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辽宁本溪初二下册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中华民国建立后,立即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这么做的目的是( )

A.为了显示新政府的革命性 B.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社会陋俗

C.为了实现三民主义 D.为了防止封建复辟

2、据《黄炎培日记》记载:“上午十一时,到北京车站欢迎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率领的苏联代表团;下午二时,出席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三时,□□□□□,直到‘入夜,灯炬,五色火焰升霄’……”日记中缺失的内容应该是(       

A.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B.在天安门城楼观礼阅兵

C.讨论制定一五计划的方案

D.对新宪法进行投票表决

3、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策略的事件是

A.《辛丑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4、一位老人生活在1852—1903的中国,他不可能经历的是

A.虎门销烟 B.火烧圆明园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5、袁世凯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的目的是

A.实现与日本的经济合作

B.与日本一起镇压中国革命党人

C.争取日本支持,实现皇帝梦

D.利用日本的势力排挤美国在华势力

6、1980年,我国开始建立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根据你所学知识,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7、把“八一”定为建军节,主要是因为

A. 南昌起义取得了胜利

B.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的

C. 纪念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D.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8、1954年9月,由全国第一次普选产生的人大代表,带着神圣的使命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上与会代下表人全票通过了宪法草案。宪法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

9、梁启超在1911年曾有诗云:“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与作者回忆相关的史实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下表为《1980-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其中2000年以后出现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进出口总额(亿元)

570

2067

5560

23500

39273

116922

140971

166740

179764

占GDP比重(%)

12.5

22.9

29.8

38.7

39.6

63.8

66.5

64.8

59.8

A.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直接推动

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促进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

11、“12点58分,‘定远号'舰桥中弹,丁汝昌身负重伤,紧接着前桅杆中弹折断,旗舰无法用信号旗指挥通讯,北洋海军陷入各自为战的不利局面。‘定远号'再次中弹燃烧,‘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赶往营救,被日舰击沉。”这里描述的场景是

A.平壤战役

B.黄海海战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正确分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当时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使之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会议是(     

A.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二大

13、1861年法国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材料中所谓的“荣耀”,表现为

A.割占香港岛

B.签《望厦条约》

C.火烧圆明园

D.掀起瓜分狂潮

14、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抗美援朝?

A. 为了保家卫国

B. 为了称霸世界

C. 为了打击美国

D. 为了和平共处

15、如图《南昌起义》(绘画)中正在讲话的人是周恩来,他讲话的主题可能是

A.“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C.“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D.“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16、有人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其中“取新器”和“握旧物”中的“新”与“旧”的对象分别指(     

A.新式武器和旧的制度

B.新的制度和旧式武器

C.新的思想和旧式武器

D.新的文化和旧的制度

17、清朝末年,国人想入会必须人手写盟书并举手宣誓:“联盟人某省某府某县人某某某,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这个组织是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同盟会 D.中国国民党

18、如果要去考察我国最早建立的四个是经济特区,我们应该前往的是(  

A.江苏、浙江

B.广东、福建

C.山东、上海

D.海南、天津

19、图片往往能够形象地反映历史,下列是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图片,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地主阶级的救亡探索

B.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C.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0、日本侵略者在哪里屠杀了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   )

A.北平 B.旅顺 C.南京 D.济南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方式为_____,在改造过程中,通过对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实行_____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2、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________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________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3、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的口号是____________

24、长征中标志着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

25、周恩来总理被称为新中国的外交之父,他提出的(     )方针,为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基础。

26、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外交活动

意义

1953

对印度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

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

_________________方针

促进亚非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1971

在第______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

1972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

 

 

27、北伐战争目的:___________

主要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战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战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___________

胜利进军的原因:___________,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28、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合法化的条约是《______》。1885年清政府成立______统一协调指挥各支近代化海军。

29、______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1935年的______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0、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________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合称________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祖国大陆统一的标志是什么?洗雪百年国耻,祖国统一迈出重要一步的事件是什么?写出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的事件。

(2)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针对台湾问题分别提出了哪些方针和政策?

(3)随着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你对两岸的统一有何认识?

32、根据提示写出下列相关史实。

(1)为变法维新运动拉开序幕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

(2)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________________

(3)邹容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为《________________》。

33、请你简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并说说其意义和局限性。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 农村广泛宣传《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场景?这一场景发生在什么时候?

(2)材料二反映了土地改革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三 (知识结构示意图——系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知识)

(3)依据以上的“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填写①②的历史事件。

(4)分析以上三则材料,用一段文字描述其内在关系。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