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语堂先生的作品《生活的艺术》,笔调闲适,意趣优雅,语言幽默,被誉为中国现代休闲文学的代表作品。
B.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分九个月,记叙了他那贫瘠荒凉的沙地农场一年春夏秋三季的物候风景、生活趣事,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考。
C.琦君的《水是故乡甜》主要是讲述作者对第二故乡杭州虎跑泉水的思念,抒发一个异乡游子对故乡名泉的点点愁思,情感细腻,语言蕴藉。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风、雅、颂三类。
2、下列对《蒹葭》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每章的后两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她仿佛置身于洲岛上,可望而不可即。
C.“伊人”是主人公追寻的对象,是美的化身,主人公在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主人公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3、下列选项括号中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为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150座级干线客机,C919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客机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该句无语病)
B. 我坚信,在书海耕耘,能让人遇见不同风景,成就人生的品质和高度。(该句是单句)
C. 近年来,有不少当代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其中有不少出自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比如“平凡的世界”“推拿”“红高粱”。(该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D.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该文学常识表述无误)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徘徊(huí) 惧惮(dàn) 褶皱(zhě) 怒不可遏(è)
B.寒噤(jìn) 晦暗(huì) 亢奋(kāng) 气喘吁吁(xū)
C.俯瞰(kàn) 瞭望(1iáo) 拾级(shè) 纷至沓来(tà)
D.冗杂(rǒng) 雾霭(ǎi) 连翘(qiáo) 诸如此类(zhū)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郊兴
唐·王勃
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
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山人①不惜醉,唯畏绿尊②虚。
【注释】①山人:隐居山中的士人,作者自况。②绿尊:酒杯。
(1)作者通过写泽兰、河柳、花光、叶影等景物,营造了______的氛围。
(2)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理解性默写。
(1)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________,_________”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2)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遭遇了摧折也依旧坚持自己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________,_______。
(4)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学过的《大道之行也》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之相近。
7、(题文)填空。
①《社戏》中对一般事件一笔带过,而对主要事件则尽情点染,体现了组材上
____________的特点,看社戏的全过程是详写,这部分内容可用三句话概 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是用第_____人称写的,文章主要记叙了________的情形。围绕看戏还写了一些趣事,如____________等愉快 生活片断。作者写这些,表达了“我”同农村孩子_________的感情,反映平桥村是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归途中写了偷吃罗汉豆的事,通过________豆________豆________豆______豆的几个细节描写,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农家少年的美好心灵表现出来。
④《安塞腰鼓》中用“农民衣着包裹”、“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_____________出强健有力的后生“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⑤给《绝唱》另写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作者写琴师、黑妞旨在用他们_________白妞。刘鹗的《_____________》被称为清朝四大_______________小说。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其后各题。
游杜甫草堂有感
①上午开完会,下午会议安排游览杜甫草堂。
②杜甫草堂与我来说,其实不算陌生。多年前出差到成都,曾两次游览此地。此次游览,原想不去,无奈独自呆在宾馆里,却也无事可为,于是便只好跟着大家重游故地。
③草堂位于成都城西。其称谓,自是缘于唐代诗人杜甫筑茅屋居于此而得之。说起它的大名远扬,却是因了杜甫的那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流传于后世。诗中体现了杜甫由己及人的博爱胸怀,这便让无数的后来人记住了它声名。茅屋为秋风所破,的确增添了杜甫的几多烦愁,然它周边的优美景色,却也曾赋予了杜甫恬淡而闲适的心情。杜甫曾在诗中这样写到:“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余。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幽静而少喧哗的地方。清幽而宁静的环境,让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暂时的安居场所。所以杜甫的心情,在茅屋未被秋风所破时,是轻松而愉快的。这种轻松和愉快,令杜甫写下了许多赞美草堂环境幽静的诗歌,如:《卜居》、《堂成》、《为农》、《江村》等,无不表达了杜甫在生活暂时安定后的闲适心情。
④如今走进草堂,依旧是枝繁叶茂,绿荫夹道。通幽的曲径,伴随着缓缓流淌的浣花溪。浣花溪水静静地傍绕着草堂,悠悠地流过了千年的岁月。那潺潺的水声,似乎向来往的人们诉说着杜甫生命中那一段青涩的故事。然时光荏苒,物换星移,百转千回的流光,带走了岁月遗存的沧桑刻痕,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代又一代后人造就的景观和人文。高大而宽厚的青砖石墙,虽然隔断了墙外的喧嚣与浮华,但园内的诸多建筑,却难掩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杜甫草堂,已不再是千百年前杜甫眼中那优美而宁静的乡村野景。后人一代又一代的建造和修缮,使它更像是一座豪华而幽静的私家园林,让人再难感受到杜甫那时生活的艰辛和窘迫。人们到此一游,不过是凭借着这流传了千年的“杜甫草堂”的名头,来缅怀一下那卓有成就的伟大诗人,聊寄这一颗悠悠的思古之心,仅此而已。
【1】④段中“那潺潺的水声,似乎向来往的人们诉说着杜甫生命中那一段青涩的故事。”中,“那一段青涩的故事”指什么故事?
【2】第④段划横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3】作者游览杜甫草堂前,为什么要写自己“原想不去”,后来却去了?仅是因为已游览过两次和“无事可为”吗?
【4】你认为作者喜爱杜甫草堂的景观吗?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受?
9、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文题(一)题目:记住这一瞬间
文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曾经请教著名数学家闵可夫斯基:“一个人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和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闪光的足迹,做出杰出的贡献?”闵可夫斯基笑而不语,朝一个建筑工地走去,他径直踏上建筑工人刚刚铺好的未干的水泥地面。在工人的呵斥声中,闵可夫斯基认真地说:“看到了吗?只有在新的领域,尚未凝固的地方,你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而那些凝固很久的,被无数人涉足的地方,你别想再踩出脚印。”爱因斯坦沉思良久,若有所悟。
要求:①表达真实情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班名、姓名;⑤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