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宋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隐居山中时,梁武帝仍问其国事,故人称“山中宰相”。
C.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记”和“书”都属于古代“散文”的范畴,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2、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目前纸箱价格上涨,物流企业又面临环保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共享快递盒”大行其道就成为一种必然了。
②它成本低,又环保,对解决过度包装、快递垃圾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③“双 11”期间,一种新玩意——“共享快递盒”成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④根据官方数据,一个这样的快递盒成本为 25元,预计可使用1000次以上,单次成本仅为0.025元。
⑤“共享快递盒”,其实说白了就是循环使用的快递箱。
A. ①③⑤②④ B. ③⑤②④① C. ③②①⑤④ D. ⑤②③④①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B.《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C.《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首。《诗经》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赋、比、兴三类。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瓦砾(lì) 愧怍(zuò) 伎俩(liáng)
B. 阻遏(è) 荒谬(miù) 疮疤(chuāng)
C. 仄歪(zè) 荒僻(pì) 地窖(gào)
D. 吊唁(yàn) 呵斥(hè) 颓唐(tuí)
5、阅读《使至塞上》,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前线情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直”“圆”两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2】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画面。
6、名篇名句默写。【(1)~(4)题中任选两题作答,(5)(6)题必答】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说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
诗题 | 批注 | 诗文 |
《使至塞上》 王维 | 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 | (1)征蓬出汉塞,________。 |
《雁门太守行》李贺 | 晚霞映照战场,在号角声鼓舞下,将士奋力反击。血迹衬托出战地的悲壮气氛。 | (2)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 |
《黄鹤楼》 崔颢 | 既描绘了所见的黄鹤楼远景,也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 | (3)_____,白云千载空悠悠。 |
《野望》 王绩 | 写秋日晚景,牧人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衬出诗人的忧郁与孤独。 | (4)_____,猎马带禽归。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 古人往往借夕阳来表情达意,作者通过描写夕阳西下时飞鸟结伴归还的场景,表达了弃官归隐的情怀。 | (5)________,________。 |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 日落时分立足海埂,望向西山,夕阳染红了天空;潜游于水中的白鲢鱼争相跳出水面。人欢鱼跃,好一幅惬意和谐的图画。 | (6)_______,________。 |
7、某班举行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交流会,请你完成下面的内容。
(1)【辨人物】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奇怪混合产物。”
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填人名),出自美国记者______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2)【讲故事】作者在书中说:“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蓬勃精神,让人看到希望。”请用书中一个关于“红小鬼”的故事来印证这句话。
(3)除了《红星照耀中国》,在暑期的“汲取红色力量,传承红色基因”阅读活动中,你还读了哪本文学作品?请对该作品作简单介绍。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晨曦里的莫高窟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达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⑥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⑨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⑪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⑫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
⑬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交代“我”与莫高窟的结缘时间和到访数,旨在表现对莫高窟相见恨晚之情。
B.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与对敦煌的炽热情怀,反映出艺术的伟大神奇。
C.作者和朋友对这次创作的构思,表现了人与环境的自然融合,突出了莫高窟的雄伟壮丽。
D.本文与梁衡的《壶口瀑布》均以具有文化地位的景物来展现它们的历史积淀和精神内涵。
【2】结合作者的游踪与见闻,完成下面的表格。
立足点 | 视角 | 所见 |
①_______ | 俯瞰 | 群山 |
鸣沙山和莫高窟 | ||
宕泉河畔 | ②_______ | 鸣沙山主峰 |
③_______ | ||
崖壁、洞窟 | ||
树丛 |
【3】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1)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赏析加点词)
(2)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赏析句子)
【4】文章第②段能否删去?请阐述理由。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请以“做最好的自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选好角度,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卷面整洁。(3)文中不得透露考生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