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江西景德镇初一(下)期末试卷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雄狮醒来,让“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洋务运动

2、“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唱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制度是,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A. “一国两制”

B. 民族高度自治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政策

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下面不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A.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

D.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彻底完成

4、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会议,正式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

A. 新中国成立时期

B. 解放前

C.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5、2015年12月31日,中央军委举行仪式,正式命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并授予军旗。这支担任着核反击任务的战略导弹部队的前身是

A. 人民陆军

B. 人民海军

C. 人民空军

D. 第二炮兵部队

6、“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习近平总书记这首词作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 助人为乐的战士雷锋

B. 工人模范“铁人”王进喜

C.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D. 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7、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创新精神的是 (  )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的赎买政策

③“一国两制”构想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8、习惯上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里的“一个中心”是指

A.坚持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 B.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心

C.以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心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以崭新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请问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成果有(       

①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③参加万隆会议;④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下图表是1952年—1956年中国经济成分结构变动情况表。导致发生表格中经济成分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承包责任制

11、1935年2月,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娄山关位于贵州遵义城北)中感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与此诗创作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国民革命军彻底击溃北洋军阀

B.红军开始逐步改变被动局面

C.新文化运动高兴民主科学大旗

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2、我国振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大举措是(  )

A.民族区域自治

B.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C.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D.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13、小明要研究抗美援朝期间的历史,他需要阅读哪一时段的历史资料

A.20世纪40年代——5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C.20世纪60——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14、有些话听了会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谁说我们笨,不如西洋人?有了总路线,英美落后尘。从这个大跃进时期的口号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高指标、瞎指挥严重泛滥

浮夸风盛行

全国陷入动乱

人们充满了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201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日。澳门的回归得益于一项伟大的基本方针政策,它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的构想

16、下列属于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观点的是( 

A.“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B.“独立自主是前提,和平外交是方式”

C.“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7、以下是某班以“周恩来的外交风云”为主题设计的内容,下列事件与主题相称的是(   

①重庆谈判    ②亚非会议    ③中印谈判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18、2017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

①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列宁主义

④生物进化论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19、现在世界上反华势力提出新的中国威胁论。而我国政府历来谋求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下列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实行改革开放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④提出“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20、“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这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是 (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西藏和平解放

C. 抗美援朝 D. 土地改革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中国梦内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_____、民族振兴、人民_____;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_____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22、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事件名称。

(1)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2)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           

(4)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重大举措——

23、日常生活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____________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_____,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吃的方面,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_____问题。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3)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_____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_____”,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4)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_____也不断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4、我国虽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一些失误,但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涌现了许多模范人物,下图中的模范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____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____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6、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________的完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体制。

27、___,是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28、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 ,1950年10月,以 __________ 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________ 年7月,美国被迫在 _____________ 上签字。

29、军种建设:陆军、海军、空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队。

30、科技成就:________、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人工结晶牛胰岛素等。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国梦要继续走好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第一次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是在哪次会议?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开,习近平在大会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什么内容?

(2)精神凝聚力量,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抗战时期的空前危难激发全民族的爱国力量,人民群众积极为抗日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请列举重庆人民在后勤保障方面为抗战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

(3)力量汇集智慧,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党和国家确立了什么基本制度来解决民族问题?这一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什么精神?

32、什么是“一国两制”?

 

33、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找到的正确道路是什么?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根据下列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解释“中国声音”。(要求符合史实,条理清晰,语言流畅,观点明确。80-120字)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