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诗句前后两句的关系,何者说明正确?
A. 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前句为因,后句为果
B.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前句泉洒蕉叶的假设引发后句的雨声
C. 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将前句的读书与后句的寻春互作比较
D.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前句由梅至雪,后句由雪至香,层层递进
2、下列词语中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会有四方之事 会:恰逢 B. 恨晨光之熹微 恨:怨恨
C. 宇文新州之懿范 懿:美好 D.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舛:乖违,不顺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沁园春长沙》是词人毛泽东的经典之作,实际上是词人改造旧世界的宣言书。但词人 , 。 , , 。 。
①其锋藏而不露 ②诚如古人所言“引而不发,跃如也”
③寓动于静 ④其势引而不发 ⑤其词雅而不激 ⑥寓张于弛
A.②④③⑥①⑤ B.③⑥①④⑤②
C.②④①⑤③⑥ D.③⑥②①④⑤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你可曾想到白发苍苍的老父老母?可曾想到嗷嗷待哺的儿女?可曾想到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将因此而蒙受巨大的创伤!
B.这组策划报道正处于植树季节,时效性强,“用数据说话”,不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有号召力——号召市民投身到护绿建绿的队伍中来!
C.要有意思才有话说;没有意思硬要说,就是瞎说;意思没有想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那都是没有把话说好。
D.小雨突发奇想地说:“今天阳光灿烂,我上你家看看好吗?”博文打趣地说:“去我家?去我家干嘛,扶贫吗,哈哈。”
5、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 莫春者
B.砉然向然 批大郤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要项伯
D.素善留侯张良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1】下面对作品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我看来,位置的不显、框子的简陋、作者的无名,足以使参观者对其不屑一顾。
B. 《沼泽地》流露出的阴暗、低沉甚至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世的情绪,但包含着画家为常人所不能认同的执着激情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C. “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这句话指的是画家老早就疯了和画家生前为焦躁和不安所折磨,沉浸在痛苦和危机之中无法自拔这两层意思。
D. 本文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而真正的主人公则是已去世而未出场的画家。作者通过记者之口讲述了这个画家的孤独、潦倒、疯癫,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和人生观。
【2】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请概括说明。
【3】“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哪些特点?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六国论》告诫统治者要吸取的历史教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4)“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了自己“归去”的喜悦。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深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体现其对人民深切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表明自己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向往田园生活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是“_______,_______”。
(4)《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__________, __________”。
(5)《离骚》中表达自己虽崇尚美德而严以律己,但早晨进谏而晚上即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6)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经·氓》中结尾回忆了少年时代尽情欢娱的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两句是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表达对人才的渴慕。
(9)《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0)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典故,说明自己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自己。
(11)《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表达思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12)《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13)《诗经·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15)《诗经·采薇》中“________,________”是写戍卒归途中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渴耐饥,缓慢地走向故乡。
10、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___。《诗经·小雅》
﹙2﹚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诗经·郑风》
﹙3﹚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雄关漫道真如铁,_______________。(《忆秦娥·娄山关》)
﹙5﹚勿以恶小而为之,_______________。(《论语》)
﹙6﹚______________,白露未已。(《诗经·蒹葭》
﹙7﹚俱往矣,_________________ ,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8﹚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多处使用对比论证,“________,_______”两句与驽马的坚持不懈形成鲜明对比。
(2)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山水为喻,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贤才。
(3)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者的反应和内心体验的角度侧面烘托了箫声凄婉。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江南江北送君归。
【1】【1】分析第一句“杨柳渡头行客稀”所写意象及各自的作用。这些意象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2】【2】第三、四句历来备受赞赏,试分析其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达巷党人②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曰:“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我执御矣。”牢曰:“子云‘不试,故艺’。”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子!”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皮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文章:孔子所讲授的《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典籍。②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渊喟然叹曰 叹息
B.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称赞
C.不怨天,不尤人 指责
D.我执御矣 驾驭车马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B.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C.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D.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仅有着广博高深的学识,而且对天道性命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当时既受到子贡、颜渊等学生的敬仰,也被达巷党这地方的人称道。
B.孔子学识渊博,有人获得一只野兽,认为不吉祥,孔子一看就知道是瑞兽麒麟,并由见到麒麟发出“吾道穷矣”的感叹。
C.孔子臧否人物,观点鲜明,他赞扬伯夷、叔齐,批评柳下惠、少连,认为虞仲、夷逸清高纯洁,能够灵活弃宫应变。
D.孔子根据史官的记载编写了《春秋》,尊奉周王室为正统,贬斥了自行称王的吴国、楚国的国君,因此受到后人批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②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去看病,女儿只给她买到了半程的坐票。半程过后,老人被刚上车的女大学生拿着车票座位号“请”了起来,老人的女儿要求挤一挤合坐在一起,被女大学生拒绝,双方起了争执。后来一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了座。老人的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觉得很委屈“坐自己的位置错了吗?”
就此,班级发起了一次讨论会,主持人邀请你做主题发言,就其中任意一人的言行,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
(注意)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格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