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山西晋城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填四字词语。

雕( )画(     不落   (   )     )(   )人口

曲高(   )(       )(   )行云     )扬顿(  

)高(   )重     )不安 ( )   (   )吞枣

2、按要求写拼音。

1.写出20个声母:_________

2.写出16个整体认读音节:_________

3.写出3个平舌音:_________

4.写出4个翘舌音:_________

3、而对飞逝的时光,我常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来勉励自己;一提及这几年来的生活,奶奶就深有感触说:如今的生活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歇后语)。

4、填空。

(1)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所以又叫________事变。卢沟桥事变是中国________的开始。在卢沟桥事变中抗击日军的是中国________

(2)日本侵略者要侵占卢沟桥是因为________

(3)卢沟桥事变拉开了________,从此,一场________地展开了。

(4)中国的抗日战争从1937年7月7日开始,到________结束。

5、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   ______

A、他的诗对晚唐影响颇大。

B、与"推敲"的典故有关。

C、他本不是官员,却被贬谪为官。

D、被称为苦吟诗人。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题。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马诗》是唐朝诗人______写的,他与_________称为唐代三李,有_________之称。

【2】《马诗》前两句属于_______描写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写出一种_______的气氛。

【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一句描写的的景物有哪三个?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

【4】“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一句中,“何当”的意思是:_______ “清秋”指的是:_______

【5】《马诗》中抒发自己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

【6】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的表现手法,通过_______表现了_______

7、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练习。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诗题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使”的意思是________,“元二”是__________的朋友,“安西”是一处地名,诗中还有一处地名:________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这两句诗描写的是______季的景象,点明了送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这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外古诗词阅读。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①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②,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③,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④,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⑤,低绮户⑥,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⑦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⑧。

【注释】 ①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②天上宫阕(què):指月中宫殿。阕,古代城墙后的石台。③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④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⑤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⑥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⑦但:只。⑧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1】这首词是诗人写给_______,诗人选取了____________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2】下面对本词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和“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后者是“无我之境”。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

【3】词中富有哲理的一句是“__________”;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一句是“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水帘洞

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去山涧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古人说:“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无事,去寻源头。”喊一声,众猴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头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

众猴拍手称道:“好水!好水!”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不伤身体者,我们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猴群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你看他纵身一跃,进入瀑布中,抬头观看,那里边无水,有一座桥梁。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遮闭了桥门。上了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看了好长时间,过了桥,左右观看,只见洞的正当中有一石碑。碑上有一行楷书大字,写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猴喜不自胜,跳出水外,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他把里面的情况告诉众猴,还说这里真是我们安身之处。里边宽阔,能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省得受老天之气。

众猴听了,道:“你带我们进去。”石猴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那些猴儿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过了一会儿,也都进去了。到了洞内,他们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只搬得筋疲力尽方止。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了,忙站好队,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选自《西游记》第一回,有改动)

1填空。

①《西游记》里有“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三国演义》里有三________的故事,三________的故事。《水浒传》里有三________的故事。

②这篇文章是《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断,主要写了________。从这个片断中,体会到________。

2概括第一,三,五自然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出自什么?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段,完成练习。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这个片段的作者是__________

2这个片段主要讲述了三件事:______________

3从这三件事可以看出(  )

A.父亲工作的确很忙。

B.当时的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4依据第2题用“‖”把这个片段分成三部分。

5这个片段主要刻画了________这个人物形象。在描写人物时,作者主要抓住了人物的________来描写。

6读父亲的语言,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

枕头下的秘密

①多少年来,妈妈在我眼中始终是一个值得(信赖 依赖)的人,不过我最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是在她去世后我清理她的遗物的时候。我发现了一样我遗忘很久的东西,它跟我孩提时发生的一件事有关。

②那是一个晚上,我的兄弟姐妹们已经睡着了,我也脱衣上床正准备躺下,却突然想起了白天我做的几件对妈妈非常无礼的事。我想,我应该在睡觉前向她认错。

③我悄悄地下了床,从柜子里取了一张纸和一支笔,写下(请求 要求)妈妈原谅的话。我不想让我的兄弟姐妹知道这事,所以我在信末添上一句附言:“请别让其他任何人看到这张纸条。”随后我踮着脚尖走出了卧室。楼梯扶手上有淡淡的光。我知道妈妈还在楼下的起居室里看书。我溜进父母的卧室,将纸条塞在妈妈的枕头底下。

④第二天早晨,我吃过早饭整理床铺的时候,发现我的枕头底下也有一张纸条。这是妈妈的回条,上面说她非常爱我并原谅了我做的事。

⑤后来,这就变成了我道歉的方法,大凡我对妈妈顶了嘴或不听话或犯了牛脾气,事后悔过了就用这种方法道歉。妈妈也总是给我一张回条,不过她从不在家人面前(暴露 透露)我们枕头下的秘密。即使到我和我的几个兄弟姐妹都已经长大成人了,聚在她身边一起回忆童年时,她对这事也只字不提。

⑥妈妈去世后,我来处理她个人的物品。她的梳妆台里有一束用一根已经褪了色的缎带扎住的信件与纸张,最上面是一张纸,上面写道:“在我去世以后,请替我毁掉这些东西。”

⑦这束东西的底部也有一些字,我仔细一看,吃惊不小,原来是我自己孩提时的笔迹,其中有一句:“请别让其他任何人看到这张纸条。”

⑧我原封不动地把这束东西丢进准备送到垃圾焚烧场的废纸篓里。“妈妈,”我在心中念道,“我爱你!”

【1】用斜线划去括号内不恰当的词。

【2】联系上下文可知,“只字不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3】短文第②—______自然段具体回忆了“我”孩提时代发生的一件事,这件事是___________

【4】题目中“枕头下的秘密”是指( )

A.“我”犯错误了

B.“我”自己心中的秘密,只能跟妈妈说

C.“我”用纸条向妈妈道歉

【5】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妈妈只字不提“我们”之间的秘密的原因是( )

A.把这事给忘了。

B.答应了“我”不告诉别人,维护“我”的自尊。

C.已经在纸条中写下了原谅“我”的话,就没有必要再说了。

【6】短文中的妈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至少写出两个不同的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闯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1】写出下面的词语的近义词。

提到——(______) 益发——(______

【2】“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这个句子采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D.夸张

【3】八儿为什么“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

月亮已经上来,照得厅堂外面如同白昼。众人来到堂前空地上。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

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两个教头就在月光下一来一往,交起手来。

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柴进问:“还没见二位较量呢,怎么便输了?”林冲说:“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柴进连忙请两个差人开了枷,笑着说:“请两位教头使出本事,再试一棒。”洪教头捉起棒来就要打。柴进说:“慢!二位教头比试,不同一般,这锭银子权且作为彩头,谁赢谁就将这银子拿去。”说着将一锭二十五两重的大银丢在地上。

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________气势汹汹,________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

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

【1】本文选自施耐庵写的长篇小说《________》。这部小说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位好汉形象,如林冲、________等。小说中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________________等。

【2】在文中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A.因为……所以……

B.不但……而且……

C.虽然……但是……

D.不是……就是……

【3】“措手不及”的意思是(       

A.手不知放哪里好

B.临时来不及应付

C.手够不着的地方

D.比不上

【4】下列对文中画“____”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使”,一个“还”,写出了洪教头的步步紧逼和林冲的礼节性防守。

B.“把火烧天”写出了洪教头欲置人于死地,“拨草寻蛇”写出了林冲点到即止。

C.文中洪教头和林冲两人的动作形成对比,烘托出了洪教头的勇猛无敌。

【5】请用简洁的词语分别概括林冲和洪教头的性格特点。

①林冲:________________               ②洪教头:________________

【6】选文的主人公是林冲,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洪教头,是否喧宾夺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怎么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方说:不行,我的字写得不够好,应该让小宇去参加比赛。(改为间接叙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原句:鲁肃答应了为诸葛亮借二十条船的要求。

(1)改写成带“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写成带“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5分)

(1)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改为陈述句)

(2)清澈的溪水流向远方。

改写成拟人句:

(3)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反让大夫取笑了。(改为转述句)

 

(4)我最不中用。   我被派到这儿来了。(用关联词语合成一句话)

 

(5)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改为肯定句)

 

 

18、改成双重否定句

这次活动会很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句子。

(1)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要重。(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的星星在闪烁。(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老师说:“看到你们的进步,我非常高兴。”(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避免不再发生交通事故,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修改病句,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

20、他跑得很快。(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童年像阳光下的水晶,总是折射出缤纷的光彩。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一场争执……看起来微不足道,却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你的童年一定充满了无限乐趣。那么,就提笔写一篇《童年趣事》吧!要求在作文中突出一个字,力求语言风趣,内容具体,写出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