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划线的是射洪的一部分文化遗产,其中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
“诗里酒里,射洪等你”,大美射洪欢迎你。朋友们,我们可以登临金华山,瞻仰陈子昂读书台,品读诗句,感受浩然正气;我们可以来到青堤乡,欣赏铁水火龙艺术的精彩表演,铁水四散,火树银花;我们可以到沱牌镇,参观泰安作坊,品味酒香,了解沱牌酒酿制造技艺;我们可以到青岗镇,逛通家山女儿碑庙会,体会传统风俗的意义与趣味。
A.陈子昂读书台
B.铁水火龙艺术
C.沱牌酒酿制造技艺
D.通家山女儿碑庙会
2、下列词语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蹒珊(pán) 倔强(jùe) 记载(zăi) 恹恹欲睡
B.绢本(juàn) 题拔(bá) 遒劲(qiú) 因地治宜
C.轧扁(yà) 粼峋(lín) 纤维(qiān) 络绎不绝
D.秀颀(qí) 濒临(bīn) 匀称(chèn) 坦荡如砥
3、看完《乡土》(介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类节目)之后,某班同学写了读后感,下面是从部分同学作文中选出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该节目旨在以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农耕文明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为目的。
B.莫言、贾平凹等当代文学大家既没有扎根乡土的创作故事和精神成长历程。
C.通过“乡而不俗,土而不粗”的气质样貌,诗意生动的画面和平实质朴却带有哲思的语言,使观众如品一道道文化大餐。
D.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其粗犷、雄浑的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浑然一体。
4、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深恶痛疾 记忆尤新 疾如闪电 笼罩
B.世事苍桑 如梦初醒 抑扬顿挫 荟萃
C.惊心动魄 白手起家 油光可鉴 缅怀
D.屏息敛声 查无消息 震耳欲聋 由衷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写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萋萋: 溯洄:
【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抒情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从东周到春秋时期的共305篇,它分为赋、比、兴。
B.《蒹葭》全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直接描写了“伊人”,使其身影无处不在。
C.本诗和《关雎》在语言形式都四言为主,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但《关雎》含蓄委婉,场景朦胧,而《蒹葭》则感情坦率朴素,热烈浓郁。
D.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使诗具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
6、诗文名句填空。
必答题:
(1)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临风一唳思何事? 。(白居易《池鹤》)
(3) ,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翅湿沾微雨, 。(葛天民《迎燕》)
(5)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6)范仲淹的《渔家傲》中,“ , ”两句诗,借守边将士饮酒来表现他们因远离家乡和功业未立而生发的惆怅之情。
选答题:
(7)韦应物《闻雁》
故园渺何处? 。 , 。
(8)龚自珍《已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 , 。
7、下列两个语段都描写蝈蝈,请推测哪一段出自《昆虫记》,并说明理由。
A.(蝈蝈)杂食,但以捕食其它昆虫为主。在饥饿时能自相残杀。由于它能捕食一些害虫,所以应合理捕捉利用。植物方面除取食各种绿色植物外,也取食窝头、米饭、豆腐、馒头、炸饼等。另外其卵营养成分很高,可食炒其卵,油炸蝈蝈也是一道美味佳肴。 |
B.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
8、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 ”
①“大雪寒梅迎风狂”。12月7日我们迎来了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节气——大雪。自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节气倍受瞩目。
②“二十四节气”是千年智慧的结晶。据记载,二十四节气首次完整出现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其中部分名称早已出现于先秦典籍中。
③民俗专家介绍,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④日常的日历(月份牌)上,总有两套历法系统同时呈现。一套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公历,另一套标注着农历。可以看到,农历的十五或十六总是对应着满月,而新月和满月在公历的日子中似乎是随意浮动的,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但很明显,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当固定,在通常情况下,至多出入一两天:每年夏至总在公历6月21日左右,每年冬至总是在公历12月21日左右。能够清楚解释上述特点形成原因的人,相信会很少。而此次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阴阳合历中的阳历成分,是对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的周年运动)的描述,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才会如此固定。
⑤“二十四节气”是鲜活的农耕指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在农业生产上至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调节休息和劳作。比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等,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
⑥“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民间积累了大量的气象谚语、生活谚语,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虽然大家可能说不出具体都有哪些节气,但节气的理念深入人心,什么季节做什么事等,都是大有学问。更重要的是它已经上升到文化、信仰理念的层面,是一种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生态文明观。
⑦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实践中,可以对二十四节气与健康养生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对物候研究的意义、二十四节气相关民俗节庆活动等进行发掘,丰富这一遗产的传承方式。据悉“二十四节气”还有望进入小学课程,成为培养孩子认知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二十四节气的?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4】阅读第⑥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在农业生产上至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调节休息和劳作。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总是充满无穷乐趣:忘情山水,可纵览自然美好风光;驰骋球场,任你尽情挥洒青春汗水;徜徉书海,得以与古今中外名家神交……沉醉其中,方得其趣。亲爱的同学,你可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你又以何为趣呢?
请以《享受______的乐趣》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先把文题补充完整,然后作文。可以写你的经历、感悟、认识等,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可抄袭,文中不可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