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湖南衡阳初二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如梦初醒的观众用振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B.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C.他们在客厅里正禁危坐地等待大师的接见,内心的期望到了诚惶诚恐的地步。

D.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民族屈辱史虽已过去,但看到圆明园沉默着的断壁残垣,人们还是触目伤怀

B.某黑恶势力团伙气焰锐不可当,但在我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被彻底粉碎。

C.新建的民族体育馆各项设计巧妙绝伦,令人赞叹不已。

D.今年区庆期间,街上张灯结彩,游人络绎不绝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建竖 锐不可当 眼花瞭乱 殚精竭虑

B.桅竿 为富不仁 油光可签 任劳任怨

C.器宇 坦荡如砥 连绵不断 自出心裁

D.锁屑 俯仰生姿 恹恹欲睡 春寒料鞘

4、下列关于《简·爱》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简·爱》是一本用第一人称叙述的自传体小说,以其真情实感博得了人们的喜爱,其中许多情节都取材于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亲身经历。

B.简·爱在洛伍德学校生活了八年,在这里,海伦·彭斯和谭波儿小姐给了她温暖和爱,但好友的去世给了她很大的打击,她开始登报求职离开这里。

C.简·爱常常在宣泄感情后严厉自省,调整思想并校正人生航向。她在婚事受阻后毅然离开自己所爱的人远走他乡,就是她通过痛苦反思,对爱情和罗切斯特的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

D.简·爱在宗教的呼唤下,差点答应嫁给圣约翰,关键时刻听到了心灵的呼唤,终于摆脱了“神恩”的控制奔向自己的幸福。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______”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美景给诗人带来的________________心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3)郦道元在《三峡》中,从正面描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花中寄寓着作者无尽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晏殊以花的逝去、燕的归来,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当文学与阅读相结合时,让我们遇见了美好。“惜别”这是《藤野先生》中_________与恩师跨国的遇见。“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是《与朱元思书》中“______”和富春江美景之间,悠然的遇见。“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是《列夫·托尔斯泰》中______和偶像之间,崇拜的遇见。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2)小陆同学在读完《未选择的路》后,颇有感触:人的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一条路,无论对错,再难回头。她准备出一个黑板报,主题为“选择”,请你帮助她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相关故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70字左右)

A.保尔   B.祥子   C.贝多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三)

净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

王晓刚

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发帖、跟帖、评论、围观、“吐槽”等已经像我们的呼吸一样自然而然,不仅成了广大网民参与讨论社会公共议题的主要渠道,也成了我们自身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言论的大解放如影随形的是,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也随着“潘多拉盒”的打开而成泛滥之势。

②互联网无疑为人类的言论自由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使人类言论自由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对网络世界语言的乱象给予应有的关注也十分必要。进入网络世界,就会发现各种极端言论、偏激言论处处可见,而且越是“出格”就越容易赢得一片“点赞”叫好;对事件的争论也往往变得简单粗暴,乃至退化成偏激的人身攻击;各种粗俗言论将“国骂”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甚至将网络“骂战”发酵成网络“约架”。这难道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吗?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见到“网络版”的语言生态。在我们最朴素的道德判断中,也没有多少人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诸如此类的低俗语言,无论是对亲人、朋友、同事,还是对待陌生人,我们都希望保持基本的尊重、礼貌和教养净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 阅读附答案净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 阅读附答案。几乎没有人希望低俗的网络语言从“虚拟”变成自己所处的“现实”。然而,现实中的自律意识,一旦上网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④显然,人们对洁净的语言有着线下和线上的双重标准,而且到目前为止,网民们还没有像珍惜清洁的空气那样珍惜自己以及自己的父母、孩子、朋友共处的网络空间。而要深刻地改变这种观念,人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如果回顾大自然的“报复”和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深化和普及过程,我们也会坚信:网络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最终将会把网络环保意识强制性地灌输到网民的头脑之中

⑤但我们不能坐等这种后果发生之后才姗姗来迟地觉醒,而要从现在起就付出努力,推动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正如德国学者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所言,每一种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是历经数百年心理积淀、规范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等待一种结果,只能付出努力去推动。

⑥“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如果我们从现在就开始付出努力,或许几十年后互联网世界将回馈给我们一片“蓝天”要知道,我们在“十面霾伏”面前,可以把责任推卸给“排污大户”,但在网络世界,我们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都是形成网络语言生态的一分子净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 阅读附答案阅读答案。因此,要还网络语言环境的那一片“蓝天”,需要每个网友从自身做起,从管住自己的“嘴巴”做起。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互联网使言论自由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网络世界语言的乱象不会对现实世界有影响。

B. 网络“雾霾”指网络世界中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

C. 网络世界中各种极端言论、偏激言论处处可见,而且越是“出格”就越容易赢得“点赞”叫好。

D. 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我们不能等待一种结果,只能付出努力去推动的观点。

2下面与作者观点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当前人们对洁净的语言有若线下和线上的双重标准,缺乏珍惜网络空间纯净的意识。

B. 作者对网络“雾霾”充满忧患,呼吁人们强化网络言论自律意识,珍惜共处网络空间。

C. 要还网络语言环境的 “蓝天”,主要是要像整治环境污染一样追责于一批“排污大户”。

D. 要使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不能被动等待,只能付出努力去推动。

3网络“雾霾”指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以“________,我的最爱”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求:

(1)不少于600字;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4)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