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六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按要求写成语。  

1)请把以下带字的四个成语补充完整。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根据意思写出合适的成语。

读书快________     走路快________     吃饭快________

办事快________     变化快________     水流快________

3)按意思填成语。

①最高贵的话________     ②最无奈的事情________

③最大的浪费________     ④最危急的时刻________

⑤最孤单的人________     ⑥最符合情理的事________

⑦最吝啬的人________     ⑧最好的作品________

4)写出关于的成语。

人才多________    人很多________    读书多________

话儿多________    花样多________    见识多________

5)根据提示各写一个含字的成语。

①形容高兴________     ②形容聪明________

③形容容易________     ④形容冷漠________

⑤形容亲密________     ⑥形容慌乱________

⑦形容凶狠________     ⑧形容熟练________

2、先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___不得___ ___无人_________

______政 专心______ ___心所___

欣喜______ ______更新

(1)表示事物或者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的词语是________,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我还知道 _________

(2)_________是指紧缩机构,精简人员。

(3)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 )海角       ( )扬扬     ( )于事     头晕( )

焉知( )       聚精( )     ( )之众     垂头( )

(1)鲁滨逊喜欢航海和冒险,到过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他希望走遍____________

(2)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___________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

4、形近字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辨字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乐园

赠刘景文①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②,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③时。

(注释)①刘景文:北宋时人。苏轼看重刘景文,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交谊颇深。②擎(qíng)雨盖:指荷叶。③橙黄橘绿:橙子黄了,橘子绿了。

1解释加点的词,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尽:____   犹有: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菊“犹有傲霜枝”的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突出写了一个“喜”字,表现了听闻捷报后欣喜、激动的感情。

B.“满”字描绘出了诗人喜极而泣的样子,情感真实、感人。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指春天,春天的景象是明丽的,正好与“喜”的心境相匹配

D.“下”说明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向”则表明从“洛阳”到“襄阳”走的是陆路。

2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解释字词的含义:   

①涕泪:_________   ②却看:___________   ③漫:____________

4本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5此诗中表现的诗人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

6杜甫为什么“涕泪”满衣衫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__,诗人“涕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8、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练习。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两首诗都是描写__________(季节)的,却各有特色。《钱塘湖春行》看似白描,实则重点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春夜洛城闻笛》中触发诗人故园之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诗句回答)。

2对比这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春夜洛城闻笛》

《钱塘湖春行》

诗的体裁不同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表达的情感不同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给人的感受不同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这首诗,诗人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美丽的景象。

B.《钱塘湖春行》结尾两句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感叹。

C.《春夜洛城闻笛》首句中“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D.《春夜洛城闻笛》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

③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④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选择正确答案,把字母填到括号里。

(1)和“差不多”的“差”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                  B.出                  C.相                  D.

(2)和“司空见惯”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

A.经久不衰                  B.持之以恒                    C.屡见不鲜

(3)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思相近的名言是( )

A.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甫洛夫

B.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2】“把‘?’拉直变成‘!’”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下面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新颖有趣,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B.避免了啰唆的表述,更加通俗易懂。

C.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读文中画“ ”的句子,完成练习。

(1)文中画“ ”的句子中的“灵感”指的是( )

A.神异的灵应       B.创作的冲动       C.细腻的感觉       D.突然间得到的启发

(2)从这句话中可知,科学的灵感是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获得的。这里采用华罗庚的话来说明观点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知,经由“偶然的机遇”发现真理,要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

【5】第③段中“这样的事例”在原文中具体指什么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飞舞的线条:书法

①今天,对中国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中国有书法这种独特的艺术。书法艺术与写字有关,但不等于说,将字写得好看一些,就是书法艺术了。

②汉字书写的形式有很多种,早期刻在龟甲等上的叫甲骨文,后来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叫金文,又叫大篆。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也随之统一,那叫小篆。汉代以后又有隶书,后来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了楷书、行书、草书。行书和草书是书写的_______(甲),_______(乙)强,又有流畅的节奏,是人们平时很喜欢的书法形式。

③中国有书法艺术,得力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汉字,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文字,它具有独特的优美形式,为书法艺术的______(丙)提供了条件。一是毛笔。毛笔的发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是书法艺术产生的基础,中国绘画的独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来自于毛笔。由兔毫、羊毫、狼毫等做成的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可以产生丰富的变化,为书法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④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当代中国台湾舞蹈家林怀民领衔的“云门舞集”舞蹈团,曾创作《行草》组舞,享誉世界。他的灵感来自中国书法。它活化了中国书法的精神,其中《行草贰》最为典型。在舞蹈过程中,舞者如同一个即兴创作的书法家,挥毫泼墨,时而停顿,时而激越,时而流动婉转,时而迟缓柔媚。虽然布景上没有书法,舞台上没有字迹,但使人感受到书法的气脉在流动。

⑤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整天沉浸在他的行草世界中,他日日临摹前代大师的书迹,但进步不大。一日,他到长安街头,看到人头攒动,凑前一看,见一位女舞蹈家,姿容曼妙,身材纤秀,挥舞着长剑,凌空飞舞,柔美的身躯,飘拂的衣带,随着剑起伏。舞蹈家的身体、长剑和外在的世界几乎合为一体。她就是京城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张旭看得如醉如痴,从中悟出了书法妙道,从此书艺大进。

⑥一个是______________,一个是______________,它说明书法和舞蹈有共通的因素。这共通的因素,就是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的内在气脉。书法以流动的气脉为灵魂。

⑦有的人说,看中国书法,就像看太极拳,拳手以优游回环的节奏,在茫茫虚空之中,舞出一条流动的线。

⑧中国书法所说的“一笔书”,就是就这一内在线条而言的。一笔书,不是说一笔写成,笔与笔不间断地连在一起,而是一气相连。外在的笔迹可以是缺断的,但内在的气脉不能断,内在气脉断了,就没有了生机。

⑨“一笔书”的提倡者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他的存世名作《鸭头丸帖》,就是气脉不断之作,一气呵成,气韵流荡,线条之间时断时连。我们读这样的作品,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内在的线条所抓住。(选自《中国文化读本》)

【1】填写在文中甲、乙、丙三处最合适的一项应是( )

A.实用性 快捷化 形式感

B.形式感 实用性 快捷化

C.快捷化 形式感 实用性

D.快捷化 实用性 形式感

【2】第①段中加点词语“稍”、“或多或少”可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④⑤两段内容,填写在第⑥段的横线上。___________

【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说明了三个方面:___________

【5】【甲】有人说:汉字书法艺术不光属于书法家。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写好属于我们的、我们每日应用的汉字。

【乙】一名中学生,因作业字迹潦草和错误百出而被老师批评,他满不在乎地说:“您真是太‘老土’了!现在都用电脑上打字,谁还总用笔写汉字呀!将来我只要会用钢笔签出漂亮的名字就够了。”

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①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②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文段选自《______》,是____(作者)写的一篇______(体裁)。

【2】画“       ”的句子把无形的时间比作__________,“吹散了”和“蒸融了”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

【3】文段中最后一句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

【4】请写出一句关于珍惜时间的诗句。

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后,回答问题:

吃猫的老鼠

《动物晚报》上登载了一条新闻,标题是《吃猫的老鼠》,一下子轰动了鼠界,乐得老鼠们手________________

老鼠怎么会不高兴呢?夜间偷粮、窃油......最大的对头就是老猫。老猫独具夜光眼,四脚长有肉垫,奔跑无声,动作迅速,而且专捕鼠类。老鼠和猫真是不共戴天。现在听说有老鼠能吃老猫,看来猫逮鼠的历史有望改写了。于是鼠界派出了一个五鼠代表团,由硕鼠为团长,赴吃猫老鼠的家乡--非洲学习考察。

老鼠取经,不远万里,__________________水,终于到达了非洲。

非洲的人特别,黑如紫檀木,又似煤块。非洲的鼠,也与众不同,个子倒不相上下,可嘴上有层硬壳,而且长得坚硬,可称为"铁嘴老鼠"

铁嘴老鼠得到消息,有同类自远方来访问,受宠若惊,急忙出门迎接。接进洞中,寒暄几句,代表团团长硕鼠已迫不及待,直截了当地问道:

听说你们能吃老猫,不知是否当真?”

铁嘴老鼠点点头道:"此话不假。"

果真如此,不虚此行。硕鼠心里这样想,脸露喜色。

代表团鼠成员个个心里一乐。

你们真行!”一位鼠代表由衷夸奖起来。

不过,你们如何制服老猫倒要请教请教。硕鼠接着问道。

这方便。铁嘴老鼠如此这般说来,话很简单,说来轻巧。

代表们一听有些怀疑。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夜晚,五鼠代表瞪眼旁观,眼看铁嘴老鼠出洞。

一只老猫走过来了。

铁嘴老鼠毫不畏惧,迎上前去,走近老猫身旁,不等老猫张口,就散发出一般浓烈的臭气。这臭气宛如迷魂药,又似毒气弹,老猫嗅到臭味,顿时发抖,瘫软,动弹不得。铁嘴老鼠不失时机,纵身一跃,用尖利的牙齿咬断了老猫的喉管,然后拼命吮吸,吸尽猫血,再将死猫拖进洞里,让大家吞食。

鼠代表,平生第一次尝到了猫肉,着实解恨。

鼠能吃猫,它们深信不疑了。如何制服老猫,看来的确方便,鼠代表们心领神会;就是靠那股臭气,这又有什么难呢?只要憋足一股劲。它们以为取得了真经,便兴冲冲告辞,踏上归途。

回来一汇报,老鼠们齐声欢呼。

硕鼠迫不及待,决定当夜出洞试它一试,叫大家看看奇迹

硕鼠堂而皇之地出洞。

一只老猫走过来了。

今晚要叫你尝尝我的厉害。硕鼠心里说。

它毫不畏惧地迎上前去,临近老猫,憋足劲,放了一个臭屁。

老猫既不抖,又不瘫。

怎么搞的?”硕鼠慌了。正想转身逃跑,哪里还来得及,老猫一张嘴,一口就咬住了硕鼠的脖子。

观望的老鼠,逃的逃,溜的溜,心想:有什么屁用!还不是猫吃老鼠。

是的,屁有什么用。吃猫老鼠散发的臭味非它莫属。硕鼠闻味臆断,以为得了真经,结局只能是悲剧。唉,老鼠怎么能知道世上事物的特殊性呢?

1在文中画横线成语的空白处填写上恰当的汉字

乐得老鼠们手________________;老鼠取经,不远万里,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下划线词奇迹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3硕鼠等辈从非洲取回真经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一位叫罗宾逊的生意人,听说大山深处有一个叫白银仙境的地方,觉得这个名字很奇妙,便来到山中。

在镇长陪伴下,罗宾逊观赏了古老的森林。树木和花草随风摇   , 散发出浓 的芳香。罗宾逊情不自 地说:这里太美了,有令人神往的自然环境和吸不尽的新鲜空气。

望着透明的河水,吸着清新的空气,罗宾逊突发奇想:把这里的空气用罐子装起来拿到城里去卖,让那些深受大气污染之害的人们也能吸到来自原始森林的新鲜空气。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镇长,并和镇长签了一个买下白银仙境空气的合同。镇上的人听说自己天天呼吸的空气能卖钱,喜不自胜。

罗宾逊回到城里,找专家对白银仙境的空气样品进行了分析。白银仙境的空气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负氧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它可以有效地抵 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对小孩的智力发育有很大帮助。

1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字。

________ ________   情不自________   ________

2请你用简洁的话写一写罗宾逊的突发奇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罗宾逊为什么要买白银仙境的空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野菊花

你见过那生长在山坡野地上的野菊花吗?你喜欢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吗?也许,它不惹人注目,因为它只不过是一朵朵普普通通的小花。

我特别喜爱野菊花。记得我小时候住在南方的外婆家,一年秋天,外婆带我到野外玩,来到一处山坡上,只见满山盛开着黄茸茸的野菊花。它那小小的绿色叶片衬托着小小的黄色花朵,好看极了。可当它没有开花的时候,人们只以为它是一棵小草。秋天,一旦开花,它就很美,美得自然,美得朴实。它没有兰花的芬芳,更没有牡丹的富态华贵。但它生命力很强,花期也长,到了深秋初冬时节,百花凋谢,它却依然开放。

外婆告诉我,野菊花还有很多用途。那天我爬上山坡去摘花时,不小心滑了一跤,脚上擦破皮,出血了,我直叫痛。这时外婆马上摘了几朵盛开的野菊花,挤出汁,敷在我的伤口上。我觉得清凉清凉的,不几天伤口就好了。外婆说,野菊花有消毒止血的功能。解放前穷人治伤买不起药,就用干的野菊花熬水洗伤口,还真管用。外婆又说,野菊花还能清热败火,治感冒。我没有想到野菊花有这么多用途。

我长大回到北方上学以后,心里总是惦记着野菊花。假期去外婆家总要摘不少带回家里来。妈妈教我把野菊花洗净晒干泡茶喝。我喝过红茶、绿茶,可从没有喝过野菊花茶。泡了一杯,尝了一口,只觉得沁人的清香直入肺腑,真顶得上清凉饮料哩。

野菊花土生土长□无所需求□默默无私地向人们奉献□我喜爱它的朴素它的顽强□我觉得人不也需要有一种野菊花的精神吗□人应像它那样默默地生长□不求索取□只是给予□给予□我愿做一朵小小的野菊花□

1给文章第5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

2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在括号中写出序号。

败:A.失败  B.打败  C.搞坏  D.解除;清除  ①清热______

顶:A.支撑  B.顶撞  C.相当,抵  D.顶替;代替  ②真得上清凉饮料______

3填空。

野菊花生长在______,它的花美得______,美得______。野菊花的______很强,有______的功能,还能______

4作者笔下的野菊花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写出两句赞美野菊花的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句子乐园

【1】的好朋友伦捷送给我一块电子表。(改成字句)

【2】假如因为这些我们就退回去,退到爸爸妈妈温热的怀中,那我们还算什么呢?改成陈述句

【3】一个叫权善才的将军误砍了昭陵上的柏树。(改成字句)

【4】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改成转述句)

【5】修改病句。

(1)某家新开张商店广告:欢迎新老顾客光临。

(2)大家都讲卫生,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了保障。 

(3)演员的穿着打扮怪模怪样,同学们不禁忍不住笑了起来

 

16、按要求写句子。(5分)

(1)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改为陈述句)

(2)清澈的溪水流向远方。

改写成拟人句:

(3)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反让大夫取笑了。(改为转述句)

 

(4)我最不中用。   我被派到这儿来了。(用关联词语合成一句话)

 

(5)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改为肯定句)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照样子,转换句子。 

例:父亲说: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父亲说,他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他经常说:还不如我闺女呢,太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照要求写句子。

闰土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不算偷的。”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①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看,所有人都喜欢看这部动画片,不是吗?

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假如生活中有一棵“愿望树”,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如果你能拥有这样一棵神奇之树,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围绕“愿望树”编一个故事。要求题目自拟,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