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所示,是由甲、乙两种物质组成的两个实心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由图像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
A.1:2
B.2:1
C.4:1
D.8:1
2、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口技是优秀的民间表演技艺。这种技艺起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在狩猎时,通过模仿动物的声音,来诱捕猎物。到了宋代,口技已成为相当成熟的表演艺术,俗称“隔壁戏”。表演者用口、齿、唇、舌、喉、鼻等发声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使听者如身临其境。听者能够辨别出口技表演者模拟的是小狗的声音,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 )
A.振幅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4、下列关于测量工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B.实验室温度计读数时不能离开待测液体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D.测量物体质量时,右盘下沉,要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5、一辆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那么它前2s内的速度是( )
A.20m/s
B.10m/s
C.5m/s
D.2m/s
6、如图所示是北京冬奥会上的人工造雪机。造雪机将液态的水粉碎成雾状的小液滴喷入寒冷的空气中形成雪。人工造雪中雪的形成是( )
A.熔化现象
B.凝固现象
C.液化现象
D.凝华现象
7、夏天,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饮料瓶表面有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关于这个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水珠是瓶外的霜熔化形成的
B.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小水珠是瓶中渗出的
D.小水珠的形成需要吸热
8、“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过程需要吸热
B.“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液化现象
C.“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就是大量的水蒸气
D.“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9、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漫反射的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所以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站在湖水边,看到“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动,我们实际看到的是鱼儿的实像
C.医学上用光导纤维制造了用来观察人体内脏的内窥镜。
D.晚上可以看到前面正在行驶的自行车的红色尾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10、某同学在实验室通过对物体均匀的加热方式研究物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依据实验 数据正确地画出了如图 所示的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其中属于晶体凝固图像的是( )
A.
B.
C.
D.
11、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12、以下所给出的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
A.在弯曲的路上汽车匀速转弯
B.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
C.小孩沿笔直的滑梯匀速下滑
D.行驶的火车开始进站
13、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甲和乙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分别装有密度不同的盐水,甲容器中盐水的密度为,乙容器中盐水的密度为
。将同一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容器中,如图所示,当鸡蛋静止时,两容器中的液面到容器内底部的距离相等,两容器内盐水对容器内底部的压强分别为
和
,鸡蛋受到的浮力分别为
和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4、打预防针前,医生用酒精棉球涂在王伟的皮肤上进行消毒时,他感觉到皮肤有点凉,这是因为( )
A.酒精温度较低
B.皮肤对酒精过敏
C.酒精蒸发,有制冷作用
D.皮肤吸收了酒精
15、一朵红色的月季花在阳光下十分鲜艳,我们看到月季花是红色的,是因为它( )
A.发出红光
B.吸收红光
C.发出各种色光
D.反射红光
16、华为手机实现了器件的全部国产化,万物互联己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图甲所示为无人物品派送车沿最优路线前往派送点的情景。该车从出发点到达派送点,完成任务后返回出发位置,其行驶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从派送点返回出发点用时19min
B.0-10min内派送车的平均速度为0.8km/min
C.10-13min时派送车相对于派送点是静止的
D.派送点到出发点的距离为1.6km
17、下列估测中,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教室内天花板离地面的高度约为
B.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是
D.人体正常体温约
18、我国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湿泉是人们对地热的一种利用。冬季,在温泉上方会看到大量的“白气”,如图所示。“白气”形成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19、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中的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熔点是80℃
B.该物质熔化总共花了7min
C.在第3min的时物质处于液态
D.该物质为非晶体
20、我们之中的小男生,成长过程中声音逐渐变的低沉浑厚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声带振动变快
B.声带振动变慢
C.声带振幅变小
D.声带振幅变大
21、如图是小普体检检查视力时的情境,她背对视力表、面朝平面镜而坐.则她到平面镜中“视力表”的距离为( )
A.2.5米
B.5米
C.5.5米
D.6米
22、下面是用最小刻度为1cm的刻度尺测量初三(1)班李明同学身高的记录结果,正确的是( )
A.1.6m
B.16000mm
C.160cm
D.16.00dm
23、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为了粗测湖水密度,某兴趣小组取体积为的湖水,测得其质量为206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密度与体积有关
B.密度与质量有关
C.湖水密度为
D.湖水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24、如图所示的陕西特产水果,成熟后单个质量最接近10g的是( )
A.洛川苹果
B.西乡樱桃
C.蒲城酥梨
D.临潼石榴
25、有些大厦的外部安装有平板玻璃幕墙,人们可以通过它看到自己清晰的____(选填“虚”或“实”)像。人靠近幕墙时像的大小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015年国家已经对玻璃幕墙的安装制定了限制性法规,因为玻璃幕墙不仅有高空坠落的危险,而且因为发生_______反射易造成光污染。
26、敲击鼓面,人们可以听到鼓声,鼓声是由鼓面 产生的,鼓声的传播需要 ,在空气、水和铁三种介质中,传声最快的是 .
27、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时,小明利用小桌、海绵和砝码等器材,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比较 ______两图可得出的结论是: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为了比较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应该选图 ______比较。
28、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______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构建了______体系。
29、填写合适的单位。
(1)运动员在奥运会110m跨栏比赛中的成绩为13______;
(2)课桌的高度是780______。
30、现代汽车一般安装有倒车雷达,倒车雷达对于躲避后方障碍物避免发生碰撞是很好的警示设备,当汽车倒车距离障碍物较近时,它就会发出声音及时提醒司机,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31、已知印度洋海水密度小于太平洋海水密度。某航空母舰满载时从印度洋航行到太平洋时,舰身会______(选填“上浮一些”、“下沉一些”或“保持不变”),其排水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舰底受到海水的压强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不考虑燃油、食物、淡水等物质的消耗,舰体浸水部分可视为长方体)
32、某同学用滚动铁环的方法来测学校花坛的周长。他测得铁环的直径为D,铁环绕花坛一周滚动的圈数为n,则计算花坛周长L的公式为L=__ __。
33、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四个实验情景,它们分别研究了什么问题?请将下面的横线补充完整。(以下均选填“音调”“响度”“音色”“介质”“能量”或“信息”)
(1)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
(2)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声的________越高;
(3)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发声的________越大;
(4)丁实验说明声波能传递______。
34、小明同学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紧贴音叉,当小明同学让小锤儿敲击音叉的时候,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 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 ______,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 _____;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是 ______m/s。若在真空中完成该实验,则小明将 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乒乓球弹起。 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发出声音 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小明又敲击不同的甲、乙两个音叉,甲音叉发声时每秒振动256次,乙音叉发声时振动频率为512Hz。相比较甲、乙音叉,甲音叉发出声音的 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一定更低。
35、小华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课间,小华到室外利用太阳光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她将该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如图甲所示.此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此时再将这个凸透镜与纸之间距离稍微增大,若光斑变大,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 L(选填“>”、“<”或“=”);调整以后得到该透镜的焦距为10cm.
(2)当烛焰位于如图乙所示位置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的实像,此成像规律常应用在___(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幻灯机”)上.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20cm刻线处,要在光屏上重新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移动到____cm刻线处.
(3)当烛焰再次位于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若将蜡烛稍远离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若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若移动光屏,则应将光屏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____些.
②若不移动光屏,则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4)小华在做实验时记录了每次成实像时的物距u,像距v,物像间距L(u +v),绘出图线丙(以f为长度单位),由图丙可知,要想成实像,蜡烛与光屏的间距应满足L____(用f表示)
(5)同组的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某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______.
36、一容器中装有某种液体,测得液体的体积为V,液体与容器的总质量为m,改变液体的体积,重复上述实验,得到了一系列V与m对应值,m-V图象描绘如图所示,求:
(1)容器的质量;
(2)液体的密度;
(3)图象中当液体的体积为90cm3时质量m.
37、时值建党100周年,育才中学大力开展的“祭奠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清明节系列纪念活动。育才成功学校部分师生系坐一新能源汽车前往歌乐山烈士陵园进行祭扫活动。如图所示已知汽车和师生的总质量为。汽车停在水平路上时,轮胎与地面总接触面积是
,
。通过计算回答
(1)这辆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多大?
(2)这辆汽车对地面的压强多大?
38、激光测距技术广泛应用在人造地球卫星测控、大地测量等方面;激光测距仪向目标发射激光脉冲束,测出激光往返所用的时间,就可以算出所测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现在利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月、地之间的距离,精度可以达到±10cm。已知一束激光测距仪发出并射向月球,大约经过2.56s反射回来,则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39、如图所示,轻质的弯折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在A点画出最小动力F1及其力臂l1。
40、按照题目要求作图:
(1)如图甲,在图中画出被投出去的篮球受到力的示意图(不计空气阻力)_______;
(2)如图乙所示,两个悬挂的带电小球A和B处于静止状态,请作出小球B的受力示意图_______;
(3)如图所示是一辆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在其支架的杆上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作出杆对小球作用力_______。
41、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OB的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大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