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山西太原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填空。

①大家不要把这件事想得太难了,________我相信到时候会有办法的。(填谚语)

②张大妈的儿子考上了名牌大学,她的病也好了一半儿,真是________。(填谚语)

③这次晚会上大家一定要________,拿出自己的绝活。(填歇后语)

④拔河要多少人参加?这次没有限定人数,当然是________了,人多力量大嘛!(填歇后语)

2、画龙点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至(   )名( )  乐极(   )(   )  

)思(  )想 ( )( )不平

3、指出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________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________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_______

4)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_______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_______

4、句子积累。

(1)《学弈》一文中,同样是跟着弈秋学下棋的两个人,学习表现却截然不同,第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人______________,(填四字词语),用一句话概括两人的学习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改变它,改变它就会使事物更加通达,通达才能使事物长久地发展下去,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新”的思想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只有不断地更新又更新,日日更新,才能有新的进步,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示我们学生如果能用功努力,就可以比老师更有成就。

5、把句子补充完整。

雨后复斜阳,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她在丛中笑。

本自同根生,___________。

___________,何时复西归。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诗歌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赏析,请你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答案画上“√”。

“白雨跳珠”写出了雨(急而大 小而疏);“忽吹散”写出了雨(持续时间长 持续时间短)的特征;“水如天”写出了雨(大 小)。从而感受到这个时节的天气是变化无常的,骤雨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4】诗人50岁时又来西湖赏雨,还写下了“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结合这首诗想想: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三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现代文阅读

最大的恐龙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身材最大的恐龙是震龙,它的身长有39米至52米!身高可以达到18米!体重达到130吨!也就是说,两到三条震龙头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从足球场的这个大门排到另一个大门。而如此(繁重   沉重)的庞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话,它那硕大的巨脚每一次踩到地面都会使大地发生(颤动   颤抖),就像地震一样。这就是震龙一名的含义。

震龙生活的时代是大约1亿62百万年到1亿36百万年前侏罗纪晚期。在动物分类学上,它属于蜥臀目、蜥脚亚目、梁龙科。除了震龙之外,当时生活在地球上的身体巨大的蜥脚亚目恐龙,还包括梁龙科的梁龙,身长达26米;雷龙,身长达21米。体重达25吨;超龙,身长达42米,肩部高达9.19米,臀部高达4.58米;马门溪龙,身长达22米;还有腕龙科的腕龙,身长达25米,体重有30~50吨。

这些巨大的恐龙都是吃植物的,高大的身躯和长长的脖子使得它们可以吃到高树上的叶子。如此巨大的身材肯定需要特别大的食量,但是这些恐龙却全都长了一个相对来说很小的脑袋和不大的嘴,怎么来满足那么大的食量呢?大概它们只能不停地吃了。科学家推测,马门溪龙一天要用23个小时的时间来进食!这恐怕也是世界之最了。

想一想,一头马门溪龙23个小时要吃下多少树叶呀,还有成千上万其他的马门溪龙呢,还有更多的其他巨型蜥脚类恐龙呢。看来,那个时候地球上肯定是植物茂密、森林遍野,自然环境非常(地   的)优越,才使得这么多的庞然大物能够(悠闲    悠然)地生活在地球上。

现在,我们在陆地上再也见不到如此庞大的动物,能够与它们相比的大概只有生活在海洋里的(蓝    篮)鲸了。雌性鲸可以长到30多米,体重可以达到200吨重。

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

食量:________

庞然大物:________

3判断。

①恐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________ 

②鲸是海洋里最大的动物。 ________ 

③马门溪龙属蜥脚亚目腕龙科中的恐龙。________ 

④恐龙都是吃植物的。________

4一般的震龙有多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有哪些恐龙?它们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知道科学家们是怎样猜测恐龙灭绝的吗?你认为哪种说法有道理?你有什么猜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陌生的红苹果

①一个微寒的夜晚,我搭上了从广州开往长沙的第58次列车。

②我躺在铺位看杂志,听到一声温柔的(A):“小姑娘!”侧过脸,对面铺位上那位陌生妇女扬着手里的一只红苹果,对我说:“喜欢吃这个吗?”我笑笑,摇摇头。那妇女硬是把苹果塞到我枕边,我只好有礼貌地(b)。

③夜深人静,拿起那只红苹果仔细地看,那是一个很精致圆润的华盛顿苹果,发出诱人的香甜。她不认识我,凭什么送我苹果呢?我开始警惕起来,脑中迅速闪过儿时看过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吃了一口“陌生人”送的苹果,结果中毒了……我把苹果放下,打算天亮后物归原主。

④第二天一醒,发觉对面的铺位已经空了,苹果仍在我枕边,下面还压着一张纸条:

⑤“小姑娘,早上好!我知道你怀疑我的好意,不敢吃。女孩子出门在外多一个心眼是好的,不怪你。苹果是我到广州开会时一位朋友送给我女儿的,可我女儿正在北京读大学。昨天一见你,便觉得你很像我女儿,一样留着长头发,一样长着大眼睛,一样穿着牛仔裤,一样喜欢躺着看书,于是我猜你也和我女儿一样,喜欢吃苹果……”

⑥我很内疚,她能把我想象得同女儿一样可爱,而我却没有把她想象得像母亲一样可信。

⑦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苹果……

【1】根据短文内容,文中A、b两处的括号里应填入的词语分别是( )( )

A.呼唤                    B.呼喊                    C.道歉                    D.道谢

【2】“我开始警惕起来,脑中迅速闪过儿时看过的童话故事”中“警惕”的意思是(       

A.犹豫不决

B.高兴、愉快

C.小心谨慎

D.觉察

【3】“我把苹果放下,打算天亮后物归原主”的原因是(       

A.“我”并不喜欢吃苹果。

B.“我”怀疑妇女的用意,不敢吃。

C.“我”接受的是一个陌生人的苹果,觉得不好意思。

【4】“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苹果”,除了这个“苹果”,“我”还得到了(       

A.很多红苹果。

B.那位妇女给“我”的纸条。

C.那位妇女对“我”的关爱。

【5】“我开始警惕起来,脑中迅速闪过儿时看过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吃了一口‘陌生人’送的苹果,结果中毒了……”你读过这个童话故事吗?能不能再提供一点有关这个童话故事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中的“我”以及那位陌生妇女,哪一位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请选择其中一位,谈一谈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应该如何对待陌生人?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日月潭

日月潭景色宜人。无论在早上,黄昏,晴天或雨天,她都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面貌。黎明时,湖面的轻烟还没散去,隐隐约约地看天边的晨星和远山的几点灯光。日落的时候,潭水荡漾着美丽的霞光。在艳阳高照的当儿,整个日月潭,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使人胸襟突然开阔起来。蒙蒙细雨的时候,她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周围的景物都那么曚昽,充满了神秘感。

1这段话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描写日月潭的。它与文中其他话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关系。

2这段话写了日月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候的宜人景色。

3画“________”的句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文中与“模糊”意思相近的词是____________,意思相反的词是___________

12、阅读。

马和马驹

有一匹可敬的老马,他失去了老伴,身边只有唯一的儿子和他一起生活。老马十分疼爱他,把他带到一片草地上抚养,那里有流水,有花卉,还有诱人的绿阴。总之,那里具有幸福生活所需的一切。

小马驹根本不把这种幸福生活放在眼里,每天滥啃三叶草,在鲜花遍地的原野上浪费时光,毫无目的地东奔西跑,没有必要地沐浴洗澡,没感到疲劳就睡大觉。

这匹又懒又胖的小马驹对这样的生活逐渐厌烦了,对这片美丽的草地也产生了反感。他找到父亲说:“近来我的身体不舒服。这片草地不卫生,伤害了我;这些三叶草没有香味;这里的水中带泥沙;我们在这里呼吸的空气刺激我的肺。一句话,除非我们离开这儿,不然,我就要死了。”

“我亲爱的儿子,既然有关你的生命,我们马上离开这儿。”他的父亲答道。父子俩立刻出发去寻找一个新家。

小马驹听说去旅行,高兴得嘶叫起来,而老马却不怎么快乐,安详地走着,在前面领路。他让他的孩子爬上陡峭而荒芜的高山,那山上没有牧草,就连可以充饥的东西也没有。

天快黑了,仍然没有牧草,父子俩只好空着肚子躺下来睡觉。第二天,他们几乎饿得筋疲力尽了,吃到了一些长不高的灌木丛,心里十分满意。现在小马驹不再奔跑了。又过了两天,他几乎迈了前腿就拖不动后腿了。

老马心想,现在给他的教训已经足够了,就把儿子领上了一条不认识的路,走到半夜,又把他带回原来的草地。小马驹一发现嫩草,就急忙去吃。

“多么绝妙的美味啊!多么好的绿草呀!”他喊起来,“哪儿来的这么甜这么嫩的东西?父亲,我们不要再往前走了,我们别回老家去了——让我们永远留在这个可爱的地方吧,我们就在这里安家吧,哪个地方能跟这里相比呀!”

他这样说着说着,天亮了。小马驹认出这个地方,原来这就是几天前他离开的那片草地。他垂下了头,非常羞愧。

老马温和地对他说:“我亲爱的孩子,要记住这句格言:享受太多,就会厌烦快乐;如果要得到幸福,就必须适度节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马驹为什么要离开那片美丽的草地?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马带着孩子离开了家,他要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分别用一句话评价老马和小马驹。

老马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马驹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文中画“ ”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哪个词语最能代表你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请说明理由。

智慧     有趣     引人深思

我选择的词语是___________,我的理由是_________

13、阅读。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文章中哪些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铁桥那边的林子

薛涛

⑴发现那片林子是在初冬的一个晌午。阳光驱散了凉雾,我站在屋顶,看到更远处的景物,西北方向,越过那座铁桥,在洼地的边缘,有一片色泽灰黛的景物衬在淡蓝的天幕下,这片景物是我从前忽略的。我举起自制的望远镜,它刷地来到面前,很听话。原来那是一片林子。

⑵它静静地站在天边不知有多少年了,我竟然一次一次忽略了它。

⑶关于它,会有多少可以想像的东西啊!歌唱的小鸟,从这枝跳到那枝;嚼着干草的花斑鹿,头上顶着一棵不长叶子的小树;棉被一样厚的落叶,躺在那上面该是怎样的美妙呢…… 我想像着那样一片林子里该有的一切——真是一片没完没了的林子。我决定第二天就出发,带上两个弟弟。

⑷第二天,一切都被一场突来的大雪掩埋了,房屋、谷草垛、所有的道路,还有旅行的念头。弟弟们看着我说该出发了。我瞥了瞥窗外的大雪,取消了昨天的计划。

⑸几天后,弟弟们又提醒我:该出发了,路上的雪已经踩实了。

⑹我裹紧棉衣说,天太冷了,过几天再去吧。是的,那个时候我们的棉衣单薄,我经常感到冷。……

⑺春天一来,睡在我心底的念头逐一解冻了。我要去看看那片林子啦。我带上弟弟们出发了。铁桥,丘陵,洼地,这些地方我们都来过了。我们把它们丢在了身后。蹲在一片尘地休息时我才感到有点疲惫:这一次我们走得确实很远,它的遥远超出我的想像。有一段时间,那片林子逃出了我的视线,我只能抱定它的大致方向摸索前行。后来我知道,爬上那片洼地就可以到达了。

⑻剩下的路我和弟弟们是一口气跑完的。

⑼结果却是我从未想到的,失望、懊悔和沮丧的情绪折磨了我很多天。

⑽林子不见了。看来是集体搬迁,一棵树也没有留下。我的面前只是一片齐刷刷的树桩,个个是新鲜雪白的茬儿……我真怀疑去年冬天在屋顶望远镜里看到的一切本来就是一个梦幻,我被一个不真切的、虚妄的,却又无比美丽的幻景欺骗了。可是弟弟们一再说,原本它们一直都站在那里的,是不容怀疑的。

⑾我以为我可以抓到它的,连同小鸟和花斑鹿,谁想到一个冬天的时间它都不肯给我。说不定它也曾经等候过那个对它有点心仪的小男孩,该怪他怕冷只想着猫在屋子里,失去了见到它的时机。

⑿他那时还不懂,一整个冬天,这个世界会发生无数个变故的,一旦与某些美丽的东西擦肩而过,就永远再不会有任何机会。 (有删节)

1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练的语言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1)无意间发现小树林。

(2)                

(3)因大雪取消了计划。

(4)                

2第(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真是一片没完没了的林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你从下面给出的三句话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1)嚼着干草的花斑鹿,头上顶着一棵不长叶子的小树。

(2)一个孩子的想法就是这样闪烁不定。

(3)林子不见了。看来是集体搬迁,一棵树也没有留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下面一句话的感悟。(不超过80字)

一旦与某些美丽的东西擦肩而过,就永远再不会有任何机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改成双重否定句。

(1)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坡下的每一块土地都被洪水淹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应该知道这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改写句子。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

 改为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抗击在非典一线的工作人员把我们深情地祝福收到了。

改为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猛然听到随水柱飞扬起奥运会嘹亮的会歌旋律。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女孩叫起来: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镇上的人们已经为他们作了公开祈祷。依然没从洞里传来好消息。(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面几种句式的变化形式是你熟悉的,请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例:气候变化无常,人们怎么能不感冒呢?

气候变化无常,人们会感冒。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王宁说:我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王宁说,他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2)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调换顺序,给下面句子换个说法(可适当增减个别字词)。

1、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百花园。

春节是大家最喜欢的节日,请大家回想自己度过的春节,你家乡过年有什么习俗,春节时你最高兴、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把你觉得最开心的事或者最美好的时光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题目自拟。3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