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江苏淮安初一(上)期末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项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回忆性散文《社戏》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童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B.小赵指着菜农钱大爷的蔬菜摊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 句子表达得体。

C.句子中如果有多项定语,合理的顺序大致是:所属+数量+形容或描写,如“这是妈妈从北京买来的一件珍贵的礼物。”

D.《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2、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B. 我们青少年正处于豆蔻年华,要敢于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C. 这件事错综复杂,虽经多方核查,仍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使之难明真相。

D. 清明时节,我们相伴去郊外踏青。乡村风光宜人,真有如沐春风之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近年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参赛人数虽然众多,但是选手水平却良莠不齐

B. 瘦西湖公园里,高低错落的树木鳞次栉比,游客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C. “朱自清散文奖”设立以来,作家及散文爱好者们趋之若鹜,每届都有大量作品参评。

D. 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设计别具匠心,为高邮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4、“书卷多情似故人”,学习了本学期课文,你觉得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

A.读书能丰富感情:读梁衡的《壶口瀑布》,我们读出了黄河的伟大性格,读出了作者对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B.读书能怡情养性:读《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在游历山水中怡然自得的心境。

C.读书能树立理想:读《大道之行也》,我们了解了古代先贤的社会理想的核心——“天下为公”。

D.读书能学得方法:读吴伯箫的《灯笼》,从小小的灯笼可见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这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彩。

B.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了夸张和拟人修辞手法描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C.颈联中“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2】下列与这首诗表现的情感,不一致的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C.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朱敦儒《相见欢》)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诗文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卖炭翁》中对老翁的肖像进行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最能体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青涩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我一边和A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个子清瘦,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

(1)A是  

(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是它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D.该书充满激情的争论终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现在流行送花,且大多是青翠欲滴、艳丽诱人的鲜花。

这几年新春,我每每收到老友新朋托礼仪小姐送来的鲜花,可惜元宵前后最多正月底,便都会香消玉殒①。妻只好叫女儿把枯萎的花“葬”入楼下的垃圾箱中。

唯有去年那束乡野的花依然婷婷玉立于我的案头。

去年春节,女儿和外孙女回老家来过年。一到家,便陶醉于乡村的雪野。外孙女不知哪来的“灵感”,把疯玩摘来的野草桔、小竹枝和树上摇下的带柄的冻果,插在燃放过的烟花的纸管里,竟成就了一束束别具一格的花店也绝无出售的乡野的花。外孙女赠我一束并说要把剩余的带回城,送给她城里的爷爷、奶奶和其他长辈、伙伴,让他们分享农家的新春乐、乡野的淳朴情。

“是吗?”我诧异后有了几分欣喜——因她的讲孝心、重友情,更为她无意中造就出的这乡野的花。

这乡野的花不鲜不艳也不值钱,但它却饱经风霜②,几多锤炼,几多沧桑,换来的是不复苍老,因而比鲜花更久长。

这乡野的花不青不翠也不娇贵,但它却表里如一,成熟不变——它已无法再接通多变的季节的血脉,也就不会因春风至而得意忘形,为冬雪飘又萎靡不振,因而比鲜花更坚贞。

这乡野的花不虚不伪又不经雕琢,本是无心插柳,随手捡得,巧手组合,浑然天成③,质朴纯正,因而比鲜花更真实。

这乡野的花哟,也不像商店里的干花,骨子里是纱是布,是刻意乔装打扮④而举着“花”家旗号的冒牌货——再像也只是徒有其形。

去年春在省委党校学习,得闲在南京植物园沐月踏青,园丁送我几枝花养在矿泉水瓶中,结果,虽按园丁吩咐的方法精心侍弄,没几天还是开始变形,最终枯得面目全非,远不如茹志鹃《百合花》中那个青年战士“枪筒里的一枝野菊花”,倒能装点那个年代青年战士纯洁美好的精神世界

花店里的一束束鲜花,经花农栽种、车辆运输、花匠插配、商贾售送,费时费力,要不了几时就成了垃圾箱中的废物,其生命是何其的短暂!而我这案头花,本来无生命,此时看来,却又似乎有了生命。

为何?因为由此我想到“死而复生”一词。看来,有时死才是生的试金石。自然界的植物的生命力再旺盛也会枯萎。即使像活着可三百年不死、死后能三百年不倒、倒后会三百年不朽的沙漠里的胡杨,算来也不过九百年吧?而人类的文明却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且会长久地持续下去。这恐怕就是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我案头这来自乡野的花,本是“死”过了的枯枝萎果,但我们在感情上为其注入了灵性、精神上赋予了它以生命,所以它就美了也就能久长了。

——选自《散文百家》,作者施建石,有改动

1文章巧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乡野的花”的“久长”、“坚贞”与“真实”,请从文中择取恰当的词语填入下表(每空限填12个词语)。

“乡野的花”的特点

“乡野的花”的情状

“礼仪鲜花”的情状

 

 

表里如一

 

 

乔装打扮

 

 

2谈谈你对“而我这案头花,本来无生命,此时看来,却又似乎有了生命”这句话的理解

3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4褒义词是指含有赞许、肯定等感情色彩的词,依据上下文判断,文中加点的4个成语里属于褒义词的2个是______________

5“因‘精神和文化的力量’而‘死而复生’”是令人深思的客观现象。品读最后一节,举例说说你对这一现象的生活感受或阅读体验。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按要求作文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当我们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欣赏世间风土人情,感受生活平凡细节,那山、水、景、物、人情风貌、生活琐事犹如一帧帧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亲爱的同学,你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到其中蕴含的美了吗?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幅画面呢?是什么打动了你?为什么能够打动你?用你的笔写出你看到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你的真情。

请你以“荡漾在心底的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