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松原2025届高二历史上册一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战国末期法治盛行,荀子面对法律的客观存在及实际价值,予法以独特位置,由此他提出(     

A.天人合一

B.严刑峻法

C.兼爱非攻

D.隆礼重法

2、隋炀帝时期,假设国家要在长安、洛阳等地修建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3、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     

A.建立了皇帝制度

B.实现了祖国统一

C.实行三公九卿制

D.修筑了万里长城

4、1947年,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48年底,各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这次土地改革(     

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C.进一步瓦解了国统区的经济

D.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5、汉武帝巡视地方,发现地方吏治腐败严重,但是丞相史和监御史都没有向皇帝报告,这促使汉武帝寻求建立一种更完备的制度来加强对地方郡国的控制。这一“更完备的制度”是(     

A.察举制

B.设立刺史

C.推恩令

D.设立中朝

6、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批有志青年以留学的方式学习西方现代绘画。他们的艺术观念、审美心理和知识结构受到了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绘画的双重影响。材料说明了(     

A.当时中国绘画中西融合的特点

B.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文化

C.西方绘画理论重塑了中国美术

D.留学生是近代绘画的主力

7、《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A.形成完整理论

B.取得成就众多

C.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D.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8、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有(     

①繁重的徭役   ②赋税沉重   ③法律严苛   ④秦二世的暴政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9、东汉时期豪族收恤宗族中的贫困者,蓄养宾客,收留破产流亡的农民,向他们提供救济和保护。豪族对依附农榨取高额地租,多为收成的50%。据此可知,东汉时期豪族势力的发展(     

A.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B.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

C.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导致门阀士族迅速崛起

10、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变化是三位一体的整体”。下列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农本思想 官窑衰落 长途贩运

B.多种经营 民营作坊 坊市分区打破

C.苏湖熟,天下足 新式工场 飞钱与会子

D.农产品商品化 自由劳动力 专业化市镇

11、唐初名碑《九成宫醴泉铭》结字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平正(端正),第二个特点是紧结(内紧外松或内密外疏),第三个特点是纵长。与其书法风格相近的图片是(     

A.

B.

C.

D.

12、当《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传回中国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从而激发了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这次运动的历史意义是(     

A.使中国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B.使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了新兴经济基础

C.为国民大革命到来奠定了阶级基础

D.为国共第一次合作准备了理论基础

13、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多是群策群力,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则多为个人随机应变、有的放矢,还出现了专供辩士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一变化是当时(     

A.礼乐制度强化的结果

B.列国纷争激烈的反映

C.王室衰微加速的表现

D.华夏认同增强的体现

14、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强调秦汉两朝的统治者们建立了复杂的官僚体系,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设施,在帝国内还鼓励文化上的统一,在大约450年的时间里,秦朝和汉朝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方向。这“一种方向”指的是(     

A.道路建设推动了国内外交流

B.官僚体系运作日益复杂

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D.思想领域厉行文化专制

15、下列选项中,解读准确的是(     

一场战争的两种视角

 

军事口号

政治倾向

社会思潮

《北洋画报》的“南征”视角

“赤”与“反赤”

以武安国

求新反旧

《良友》的“北伐”视角

“革命”与“反革命”

文武合流

“普遍参与”的现代社会

A.不同史料对战争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战争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战争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战争描述有所侧重

16、20世纪初,《安徽俗话报》认为“一国的矿产若落在外国手里,那一国的死命,便也握在外人掌中。……那时全国的人,只有供他奔走,仰他鼻息了。万世子孙,那有翻身的日子呢。”所以在《安徽俗话报》看来,中国失去了矿产的利权,便是一种已经灭亡的现象了。这一认识(     

A.反映出民族意识的萌发

B.深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

C.推动了保路运动的兴起

D.揭示出社会矛盾的变化

17、据《元史》统计,1260~1263年的中书执政官共16人,其中汉人7人,蒙古5人,回回1人,畏兀儿1人,契丹1人,女真1人。这一现象反映元朝统治者(     

A.忽视“四等人制”的贯彻

B.积极推进民族交融

C.注重对各族上层的笼络

D.削弱中书省的权力

18、早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高鼻深目,衣着厚重、身躯魁梧。后期龙门石窟中佛像穿上了宽大的服装,面形消瘦,从早期的雄劲风格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这反映出当时(     

A.北魏迁都的改革措施

B.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

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南北之间差距的消失

19、1921年1月,北京大学先进学生组织在北京郊区长辛店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学校章程规定,学校是专为“劳动者”及“劳动者的子弟”增进知识而设,“不论年龄大小和识字与否,都可入学”,“概不收学费”。这(     

A.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说明工人开始具有学习意识

C.体现出新文化运动的转型

D.表明救亡理念得到群众认可

20、中国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作为“自在”的中华民族就已经形成。到了近代,“中华民族”一词所表达的概念,从清末到民初,经历了“约指华夏~汉族”到“确定为中国诸族之总称”的演变过程。反映了(     

A.现代民族国家已经最终形成

B.民族概念从传统到现代转变完成

C.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为表征

D.56个民族是一家观念已深入人心

21、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道:“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这首歌曲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所涉及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祖冲之

D.柳公权

22、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长沙人刘蜕成为当地第一个考中进士的学子,镇守荆南的魏国公崔铉特地赠他70万“破天荒”钱,这就是“破天荒”典故的来历。由此可见,当时长沙地区

A.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B.学子被特准参加科举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社会价值取向被影响

23、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下列属于清初加强对新疆地区管理的措施是(     

A.建立密折制度

B.设立伊犁将军

C.派遣驻藏大臣

D.实行土司制度

24、下图是20世纪初刊登于《申报》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意在说明(     

A.预备立宪实为加强君主集权

B.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C.清末新政客观推动了近代化

D.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_______,到_______进入鼎盛时期。作家以豪放派的______________和婉约派的______________成就最突出。

26、19世纪,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启用主张“铁血政策”的________宰相,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_____________

27、徐州会战日军占领________后,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1938年1—5月,国民政府调集60万大军,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________的指挥下展开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取得________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28、内容

(1)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

(2)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________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29、________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__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了关于________问题的决议

30、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1)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________________讨伐袁世凯。

(2)袁世凯称帝的行径,更激起________的强烈反对。

(3)________年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________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

(4)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________

31、绘画成就以_______画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______________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32、土地改革

(1)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________之下。

(2)________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

(3)到________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________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

(4)农民从封建________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________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________扫除了障碍。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

33、秦唐帝国中央集权制度

(1)完成下列空格

(2)从秦到唐的中央集权示意图之,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3)君权和相权始终是中国历代王朝的一对主要面矛盾,其他朝代还有哪些削弱相权之措施?

34、________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重大战斗。北洋水师在战斗中全军覆没。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36、中国人民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前赴后继、英勇抗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回答下列问题。

(1)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文中所指的是哪一场战争,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2011年11月2 日北京精神的表述语发布(如下图)。其中“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北京在历史上是一个最能彰显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城市。请结合近代北京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最少举出两例)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中国政府为此作出了怎样的实践?有何历史意义?

37、近代史上,为了抗击共同的敌人,共产党和国民党先后进行了两次合作,现在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国共两党的高层正在频频接触。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两党合作后,共同领导了一场什么革命运动?

(2)抗日战争开始后,两党再次合作,请写出第二次国共合作组成的统一战线的名称。在这个战线的领导下,国共进行了哪些抗日斗争?

(3)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台湾问题,中共提出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8、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39、欧洲殖民者侵扰的背景和表现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