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下列多音字拼音,并组词
1.桧: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2.纪: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3.偈: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4.茄: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5.杆: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2、补全词语
燋金(________) 郁郁(________) (________)充数 (________)今世
奔流(________) 雷厉(________) (________)安安 (________)不同
根深(________) 比比(________) (________)法外 (________)地厚
宁折(________) 冰寒(________) (________)大做 (________)意乱
夏树(________) 人声(________) (________)一世 (________)素餐
3、给下面的词语找出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
沉思——( ) 坚强——( ) 警戒——( )
安详——( ) 光芒——( ) 抱怨——( )
响应——( ) 怜悯——( )
4、画龙点睛。(我会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____)乐土 婀娜多姿的(________)
一(____)喷泉 生机勃勃的(________)
一(____)鲜花 汗流浃背地(________)
5、组词。
币_______ 蒸_______ 辈_______ 挪_______
巾_______ 丞_______ 翡_______ 娜_______
6、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请用“∕”划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2】写出下列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吾:_____ 淡墨痕:_________
夸:_____ 满乾坤:_________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句意:__________。
【3】诗中表现诗人王冕高尚情操的诗句是 _______ , ____ 。
【4】“岁寒三友”指的是___、___、___。“文房四宝”指的是___、____、___、____。
【5】历代文人墨客喜欢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节操。请你默写一首课外搜集的描写梅花的古诗。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阅读
采薇(节选)
昔我__________矣,杨柳依依。
今我________思,雨雪霏霏。
______迟迟,栽渴载饥。
我心______ ,莫知我哀!
【1】补充诗句。
【2】这首诗选自《 ____________》。诗的主人公是一位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字词在诗中的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打“√”。
雨:A.yǔ( )B.yù( )
迟迟:A.迟到( )B.迟缓的样子( )
载:A.zǎi( )B.zài( )
莫:A.不要( )B.没有人( )
【4】诗中与“昔”相对的字是“______”,由此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情景,分别是:①_______;② __________。
【5】从诗中可知,主人公现在所处的地点是_______,处境是_______。一个“_______ ”字体现了此时主人公内心无限的_______之情。
8、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
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
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船过三峡
从重庆乘船到武汉,我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
三峡的山好奇呀!夔(kuí)门像刀砍剑劈,笔直dǒu qiào( )。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缭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个山峰一个模样!
三峡的水好急呀!长江像野马奔腾,嘶鸣吼叫。江水在山丛中七弯八拐,东闯西撞。它撕咬崖缝,拍打岩石,涛声哗哗作响。
三峡的船好险哪!江水翻卷,旋涡连旋涡,波浪推波浪。许多小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波浪漂着。有时像要碰着壁,有时又好像妥沉入江中……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但我更喜欢三峡中的神女峰。
那是一块细长的直立在山巅的岩石,它像个仙女,头上插着簪(zān)子,身上拖着绿色的长裙,美极了!这一带,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从前,有个渔民在江中捕鱼。一天,天昏地暗,风雨交加,渔民迷失了方向,不幸被波涛卷入江中。他的妻子站在山顶上,日日夜夜盼他回家。一天天过去了,渔民没有回来,他的妻子却化作了一块岩石。从此,她从早到晚,不怕日晒雨淋,为过往船只当航标。
多美的神女峰,多shàn liáng ( )的姑娘!我们的大轮船顺江而下,平安无事,原来是她在为我们指引航向哩!
【1】看拼音,在文中括号里写词语。
【2】“山巅”的“巅”是________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部,除部首外还有____画。
【3】这篇短文第___、___、___自然段的结构是相同的,都采用_______结构方式,写出了三峡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三是_______。
【4】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5】用“_____”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这些比喻句分别把山比作什么,把水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灰尘的旅行》,完成短文后的题目。
灰尘的旅行
灰尘是地球上永不疲倦的旅行者,它随着空气的动荡而飘流。
我们周围的空气,从室内到室外,从城市到郊野,从平地到高山,从沙漠到海洋,几乎处处都有它的行踪。真正没有灰尘的空间,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制造出来。‖1.
在晴朗的天空下,灰尘是看不见的,只有在太阳的光线从百叶窗的隙缝里射进黑暗的房间的时候,可以清楚地看到无数的灰尘在空中飘舞。大的灰尘肉眼固然也可以看得见,小的灰尘比细菌还小,就用显微镜也观察不到。
根据科学家测验的结果,在干燥的日子里,城市街道上的空气,每一立方厘米大约有10万粒以上的灰尘;在海洋上空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大约有1000多粒灰尘;在旷野和高山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只有几十粒灰尘;在住宅区的空气里,灰尘要多得多。‖2.
这样多的灰尘在空中游荡着,对于气象的变化发生了不少的影响。原来灰尘还是制造云雾和雨点的小工程师,它们会帮助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云雾和雨点,没有它们,就没有白云在天空遨游,也没有大雨和小雨了。没有它们,在夏天,强烈的日光将直接照射在大地上,使气温不能降低。这是灰尘在自然界的功用。‖3.
如果我们追问一下,灰尘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呢?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一系列的答案:有的是来自山地的岩石的碎屑,有的是来自田野的干燥土末,有的是来自海面的由浪花蒸发后生成的食盐粉末,有的是来自上面所说的火山灰,还有的是采自星际空间的宇宙尘。这些都是天然的灰尘。
还有人工的灰尘,主要是来自烟囱的烟尘,此外还有水泥厂、冶金厂、化学工厂、陶瓷厂、锯木厂、纺织工厂、呢绒工厂、面粉工厂等,这些工厂都是灰尘的制造所。
除了这些无机的灰尘而外,还有有机的灰尘。有机的灰尘来自生物的家乡。有的来自植物之家,如花粉、棉絮、柳絮、种子、孢芽等,还有各种细菌和病毒。有的来自动物之家,如皮屑、毛发、鸟羽、蝉翼、虫卵、蛹壳等,还有人畜的粪便。‖4.
灰尘的旅行,对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危害性呢?
它们不但把我们的空气弄脏,还会弄脏我们的房屋、墙壁、家具、衣服以及手上和脸上的皮肤。
灰尘里面还夹杂着病菌和病毒,它们是我们健康的最危险的敌人。灰尘是呼吸道的破坏者,它们会使鼻孔不通、气管发炎、肺部受伤,而引起伤风、流行性感冒、肺炎等传染病。如果在灰尘里边混进了结核菌,那就更危险了。所以必须禁止随地吐痰。此外,金属的灰尘特别是铅,会使人中毒;石灰和水泥的灰尘,会损害我们的肺,又会腐蚀我们的皮肤。花粉的灰尘会使人发生哮喘病。在这些情况之下,为了抵抗灰尘的进攻,我们必须戴上面具或口罩。最后,灰尘还会引起爆炸,这是严重的事故,必须加以防止。‖5.
因此,灰尘必须受人类的监督,不能让它们乱飞乱蹿。
我们要把马路铺上柏油,让喷水汽车喷洒街道,把城市和工业区变成花园,让每一个工厂都有通风设备和吸尘设备,让一切生产过程和工人都受到严格的保护。现在人类正在努力控制灰尘的旅行,使它们不再成为人类的祸害,而为人类的利益服务。‖6.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灰尘的旅行”运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灰尘的旅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来源的角度分,灰尘有_______灰尘和_______灰尘;从质地角度分,灰尘有_____灰尘和_____灰尘。
③短文的第4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的说明方法,这里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
④这篇短文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灰尘必须受人类的监督,不能让它们乱飞乱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已经用“‖”划分成六个部分,请概括出第三、五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细菌世界历险记(节选)
①细菌是极微极小的生物,是生物中的小宝宝。这位小宝宝到底长啥样的呢?我们倒要见识一下。
②好呀,请细菌出来给我们看一看呀!
③不行,细菌是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它是我们眼珠的1/20000的大小呀。幸亏260年前荷兰有一位看门老头子叫作列文·虎克先生,把它发现出来。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辛辛苦苦研究,我们渐渐对它的私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
④我们起初以为细菌实行裸体运动,一丝不挂,后来一经详细地观察,才晓得它们个个都穿着一层薄薄的衣服,科学的名词叫作荚膜。这种衣服是蜡制的,要把它染成紫色或红色才看得清楚。细菌最怕热,若将它们抹在玻璃片上放在热气上烘,顷刻间这层蜡衣都化了,露出它们娇嫩的肤体。它们又很爱体面,当它们来到人类或动物的体内游历,或在牛奶瓶中盘桓之时,穿得格外整齐,这层蜡衣显得格外分明。细菌的种族很多,其中以“荚膜杄菌”“结核杄菌”及“肺炎球菌”三族衣服穿得特别讲究,特别厚,特别容易为我们所认识。
⑤细菌的吃最为奇特而复杂,我们若将它详详细细地分析一下,也可以写成一部食经。在这里不便将它的全部秘密泄露,只略选其大概而已。细菌是贪吃的小孩子,它们见了可吃的东西便抢着吃,吃个不休,非吃得精光不可。但它们也有吃荤绝对不吃素的,也有吃素绝对不吃荤的,所以我们有动物病菌与植物病菌之分。
⑥细菌的住是和食连在一起的,吃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在哪里住就吃哪里的东西,它们吃的范围是这样广大,它们住的区域也就无止境了。而且它们在不吃的时候也可以随风飘游,它们的子孙便散布于全地球了(别的星球有没有我们还没有法子知道。从前德国有一位科学家特意坐气球上升到天空去拜访空中的细菌,他发现离地面4000米之高还有好些细菌在那里徘徊)。大部分细菌都是以土壤为归宿,而以粪土中所住的细菌为最多。大约每一克重的粪土住有115000000细菌。由土壤而入于水,便以水为家,到了人及动植物身上,便以人及动植物的身体为家。
⑦好多种细菌身上都有一根或多根活泼而轻松的鞭毛。这鞭毛鼓舞起来它们便可在水中飞奔,“伤寒杆菌”能于一小时之内渡过4毫米长的路程。这一点儿的路在细菌看来实在远得很,因为它们的身长尚不及2微米,而4毫米却比2微米长2000倍。“霍乱弧菌”飞奔得更快,它们可于一小时之内渡过18厘米长的路程,比它们的身体长9万倍,别的生物都不能跑得这样快。然而细菌若专靠它们自己的鞭毛游动毕竟走得不远。它们是喜欢旅行,喜欢搬家的,于是不得不利用别的法子。它们看见苍蝇附在马尾还能日行千里,老鼠伏在船舱里犹能从欧洲搬到亚洲,它们何不就附在苍蝇和老鼠身上,岂不是也可以游历天下吗?于是蚊子苍蝇就成了它们的飞机,臭虫跳蚤就成为它们的火车,鱼蟹蛤蟆就做了它们的轮船,自由自在地到处观光。不仅如此,它们还会骑人,在这个人身上骑一下,又跳到另外一个人身上骑一下,你看,在电车上,在戏院里,在一切公共的场所,这个人吐了一口痰,那个人说话口沫四溅,都是它们旅行的好机会呀。
【1】关于细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肉眼可看见 B.种族比较多 C.怕冷不怕热 D.实行裸体运动
【2】文章第⑦段举了“伤寒杆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A.细菌运动速度快 B.细菌运动速度慢 C.细菌运动路程近 D.细菌运动路程远
【3】细菌是如何游历天下的?( )
A.凭借活泼而轻松的鞭毛。 B.依附在苍蝇和老鼠身上。
C.依靠动物和人类的移动。 D.骑在人的身上跳来跳去。
【4】对文章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细菌的吃食是复杂而奇特的 B.细菌的吃食是秘密,不能泄露
C.细菌就是个孩子,很爱吃东西 D.细菌的吃食有自己的菜谱,很讲究
【5】关于细菌的住处,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细菌的住与吃是息息相关的。 B.细菌住的区域是宽广无垠的。
C.细菌没办法生存在高空中。 D.细菌存在于人和动植物中。
【6】请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细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⑥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大部分”,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是一篇介绍细菌的科普文,你喜欢文章的表达方式吗?(请结合文章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母鸡
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母鸡伟大是因为________。将“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这个句子换种说法,使句意不变:________。
【2】鸡为孩子们找吃的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孩子们夜间遇到危险,母鸡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A. 对母鸡的讨厌
B. 对母鸡的赞美
C. 通过对母鸡的赞美,表达了对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之情
【5】我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是赞美母爱的伟大。
13、课内阅读。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huǎng huàng)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xuè xiě)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1)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顷刻间”表示时间 ,在短文中还可以用“ ”“ ”来替换。
(3)画线的句子中“ ”和“ ”都是贬义词,这两个词写出了鬼子 的可耻下场。
(4)这段话中用了一系列动词,如“举起、 、 、砍去”,这些词体现了中国守军 的英雄形象。
14、读下面的通知,完成练习。
通知 亲爱的家长: 我校将于本周五在各班教室召开家长会,请安排好您的工作和生活,准时参加。 教导处 2021年5月20日 |
【1】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这则通知是学校教导处发出的。( )
(2)通知的事情是参加家长会,通知的对象是家长和全体老师。( )
【2】你觉得读了这则通知,家长能准时到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句型转换
1.改成陈述句
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双重否定句
这次活动会很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成肯定句
星期天,我们不得不去看排球赛。
____________________
16、改成双重否定句
这次活动会很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训练。
(1)我们积极响应“人人动手。绿化祖国”的要求。(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
(2)爸爸对小明说:“今天你跟我去奶奶家一趟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
(3)听了这话,他愤怒极了。(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
18、仿照例句,根据所给的词语发挥想象写句子。
例:(欣喜)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气愤)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他跑得很快。(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 爸爸拿出餐具放在桌上。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中心广场上热闹非凡。(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敌人将长长的导火线一直延伸到外面一个院子里。(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尝试”也就是试一试,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然而,不管怎样,它都会使你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请回忆你在生活中曾经历的一次尝试,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要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
2.题目自拟,文章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