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身着旗袍和中式外套,面对中外记者侃侃而谈,强调要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落实不走样、不变形。
B. 自美国实施空中打击以来,叙利亚伤亡人数不断增加,不少平民一到夜晚就胆战心惊,目不见睫,往往在恐惧中度过一夜。
C. 自雄安新区宣布设立后,来自全国的购房客蜂拥而至,“到雄安去”建房、买房的热潮扣人心弦,但国家早就有了积极的应对预案。
D. 近日,我国第一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通信技术再上新台阶,真是大快人心。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 曾鲜之在大量考古新发现的文物与海外相关史料的佐证下,对新莽时期历史做了深入的研究,嘘枯吹生,众料互证,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
② 如今,敌人在关外囤积重兵,陕西虽如累卵,但我兄分兵守土、设官理民的好建议也只好束之高阁,且看以后局势变化。
③ 歌颂文正公功德的挽联铺天盖地,挤满了厅堂,可曾纪泽对期盼中左宗棠的一幅挽联虚左以待,特地留好了正中的空位。
④ 秋天的洳阳山更是别有一番风姿,重阳时节,映山红盛开,在这斑驳陆离的山色里,显得分外娇艳。
⑤ 既不能把它和来自广大农村的汉民歌混为一谈,也不能认为这就是南朝民歌的全部,至于把它与早期的“楚辞”作品等量齐观,那还是可以的。
⑥ 时日渐长,原先就格格不入的几个人更加方枘圆凿,华茂英怕苦怕累,情绪低落,和别的女挤奶员总是矛盾重重。
A. ②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④⑥ D. ①③⑤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由于人工智能能自我学习,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强,而且搜集和贮存的数据会越来越多,将会在新产品的研发、预测分析、推广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效应。
B. 京津冀相邻区域内建立突发事件信息通报制度、协调联动处置机制和卫生应急队伍相互支援机制,推动卫生应急一体化进程。
C. 书画名家走进沂蒙进行文化援建活动,是“军民融合铸辉煌 携手共圆中国梦”公益书画大赛走进金寨、走进延安系列采风之一。
D. 全国妇联依托妇女儿童中心、家长学校等活动阵地,号召广大家长提高媒体素养,掌管网络知识,筑起儿童安全上网的家庭防线。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始终如一,与富贵不沾边,真所谓________。他们________的是那个精彩绝伦的审美世界,寻求的是无穷无尽的人生乐趣。如果没有这种乐趣的支撑,或许他们的艺术生命早就走到了尽头。所以,赏玩与其说是玩物,毋宁说是赏玩者自己的人格________的内在激励和无限寄托。
A.富贵于我如浮云 沉浸 兴趣
B.富贵不能淫 沉浸 兴趣
C.富贵于我如浮云 沉湎 志趣
D.富贵不能淫 沉湎 志趣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对一个新病毒的认识和研究都会经历一个过程。病毒一开始可能在局部范围内暴发,不构成全球威胁。 ① 构成全球威胁,人们 ② 开始关注和重视它,投入人力和物力研究。美国没有埃博拉病例发生, ③ 就没有关注这个病毒, ④ 只是在小范围的几个实验室进行研究。美国将感染病毒的医生接回国内,等于将活病毒主动带回国。 ⑤ 敢这么做, ⑥ 现在虽然没有治疗和预防方法,但是人类已经掌握了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控制方法。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只有 | 才 | 可能 | 或者 | 之所以 | 是因为 |
B | 如果 | 就 | 可能 | 仅仅 | 既然 | 就是说 |
C | 如果 | 就 | 也 | 或者 | 既然 | 就是说 |
D | 只有 | 才 | 也 | 仅仅 | 之所以 | 是因为 |
A. A B. B C. C D. D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翰林院与翰林
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藉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又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情况下产生的,也是在当时条件下一项很公正的选材制度。
B. 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C.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D. 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在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首先叙写了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度而产生的,并进一步阐述了科举制度在当时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B. 文章第二段阐述了自唐代至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C. 文章第三段详细阐述了清代科举制度下要进入翰林以及已经进入翰林的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
D. 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实际上是四级人才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
B. 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C. 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
D. 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而其“有远略”的表现是:“_____,
_____。”
(2)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诗经》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也有意思相近的表达:“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以登高而招等为喻说明“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论述学习 和自省能助人做到“_____”。
8、按要求填空。
(1)万里归船弄长笛,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2)郴江幸自绕郴山,_______?(秦观《踏莎行·____》)
(3)为了“义”,先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穷人感激接受了,孟子用一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这种行为的本质,即“______”。(孟子 《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4)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5)盘盘焉,_______________,蜂房水祸,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杜牧《阿房宫赋》)
(6)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寢以思,无益,_______________《论语 卫灵公》
(8)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__,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对鲁庄公解释当时可以放心追击不用担心有埋伏的依据是:“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比较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不同的学习态度后,感慨地说,巫医乐师百工们“____,____”,这现象实在奇怪。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刘裕父子的典故,父亲是“________”的气概,儿子却是“________”的狼狈结局。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的诗句是:“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进行探寻,并发出疑问的句子是:“____,_____。”
(3)《离骚》中,以香草为喻,表明白己因为品德高尚而被贬黜的句子是:“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诗人引用了两个典故,并以此来表达期待施展抱负的愿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表明蜀国长久以来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曲
(唐)于鹄
行人朝走马,直走蓟城傍。
蓟城通汉北,万里别吴乡。
海上一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1】从题材和体裁看,下列对本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咏史诗 古体诗 B. 边塞诗 古体诗
C. 咏史诗 近体诗 D. 边塞诗 近体诗
【2】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烽火”与“百战场”形成对比,表现战争失败的残酷。
B. “发”“度”二字用比喻比拟手法,表现战事的急切迅疾。
C. 作者善用叠词,描绘中原与塞上的春日景色,具有音韵美。
D. 这首诗从语言风格来看,刚劲凝练,慷慨激昂,奇诡瑰丽。
【3】紧扣“断君肠”一语,赏析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原见上言便事。”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贏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兵可无战以渐臣也。”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
B.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
C.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
D.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须先呼侍者而告之,后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B.周室即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由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共同组成。
C.山东指崤山以东,是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D.关内侯在文中是爵位名称,有其号,无封国,为虚封,是古代君王对立有军功的将领的奖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敬善于把握时机,勇气过人。汉高祖五年,他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适逢汉高祖在洛阳,就向同乡表示想拜谒汉高祖的想法,受到汉高祖召见。
B.刘敬建议定都关中,见解独到。汉高祖和群臣想要定都洛阳,但他从地利、人和等方面力陈定都关中更妥当的观点,汉高祖听后当即决定定都关中。
C.刘敬揣摩匈奴想法,反对出战。他根据自己所见,断言匈奴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汉军出战将会凶多吉少,反对出兵。
D.刘敬具有远见卓识,提议和亲。为了帮助汉高祖解决匈奴之患,他直言汉朝天下刚刚平定,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建议以和亲逐渐影响匈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
(2)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近期,《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意外走红。这部片子历时3年,辗转23个省,用接近原始的镜头语言,记录下199位手艺人和144项传统手艺。该片导演原本是个司机,为了拍这部纪录片自筹经费,卖了房子,历经千辛万苦。或许正是因为主创们在拍摄作品时,不首先考虑拿它去换取市场、兑现名利,这部纪录片才保持了可贵的“初心”。
材料二:央视的《朗读者》节目利用“朗读亭”将朗读热从线上推延至线下,形成人际传播格局,在社会的非触网人群中也产生了强烈反响。
材料三:央视财经频道的《魅力中国城》将创作视野转向城市文化,采用“文化+旅游”双管齐下的模式,深入挖掘城市的厚重内涵和独特魅力。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