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安2025届高一语文下册三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临之而不惊   卒:突然

B.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特:特地

C.养其全锋而待其   敝:疲惫

D.太史公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疑:猜想

2、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历史上“士”的传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鲁迅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就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无论在庙堂里还是江湖中 ②没有真正的“隐士” ③不存在独立言说的空间。 ④都跟“王权”靠得很近。⑤实际上也没有“山林”⑥基本上是为专制统治阶级服务的

A. ①⑥④③②⑤

B. ⑥①④②⑤③

C. ⑥②⑤③①④

D. ①②⑤⑥④③

3、下列各句中,谦辞敬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六晚上我请大家小酌几杯,届时在“陶然居”恭候你们。

B.幸亏有您的鼎力相助,我才在这次考验中顺利过关。

C.这只是我的一点愚见,或许有不妥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D.我们家家教很严,当我们犯错时,令尊从不轻易饶恕。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过   贰:重复   不以其道得之,不也   处:安居,接受

B.天下仁焉   归:归顺   见危命   授:接受

C.一朝而技百金   鬻:卖   为之不厌   抑:不过

D.小人之过也必   文:掩饰   不不启   愤:郁结

5、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A.事不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余自齐安行适临汝。

C.而此独以名,何哉?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泊绝壁之下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谁的妈

闫玲月

张老太最近总是爱忘事,本来在炒菜,接个电话就忘记了,直到满屋子油烟味,她才慌忙往厨房跑。两岁的孙女要吃樱桃,张老太怕樱桃酸,打算放点白糖,却错将咸盐当了白糖,结果孙女刚吃进嘴里就哇哇大哭。

柳娜将这些告诉了老公大旺:“你妈怎么整天丢了魂儿似的?该不是得了老年痴呆吧?”大旺细想母亲最近的状态,每天总说脑袋发沉睡不醒、眼睛睁不开,还问他们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大旺昨天明明在家里,母亲非问他去哪儿出差了。刚吃完饭,母亲又问吃的啥。大旺越想越怕,决定带母亲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大旺不断在心里祷告,老天爷,求你了,千万不要让老太太得啥大病啊,我一个工薪族,可没钱救亲妈。

诊断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治疗控制发展吧。”大旺急切地插话问:“要是严重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生说:“严重的话就是老年痴呆症。这个病怕受刺激,做儿女的平时要多体谅老人。”大旺的眼前马上现出一幅画面:母亲流着口水,神情呆滞,不认识任何人。

大旺一脸愁容地将医生的话告诉了柳娜,柳娜当即揭下脸上的面膜,瞪圆一双杏眼叫嚷:“我可不想伺候一个傻子!”大旺赶紧过来捂媳妇的嘴,但柳娜尖细的嗓音还是从门缝钻进了张老太的耳朵里。

“不能帮带孙女也就算了,还要我伺候她,没门儿!快给你姐打电话,让她把你妈弄走!”大旺的姐姐在外地,婆婆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这不好吧?”大旺幽怨说到。柳娜可不答应了:“婆婆是妈,亲妈就不是妈了?凭什么要你一个人管傻子妈?你快打电话,要不我和你离婚!”

听着房间里儿子媳妇吵闹,张老太心头憋得慌。她悄悄打开门,顺着楼梯走出去,她不知要去哪儿,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家。

张老太穿过一条又一条马路,红灯绿灯不停变换,有一次差点儿被一辆转弯的车撞倒,司机骂了一句:“走路不长眼睛吗?”张老太路过一家菜市场,和她每天去的那家很像,可卖菜的人都仿佛不认识她,张老太捏捏黄瓜摸摸西红柿,招来卖菜的不满:“不买菜别乱动!”

她又继续走,被天桥下的一阵歌声吸引,停住了脚步。一个穿着破洞牛仔裤披着长发的年轻人,弹着一把破吉他,忘情地唱着,脚边放着一只碗,里面躺着几枚硬币。

张老太听不懂他唱的什么歌,年轻人的样子让她想流泪。年轻人的衬衫辨不清原色,长发也好久没有清洗过,黏腻腻贴着额头。

“孩子,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问他。年轻人停住弹唱,打量张老太一眼,反问:“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说:“我没有家。”年轻人说:“我也没家。”

张老太走累了,坐在榕树下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一件外套,年轻人正凝神注视她。年轻人说:“你长得像我妈。”张老太说:“好孩子,你就当我是你的妈吧。”

年轻人吃馒头,掰一半给她,她也不嫌弃,两人相视一笑。每当年轻人弹唱,她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像一尊雕像。路人投来的钱币虽然不多,但也够他们吃饱肚子的。张老太的内心平静如水,白天听唱歌,晚上睡到天桥下,数星星,看街灯,听蝉鸣。

张老太不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现在只有年轻人这个亲人,她想让年轻人有件换洗的干净衬衫,于是离开年轻人,去寻找衬衫。

衬衫在一个女人手里,张老太伸手去拿,女人破口大骂:“哪里来的疯婆子?”

张老太的手被一个满脸堆笑的男人抓住,这个男人对女人道歉:“对不起,我妈精神不太好。”女人白了他一眼,一扭一扭地走远了。这个男人拉住张老太说:“妈,你可让我找得好苦。”张老太看着他,不知所措。男人摇晃她胳膊说:“我是你儿子呀。妈,跟我走吧。”

男人拿出一只金镯子,告诉张老太:“一会儿我将这只金手镯丢到地上,你看到有人捡就说那是你的镯子,刚好想卖钱,到时候我出面做证,卖了钱咱们去饭店吃大餐。”张老太木然地点着头。

金镯子被捡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钱买,男人得了钱,果真请张老太去饭店吃大餐,还一口一个亲妈地叫着,张老太乐呵呵地答应着。连服务员都说张老太有福气,养了这么一个孝子。

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张老太乖乖听他的话,丢镯子卖镯子,直到有一天警察带他们去派出所,张老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

通过审讯这个男人,警察知道了事情真相,要帮张老太找到自己的亲儿子。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警察说:“大妈,他是骗子,在利用你啊。你儿子是谁?我马上打电话联系他。”张老太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我只知道谁对我好。”

(选自《小说月刊(上半月)》2015年0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中儿媳知晓张老太病情后对丈夫撒泼,对张老太恶语相向,与张老太女儿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那样写张老太儿媳,根本目的是凸显张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

B. 张老太与流浪汉的对话很值得品味。“我没有家”与“我也没有家”,相似的言语传达出两者相同的无奈与苦涩,同时多少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淡薄。

C. 张老太精神出现了问题,被儿媳称为“傻子妈”。在警察局,面对警察一再询问,她“实在记不得我到底是谁的妈”的回答,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

D. “我到底是谁的妈”,既是张老太的疑惑,也是本文对当今社会的发问。作者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发人深思。

2小说中张老太离家后先后认识了两个“儿子”--流浪汉与骗子,这两个“儿子”存在着鲜明的可比性。请试从性格品质和对待张老太的态度表现两方面对他们作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不忍登高临远,__________,归思难收。(《八声甘州》柳永)

(2)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韩愈)

(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师说》韩愈)

(4)______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 郴州旅社》秦观)

(5)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饮酒》陶渊明)

(6)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7)皮之不存,________? (《左传》)

(8)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刘禹锡)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这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车怎么能走呢?”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假设的语气发表议论,说明强大的秦帝国没法延续下去的根本原因是不够爱惜百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一诗中将美好的意象同与之不和谐的动词搭配,营造破碎、反常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进酒》一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李白的自信气质与盛唐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士”要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以天下为已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上承对蝉和斑鸠嘲笑大鹏的叙写,下启对朝菌、蟪蛄等的论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家发展,人类进步从来都离不开人才的巨大作用。在“千里马”识用上,要尽可能避免出现韩愈在《马说》中令人痛心的情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君子智慧明达、言行无过的原因。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重阳

陈与义

去岁重阳已百忧,今年依旧叹羁游。

篱底菊花唯解笑,镜中头发不禁秋。

凉风又落宫南木,老雁孤鸣汉北州。

如许行年那可记,谩排诗句写新愁。

[注]①宋代爱国诗人。“靖康之难”后,国运飘摇,他从陈留避乱南奔,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极写忧愁的繁多沉重,既有个人羁旅漂泊之苦,也有国事之忧。

B. 颈联视听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萧瑟、凄清和冷寂,情景交融。

C. “孤鸣”的“老雁”运用比喻,是宋朝当时风雨飘摇的国运的真实写照。

D. 最后一句说随便写几句诗排遣新愁。语气看似轻松,实则心情沉重。

2这首诗中“篱底菊花唯解笑”一句极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莫孝肃公诗集序

白鸿儒

唐宣宗大中五年,龙集辛未,设科求贤。合天下士对策于大延,胪传以莫公宣卿为第一。公字仲节,广南封州人也。所产之乡曰文德,所居之里曰长乐。厥讳曰让仁,虽不任,亦有隐德。蚤年不禄,公母梁氏,恐公孤立无倚,改适。继父亦莫氏,讳及芝,乃开建籍也。公随母往,并而为昆仲者三。长曰莫俦,次曰莫群。公年最少,乃其季也。继父亦乐善好施,岁歉则出粟以周邻里。尝遣二兄习读,公幼在侧,天性迥异,闻言即悟。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梁母尤氏严于内训。试于有司,荐于大延。对扬清问,首魁天下。初典翰林,未服官政。后以母老,具表陈情。乞官外补,以便就养。上可其奏,赐官台州别驾。归省迎母,未至官所,而寻卒故里。葬之于文德乡锣鼓冈。威通九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其事于朝,钦奉上敕为唐正奏状元莫孝肃公,祀以庙食,表其里居曰文德。蠲其赋税,以充烝尝之需,永为常典。公自幼以至登第,所撰词赋诗歌,皆操笔立成。诵而咏之,如真全美玉,不落形迹。如化工生物,不事妆点,而生气宛然如在也。及今公族子姓言动气象,犹有公之遗风。虽乡曲五尺童子与夫田野愚夫愚妇,皆重公名,莫不喜谈乐道之。凡游于庠序者,罔不贤其贤。守其宗祀者,莫不亲其亲。得非状元公神化之所感也耶?是请也,公之嫡孙莫立之,郡之庠生也。述公行实以告,且请予为记,以垂悠久。余无似,叨治公郡,恨弗获睹公而徒慕公也,因以为记云。时有唐乾符五年,岁在甲午秋仲望日。

(选自《全唐文·第09部卷八百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

B.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

C.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人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

D.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B.考,本义为年老,先秦时“考”常用作对父母的称呼,今人则称死去的父母为考。

C.状元,科考第一名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D.秋仲夏历每个季度的三个月用孟、仲、季表示,因此秋季第二月叫仲秋或秋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宣卿自幼天性聪慧,过目不忘。他父亲莫让仁曾经让莫宣卿的两个哥哥温习诵读,当时莫宣卿也在一旁,他听过哥哥们读过的内容以后当即就能领悟理解了。

B.莫宣卿事母至孝,让人感佩。初任翰林后,他还没有被安排国事政务,后来他就以母亲年老为由上表朝廷陈情乞求到地方补缺任职,以便于就近奉养老母

C.莫宣卿词赋诗歌不事妆点、浑然天成。其创作思如泉涌,能操笔立成;其作品纯洁得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迹,又如造化自然之物,栩栩如生,仿佛活的一般。

D.莫宣卿声名远播,泽被后世。他去世后历代莫氏子孙的言行气质,还留有莫公的流风余韵,即使是乡里五尺小儿、田野的村夫村妇无不仰重莫公美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蚤年不禄,公母梁氏,恐公孤立无倚,改适。

(2)凡游於庠序者,罔不贤其贤。守其宗祀者,莫不亲其亲。

【5】莫宣卿的成功既有其聪明颖悟的内在原因,也与其生活教育的环境因素密不可分。请联系原文简要说明促进其成长的外部因素有哪些。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青春被誉为“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花也”。古往今来,无数诗人赞美过它:“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青春是生命泉涌的清澈”。我们正值青春,你对青春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