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几何时,到火星去是我们遥不可及的梦想。通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如今我们已经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B.在博湖的西海桃花生态景区,博湖新村的村民们萍水相逢,为来自各地的旅客送上了集美食美景于一身的文化盛宴。
C.小说精心设计了主要情节发生的时节——端午和中秋,营造了具有地域色彩的民俗环境和背景,描写出一个美轮美奂的湘西世界。
D.国女足4:3淘汰对手,成功晋级东京奥运会。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中国女足的众志成城、摧坚决胜的拼搏精神。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予更欲一觇北 觇:窥视 不复顾利害 利害:利害方面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意:料想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追购:悬赏捕捉
C.予除右丞相兼枢 密使 除:授予官职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罪状
D.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遽:立刻 殆例送死 殆:接近于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抗战期间,炮火连天,满目疮痍中,中国集体内迁的大学依旧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教育史话,呈现了家国大爱的人间情怀。
②作为一名军人,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应时时想着“执干戈以卫社稷”,要永远谨记:虎气血性是军人的图腾,文恬武嬉是胜利的克星。
③建国之初,他情系祖国、植根祖国,日日夜夜,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祖国,渴望早日回到祖国怀抱,投身祖国的建设,与祖国人民相濡以沫。
④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家书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家书因寄寓着的历史、亲情、文学、道德、礼仪、艺术等丰富内涵却历久弥新,愈加珍贵。
⑤经济学家认为,在当前经济回暖的情况下,假如过早地推出庞大的经济计划,可能会让已经取得的成果化为泡影,进而恶化就业形势。
⑥苹果、谷歌等科技公司推出的可穿戴设备,为生活提供了多种可能,如果戴上一副眼镜,就可以从现实世界进入惟妙惟肖的虚拟世界。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余扃牖而居。
B. 使六国各爱其人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C.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能以足音辨人
D.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通“避”、回避) B.沛公起如厕(到,往)
C.妇女无所幸(宠幸) D.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人类会话的形式上。我形象地使用“会话”这个词,并不仅仅指语言,同时也指一切使某个文化中的人民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术。在这样的意义上,整个文化就是一次会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以不同象征方式展开的多次会话的组合。信息内容在缺乏媒介的世界里是不能存在的。我并不是说,火灾战争这些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发生过,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用来宣传它们的技术,人们就无法了解,无法将这一切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些信息就不能作为文化的内容而存在。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用于会话的工具。语言无愧为一种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使我们成为人,保持人的特点,事实上还定义了人的含义。但这并不是说,除了语言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媒介,人们还能够同样方便地以另一种方式讲述同样的事情。虽然文化多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绘画到象形符号,从字母到电视。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
摘编自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材料二:
最深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全然陌生的敌人,阅读新闻,成为一个公民在如此灾难面前,保持知情、消解恐慌、积极防护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这场灾难影响多维复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撬动事实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RUC新闻坊对2286篇相关报道做了全面的观察、分析,有以下发现:
一、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导致预警滞后。学界普遍认为,健康传播的透明公开能帮助公众正确认知公共卫生事件,遏制谣言或错误信息的流传,避免社会恐慌,建立切实可行的防范机制。官方公开信息的不及时、不完善,极易造成媒体对疫情严重性的误判和报道的迟滞,不能起到有效预警。
二、“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随着疫情扩散,媒体消息来源更加多元,出现下沉的趋势,“人”的地位受到重视。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发布征文,给有切身体会的“风暴中心”的人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更主动地参与到内容生产之中,大大丰富了报道的体裁和主题,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为历史留下更为鲜活的底稿。
三、越靠近现场,情感倾向越强烈。在19项编码的消息来源中,记者观察、一线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普通市民、网民、其他公众人物、医疗机构作为信源的稿件与其他信源的稿件相比,因为融入了更多的切身经历,具有更鲜明的情感倾向。
四、报道倾向总体呈中性,党媒更偏正面。三类媒体中,党媒的报道更偏正面,从疫情中寻找正能量,对疫情中的做法、成绩进行肯定,是整块抗疫情绪版图中情感色彩最鲜亮的模块。相比之下,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正面报道比负面报道少。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比例最高,接近90%。自媒体负面倾向的报道接近正面的2倍。说明这两类媒体更多地着力于对疫情中存在的问题的揭示、质疑和反思。
……
[数据说明]:
一、为了对比不同性质媒体的报道差异,选取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隶属中新社)、健康报(国家卫健委旗下报纸)5家媒体作为党媒样本,财新、界面新闻、澎湃新闻、三联生活周刊、人物、第一财经6家媒体作为市场化媒体样本,丁香园、八点健闻作为垂直领域权威自媒体样本。(编者注:有专家认为,从广义上看,我国境内所有公开发行的媒体都可以算是党媒,本研究中采用的是狭义的“党媒”概念,即本研究中的“党媒”相对“市场化媒体”偏机关报刊性质,后者对前者偏市场化运营。)
二、为了对比湖北当地媒体和其他媒体地区报道的区别,选择了湖北、广东、北京三地做比较,并将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6家地方级媒体作为分析对象。北京和广东都曾属SARS疫区,且是目前为止防控疫情扩散压力较大的地区。
三、在具体样本选取上,本研究以电子版报纸及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主要样本收集来源,过滤掉直接转载、无信源标注的简单网络信息整合等非原创报道。
(摘编自人大新闻系RUC新闻坊《2286篇肺炎报道观察:谁在新闻里发声?》
材料三:
我们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媒介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个人媒体崛起,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因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还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
(摘编自茵必峰、陈夏蕊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尼尔·波兹曼认为语言媒介原始而不可或缺,但也有丰富多样的媒介创造出和语言不同的独特话语符号。
B.RUC新闻工作坊分析了不同性质的媒体表现差异、灾难报道出现的新变化等,目的是寻找“谁在新闻里发声”。
C.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发布征文,向“风暴中心”的人征稿,这是“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的最主要原因。
D.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学会利用新媒介理性发声。如:小学生因为“钉钉在线课堂”功能太强大,太好用,给予一星差评!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方公开信息不及时,不完善,造成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预警滞后,可见“造成恐慌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的缺席”。
B.“一线”信源的稿件能关注个体的切身经历和情感,可见,新闻工作者正努力通过"脚力”的勤快深入,以普通人为报道的主角。
C.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能正确认知媒介,利用媒介解决问题,同时能冷静选择。如:网民为弄明白“双盲测试”,点开医学论文。
D.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占比高,自媒体负面倾向报道多,说明在质疑反思等方面,自媒体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
【3】RUC新闻坊是怎样增强这篇“新闻观察”结论的说服力的?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_____,_____。
(2)《阁夜》中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揭示了写作目的和文章主旨,委婉地给统治者以讽喻。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篇描述秋风破屋的情景,屋顶的茅草被卷飞过江后洒江郊,挂在高处很难弄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使诗人非常焦急痛心。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兴八首》中借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写出诗中写到“月”的3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
(7)《过秦论》中秦始皇为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雨霖铃》中一个全用名词排列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绪。
(9)《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语言描写,展现出蔺相如以国家之事为先,将私人恩怨置后的高尚情操。
(10)《望海潮》之中写出杭州重山叠湖,夏秋西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进_________。(《琵琶行(并序)》)
(3)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___。”(《为政以德》)
(5)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高山仰止》)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楼梦》)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 。 (《陈情表》)
(4)《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分论点是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5)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伶官传序》)
(6)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
(7)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树郭橐驼传》)
(8)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2)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自己不追求物质享受,把读书当做最大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如果“_______________”,那么小草可以做它的小船,而放置杯子就会贴在地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高耸的建筑不计其数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提醒晚唐统治者,对于强秦盛极而亡的历史,如果后代人只是一味哀叹而不以史为鉴,那么就会“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 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巨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而作的。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意在突出诗人的自豪感和对敌军的轻蔑鄙视,情感态度鲜明。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还蕴含自己功业无成的失落。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14、(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纶字公信,颍州汝阴人。少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补三班奉职,迁右班殿直。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以功迁益、彭、简等州都巡检使。所部卒纵酒掠居民,纶斩首恶数人,众乃定。
奉使灵夏还,会辰州溪峒彭氏蛮内寇,以知辰州。纶至,筑蓬山驿路,贼不得通,乃遁去。徙知渭州,奉使契丹,安抚使曹玮表留之,不可。蛮复入寇,为辰、澧、鼎等州缘边五溪十峒巡检安抚使,谕蛮酋祸福,购还所掠民,遣官与盟,刻石于境上。
久之,除江淮制置发运副使。时盐课大亏,乃奏除通、泰、楚三州盐户宿负,官助其器用,盐入优与之直,由是岁增课数十万石。复置盐场于杭、秀、海三州,岁入课又百五十万。居二岁,增上供米八十万。疏五渠,导太湖入于海,复租米六十万。开长芦西河以避覆舟之患,又筑漕河堤二百里于高邮北,旁锢巨石为十跶①,以泄横流。泰州有捍海堰②,延袤百五十里,久废不治,岁患海涛冒民田。纶方议修复,论者难之,以为涛患息而畜潦之患兴矣。纶曰:“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表三请,愿身自临役。命兼权知泰州,卒成堰,复逋户二千六百,州民利之,为立生祠。
居淮南六年,累迁至昭州刺史。契丹隆绪死,为吊慰副使。再迁乾州刺史,徙知颍州,卒。纶有材略,所至兴利除害。为人恕,喜施予,在江、淮,见漕卒冻馁道死者众,叹曰:“此有司之过,非所以体上仁也。”推奉钱市絮襦千数,衣其不能自存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注]①跶(dá):古代以石筑成的蓄水泄水的水利设施。②捍海堰:唐淮南节度判官李承主持所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部卒纵酒掠居民 部:统率。
B. 会辰州溪峒彭氏蛮内寇 会:会同。
C. 乃奏除通、泰、楚三州盐户宿负 负:拖欠。
D. 官助其器用,盐入优与之直 直:通“值”,价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官助其器用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 纶斩首恶数人,众乃定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 久之,除江淮制置发运副使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D. 旁锢巨石为十跶,以泄横流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 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B. 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C. 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D. 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纶富有才略。在任右班殿直时,四川王均作乱,朝廷遣军镇压,张纶主张“晓谕召抚”,雷有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平定了叛乱。
B. 张纶治边有方。在任辰州知州时,溪峒彭氏蛮族入侵,张纶采取一系列安抚措施,并派遣官员与之会盟,在边境上刻石为证。
C. 张纶施政利民,深受百姓爱戴。他曾多次上表请修“捍海堰”,代理泰州知州后,终于修成,使当地百姓受益,百姓为他建生祠以表敬重。
D. 张纶为人宽厚,富有同情心。在江、淮时,路上见运漕粮的士兵冻饿死的很多,他愤叹“有司之过”,并拿出俸禄买来棉衣,发给那些无法生存的人穿。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赞美是照亮人生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成长;
批评也是人生中的亮光,没有这道亮光,我们或许就会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