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甘肃平凉初一(下)期末试卷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下列最能概括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点的是

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B.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严重的挫折

C.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突出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2、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 中共十七大

B. 中共十八大

C. 中共十九大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里的他是指(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朱德

D.刘少奇

4、“最令人感到沮丧的是,红色中国人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 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材料表述的历史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5、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通过于

A.1952 B.1953 C.1954 D.1955

6、“肥猪赛大象……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7、1971年10月,中国外交取得重大胜利。这一重大胜利是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实现与美国关系正常化

D. 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8、“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导致凤阳花鼓词中安徽凤阳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当地

A.进行了土地改革

B.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进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2019年是虎门销烟180周年。179年前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该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人民日报》曾经刊载文章写道:“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章评价的是(   )

A.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始是从(  )

A.城市 B.国有企业 C.民营企业 D.农村

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       

A.开国大典

B.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3、革命年代他立下赫赫战功,如指挥了辽沈战役,建国后他为夺取最高权利策动反革命政变,最终在九一三事件中机毁人亡,与之相关的人物是 ( )

A. 彭德怀 B. 江青 C. 林彪 D. 王洪文

14、1979年6月,北京前门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干部尹盛喜,在政策支持下辞职,创办了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这一史实最有助于研究我国的

A. 杜会生活变迁 B. 家庭联产承包 C. 经济体制改革 D. 现代企业制度

15、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如下图)。大大增强了我国的海防力量。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海军兵种的是

 

A. 野战部队

B. 海军航空兵

C. 海军陆战队

D. 潜艇部队

16、摄影爱好者小李想举办“近代中国摄影展”,他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的留影

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

D.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的合影

17、在我国古代时期就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现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这一历史重担,进一步提出了“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目标的是

A. 中共十九大

B. 中共十七大

C. 中共十六大

D. 中共十八大

18、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词中自豪地说:“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这次会议完成的“伟大事业”主要指( )

A.结束了《共同纲领》的历史使命 B.宣告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 D.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6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

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农民拥有了土地的经营权

C.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D.农民加入了人民公社

20、2019年是列宁逝世95周年。他曾经说过:“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他一生所成就的“大事业”是

①领导十月革命   ②实施新经济政策   ③成立苏联   ④实现农业集体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日益密切的交往:表现: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________”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22、科学发展观内容:

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观。

23、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_____________,战区主战、_____________的新格局。

24、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引导分散的个体农民参加___________,走___________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________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上确立_______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6、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事件是______。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它的成立得益于我国实行了____________(制度)。

27、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以____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内容: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________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___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中心环节: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_________

(4)意义:大大调动了____、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28、“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建国后,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相应调整,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1950年6月,我在农村开展了_________,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_____制度。从1953年开始,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采取________的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体完成,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在我国初步建立。在探索建没社会主义初期,我国在农村工作中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思想开始出现,错误地开展了________________运动,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水平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973年农业科学家________(见下图)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推行以“________”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在生产上获得更多的自主性,给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目标;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2007年,国家决定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是我国农村发展的理论指南。

29、根据下列提示的信息,写出相关的会议名称。

(1)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2)颁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3)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4)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年9月在____召开,主要讨论____的问题。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

《新华日报》记者以素描手法,记叙了举国狂欢的那一刻:“京沪路龙头房内外的机车汽笛齐鸣,以表示庆贺与传播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消息,停泊在长江江面上的轮船也一齐唱和起来,清脆的汽笛声持续达20分钟之久。”这位记者记叙的重大历史事件。

(1)这位记者记叙的大事是什么?

(2)这件大事的意义是什么?

(3)祖国大陆统一的标志是什么?

32、中国入朝作战军队的名称是?司令员是谁?把敌人赶回到哪个分界线附近?

33、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材料二:“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三: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6

35.2

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43.6

 

 

 

 

 

 

 

材料四: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1979年元旦社论

材料五:安徽凤阳花鼓唱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信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凰阳。”(“文革”时)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材料六:198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办法》,提出国企可以拥有生产经营计划权等10项自主权。198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提出要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充分的经营自主权。198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规定,从1985年开始,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企业)一般上缴利税总额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增长0.3%﹣0.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我国采取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5)材料五的唱词反映了1979年凤阳地区粮食产量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根据材料六,归纳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7)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