,扔进废纸篓。“考试作零分计,而且要接受惩罚。”
⑦看到她拿起松木板子,我们都惊恐得难以自持,连话也说不清楚了。
⑧她吩咐我们分别站在大办公桌的两头。“现在你们都伏在自己身边的椅背上,把眼睛闭上!”她说。
⑨我抖抖嗦嗦地在椅背上伏下身子。听人说,人越是紧张就越会感受到痛苦。老师会先惩罚谁呢?“啪”的一声,宣告了惩罚的开始。看来,老师决定先对付伊丽莎白了。
⑩尽管我自己没挨揍,眼泪却出来了:“伊丽莎白是因为我才受苦的!”接着,传来了伊丽莎白的呜咽。
⑪“啪!”打的又是伊丽莎白,我不敢睁开眼睛,只是加入了大声哭叫的行列。
⑫“啪!”伊丽莎白又挨了一下——她一定受不了啦!我终于鼓起了勇气:“请您别打了,别打伊丽莎白了!您还是来打我吧,是我的错!——伊丽莎白你怎么了?”
⑬几乎在同时,我们都睁开了眼睛,越过办公桌,可怜兮兮地对望了一下。想不到,伊丽莎白竟红着脸:“你说什么?是你在挨揍呀!”
⑭怎么?疑惑中,我们看到老师正用那木板狠狠地在装了垫子的座椅上抽了一板:“啪!”哦,原来如此!
⑮这便是我们受到的“体罚”,并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我想,有幸受过这种板子的学生一定都会像我们一样:在成为弗洛斯特女士的崇拜者的同时,独享这一份秘密。
1.默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想一想,弗洛斯特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全文,我们感受到弗洛斯特女士不仅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________的老师。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在下列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第⑤段至第⑭段的内容,用文中的词语填写“我们”接受惩罚的经过。请选一选。(只填序号)
战战兢兢→( )→( )→( )
①恍然大悟 ②惊恐得难以自持 ③大声哭叫
5.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无济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 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wěi)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就会枯(wěi)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duàn)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文段选自课文《______》,作者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________。
【2】根据文中所给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字。
①枯(wěi)_____ ②(duàn)___炼
【3】文段中种树人说的话是借_________的生长来比喻_________的成长。
【4】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一句中“依赖”一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B.“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C.“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一句中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5】文段中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不禁使我们想到了《传习路》中的一句话“___________,种德者必养其心。”
12、读漫画,回答问题。
【1】下列对漫画主题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热爱生活,关爱动物。
B.我们要保护环境,关闭化工厂。
C.我们要保护环境,减少废气、废水的排放。
D.我们要和小鱼和平共处,其享资源。
【2】请结合这幅漫画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节选)
“自尊”与“尊重别人”其实是一件事,因为你不能对别人表现出尊重的时候,就会被人看不起,也会伤到自尊。譬如推门,不顾后面有人,把门一放,差点打到别人的鼻子,是不尊重。吃自助餐,餐台上的龙虾只剩三块了,你暗自高兴,于是一口气把三块全夹进盘子,却不顾后面还有一长排等着的人。当你大摇大摆地端着三块龙虾离开的时候,是不是也显示了你的自私?同样的道理,中国人吃饭有规矩,大人吃之前,晚辈不能先吃,吃的时候也不能挑挑拣拣。各位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因为你挑,表示把好的挑去,把不好的留给别人,甚至留给长辈,不但显得自私,而且是对同桌人的不尊重。
“自尊”与“尊重别人”,更表现在“守时”这件事上。
台湾著名导演李行讲过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有个著名的男演员,喜欢耍大牌,常不守时。有一天拍戏,大伙儿全到了,唯独不见那个男演员。导演说:“等他!”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一个钟头,导演、演员、摄影、灯光、场记、场务,衣家全乖乖地等。终于,那男演员到了。导演没骂他,但是也没开工,而是站起来,对所有的人说:“好了!收工!”于是灯光灭了,大家全走了,剩下那个演员呆呆地站在场子中间。从此,那男演员再也不敢迟到。为什么?因为由他不尊重别人这件事上,伤害到了他的自尊。
所以,尊重别人,常常不是公德,而是私德。从心灵深处在乎别人的私德,常常比公德更重要。
【1】文章第1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2】台湾导演李行讲的故事,是为了证明什么?请你用波浪线在原文中画出相应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训练
熟睡着的生命
去年冬天,到林都伊春采访。上午,刚下过小雪,气温有零下20多度。几位当地的朋友送我去宾馆,在路上,竟看到几名林业工人正在路边冻得坚硬的泥土上刨坑,坑边放着几株两米多高的红松。我看出来了,他们是准备在这里植树。一时感觉很奇怪,因为还是第一次看到在冬天里植树。
一位朋友见我如此表情,就笑着告诉我:“不用担心,在这个季节植树,棵棵保活。”不觉对朋友的话产生了兴趣,并向他请教在冬天植树的道理。
朋友说,“人们习惯以人的思维来安排树木,选择春天或秋天植树。而这里的人,爱树,尊重树,把树当成可以对话的朋友和生命。人在夜里要睡眠,一些动物在冬天里要冬眠,而树木在冬天则会休眠。于是,人们就选择在树木睡觉的时候偷偷把它们从一个地方挖出来,挪到另一个地方去。事实证明,用这种方法植树成活率极高。”
见我还是不懂的样子,朋友接着说,“待到春暖花开之时,树木醒来发现自己被换了地方时,自己的根已经扎入脚下的泥土里,这样,它们也就没有理由不好好活着了。”
在这个冬日的上午,听着朋友的解说,如同在听着一个冬天的童话。此时再看着那些已经栽下的红松,竟不能把它们当作没有感知的植物了,“熟睡着的生命”,此时用这个词来称呼它们是最恰当的。
【1】文中有:睡眠、休眠、冬眠,请再写出两个带“眠”的词语,在这些带“眠”的词语中任选一个造句。
①写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林区的人们是用什么态度对待树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少地区选择春天或秋天植树,这是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把树当做“朋友和生命”,本文也把树当做朋友和生命来写。请你用“——”画出例子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是按照作者的认识过程来写的。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把这个认识过程写完整。
感觉很奇怪——产生了兴趣——(________)——听着朋友的解说,如同在听着一个冬天的童话。
15、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狂风刮飞了地上的落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条鲸鱼吃掉了一头海兽。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母亲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1.我只有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都喜欢王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个星期天,妈妈要带我去西湖划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缩句)大家热情地接待了远方的客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把”字句)战士们消灭了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奶奶对小明说:“我小时候可没有你这么舒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修改病句)爱说脏话的人,是一种极不文明的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改为陈述句)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改为夸张句)桂花开了,离得很远就闻到了香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改为比喻句)小刚跑得非常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改为比喻句:)学校门口有两棵松树,又高大又威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赵王告诉蔺相如说:“你要带着宝玉到秦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萍告诉老师:“这次的中队会由我来主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武松道:“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她深有感触地说:“我小时侯总是羞羞答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品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相关练习。
(1)“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作者将_____________比作粥有声无力的叹气。其中,“有声无力”一词,呼应了八儿此刻____________的心情。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这是对八儿的____________(描写方法),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体现了八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1、写作。
小学生活渐近尾声,凝神回眸,点点滴滴似仍在眼前:那一次,我笑了;那一次,我哭了;那一次,我成功了;那一次,我……
请以“那一次,我_______________了”为题,写一篇文章,描述难忘的瞬间,记录成长的喜悦。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情感真挚,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