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2025届高三语文上册一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A.元嘉草草:轻率 山不高,海不厌深:讨厌

B.渌水荡漾猿啼:清澈 坐促弦弦转急:但是,表转折

C.天姥连天向天:遮蔽 势五岳掩赤城:挺拔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因长句,歌以赠之:为了

2、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唤英雄是人类永恒的情结。(“呼唤英雄”是动宾短语,“永恒的情结”是偏正短语)

B.倍受人们喜爱的贝多芬在不凡的一生留下大量浪漫古典、情趣激昂的交响曲。( “一生留下交响曲”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C.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 “迈出”是动词,“凌乱”是形容词,“岩石”是名词)

D.“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这是感叹句。)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海南的黄花梨是极其名贵的木材,带有“鬼脸”的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实,所谓“鬼脸”就是黄花梨受到伤害之后留下的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形成了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图形,有的像动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人物

②这就是人们俗称的“鬼脸”

③形象逼真,十分迷人

④海南常遭台风袭击,所以黄花梨不是被扭曲,就是被折弯,甚至被折断

⑤形态各异,丰富多彩

⑥为了弥补伤害,受伤处的纹理发生了变化,长出了非正常的纹路

A. ①③④⑥⑤②

B. ①③④⑥②⑤

C. ④⑥①⑤③②

D. ④⑥②①③⑤

4、下列选项,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亦盛设以待秦(兵器)  相如奉璧秦王(进献)  吾念之(只是)

B.至赵矣(从小路)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为予赵城(假装) 图(察看)

C.于是秦王不(高兴)  秦贪,其强(依仗)  求人可使秦者(报告)

D.左右皆(退却)  吾,不忍为之下(羞耻)  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五亩之宅,之以桑

A.宫中尚促织之戏,征民间

B.辞楼下殿,来于秦

C.足之所

D.赤也为之,孰能为之大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月-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月-日”的顺序。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成的不同位置。道理很明显,在“年-月-日”或“日-月-年”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

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三十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关之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这里引用的诗句,出自《诗经》和《左传》,所谓火、三星、毕、龙尾,都是古代的星宿名称,诗句所讲都是星宿运行的形态和位置。而所有这些都被农民兵士、男女老幼用来表示岁月时令,表达人的感受和心情,可见古人是把天道、时间和人心交融为一个整体了。

以时间呼应天道的思维方式,具有类乎宗教信仰的仪式感和典重感,在古老的时代已经沉积为中国人的精神原型。这种精神原型的生成,意味着中国的时间标示已经不能被看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而是隐喻着某种关于宇宙模式的密码。这种整体性时间意识把天象运行、季节更替、万物荣枯,以及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如此等等的非常丰富的文化密码,赋予大小相衔的时标顺序之中。中国人把握某个时间点,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来对待的。假如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体验,他是会把这一时间点当作纵横交错的诸多文化曲线的交叉点来进行联想的。

--摘编自杨义《时间表述形态和文化密码》

材料二:

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干支两两交叉,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文化赋予了时间更多抽象神秘的含义。天时往往通过某种不可知的力量影响事物的发展。此种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传统非常注重“时”的顺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则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受客观时间的拘束程度很小。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较模糊,最明显的是汉语语法构词系统中没有表示过去、现在、将来这些时态变化的语法标识。中国人表达时间的常用词汇常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西方文化采取的则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在西方文化中,年、月、日是严格按照天体星球的运动来计算的。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在时间中只有“过去”“现在”“将来”这几种明确的运动形式。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例如,英语时态有过去时、完成时、将来时、进行时等等,这种划分对于没有相应时间概念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摘编自韩银燕、钱鑫《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年-月-日”的时间表达方式,体现了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根源于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B.中国人时间观念的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也由此看出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优于西方人的时间观念。

C.在中国远古时代,天道决定岁时,岁时反映天道,人们通过观测天象测定岁时,指导劳作和生活。

D.中国人表达时间常用模糊表达方式,与中国人对时间感知的主观性有关,体现在汉语没有时态变化的语法标示。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顾炎武《日知录》的相关内容,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B.材料一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纵向展开,在逻辑上逐层递进。

C.材料二以农历指导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的例子,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时间神秘感。

D.两则材料均采用引用、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手法,证明了中西方时间观念存在差异性。

【3】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不能支撑古人时间观的整体性的一项是(     

A.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D.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比较了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它们的论证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_______

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在《定风波》中,“_______”运用双关手法,道出了作者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明诗人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悲凉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或阐释事理的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

(2)《劝学》以蚯蚓为例表明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接着从反面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须“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⑵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沁园春·长沙》中,上片描写湘江江水澄碧、舟船往来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屈心抑志,大声疾呼“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活得脊梁愈挺,豪情满怀;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杜甫漂泊异乡,登高远眺时不禁发“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的感慨,又何尝不是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曹操为实现统一大业,以周公自比,尽情吟唱“___________________”(《短歌行》),此般求贤苦心,壮志满怀,更满溢了生命的诗意。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嘲红木犀【1】

辛弃疾【2】

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

开元盛日【3】,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管弦凝碧池上【4】,记当时、风月愁侬。翠华远【5】,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只为天姿冷淡,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枉学丹蕉,叶底偷染妖红。道人取次【6】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

注释:【1】木犀:桂花的别称,花有浓香。其红花者称为丹桂。【2】辛弃疾:写作本词时作者被免职,于上饶带湖闲居。【3】开元盛日:杜甫《忆昔二首》中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4】凝碧池上:安史之乱,安禄山掳梨园弟子数百人,会于凝碧池,宴伪官数十人。【5】翠华远:指北宋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幽禁。翠华,皇帝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6】取次:随意。

【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写唐宫丹桂美景,实际借唐喻宋,侧面反映当时北宋的繁荣昌盛。

B.“十里”两句写桂花之多、桂花之香,其花蕊犹如金粟点缀,独具风采。

C.“管弦”三句写凝碧池上有管弦之音、清风明月,当时的宾主却满面愁容。

D.“翠华远”三句,紧承“风月愁侬”,写了宋旧宫破败,物是人非的愁苦。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由眼前实景入手,纵横古今,处处写花,处处说人论事,融汇深沉的忧思。

B.“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与“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所表达的情感相近。

C.词人借木犀外表随意、香气浓郁的特点表达被迫赋闲、不改其志的高尚情操。

D.此词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在今昔对照中寄托黍离之悲,词意凄婉,含蓄幽深。

【3】有人说结尾三句甚是巧妙,请结合词句,简述其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侃早孤贫,为县吏。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于无津耳。”逵过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枞阳令。迁龙骧将军、武昌太守。时天下饥荒,山夷多断江劫掠。侃令诸将诈作商船以诱之。劫果至,生获数人,是西阳王羕之左右。侃即遣兵逼羕,令出向贼,侃整阵于钓台为后继。羕缚送帐下二十人,侃斩之。自是水陆肃清,流亡者归之盈路,侃竭资振给焉。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躬接疏远,门无停客。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侃舆车出临津就船,明日,于樊溪,时年七十六。策谥曰桓,祠以太牢。故吏刊石立碑画像于武昌西。

(节选自《晋书陶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B.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C.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D.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督邮,督邮曹掾的简称。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

B.领,兼任。与兼、权、行、署等均表在本职外同时担任别的职务。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封王的贵族。

D.太牢,是指古代祭祀时并用牛、羊、豕三牲,有时也指牛一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侃富有谋略,确保一方平安。任武昌太守时,许多船只被山贼拦江打劫,陶侃先令部下假扮商船引诱,后派兵逼西阳王交出山贼,除却后患。

B.陶侃履职勤勉,对人恭敬有礼。统兵在外,事情千头万绪,无一疏漏。远近来信,亲笔答复;关系疏远的客人也亲自接待,门前没有等待的人。

C.陶侃为官廉洁,重视粮食生产。有人送礼,他都要问清送礼缘由,理由不正当的就坚决退还。路上见人手持未成熟的稻子,也会对他进行惩戒。

D.陶侃爱惜物力,处事细微缜密。造船的时候,他命人收藏起木屑和竹头,日后在皇帝朝会群臣和桓温攻蜀时,木屑和竹头果真分别派上了用场。

【4】翻译

(1)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于无津耳。”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陶侃在州府无政事时,为什么总是在早上将上百块砖搬到房外,晚上又再运到房内?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顺利地从初中跨入了高中。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有一股力量,推动你的成长。这种力量,或许是你的理想,或许是长辈的期望,或许是你的经历………

请以“ ,给了我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在标题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⑥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