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一比,再组词。
骑( ) 摔( ) 垮( ) 烧( )
倚( ) 率( ) 胯( ) 挠( )
2、认真读读这些拼音,相信你会写出相应的词语。
là zhú yóu qí bō tāo xiōng
yǒng pāo tóu lú shǎ rèxu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周末,小明一家去故宫旅游。爸爸和妈妈想先游览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和后三宫,请你把下面的参观路线图补充完整。
4、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同茫茫宇宙相此,地球是渺小的。( )
(2)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 ( )
(3)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 )
(4)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 )
5、将下列各句补充完整。
(1)祸兮福之所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治愈者。(蒙森)
6、阅读
【材料一】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材料二】寒食①孟云卿
二月②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③,不独明朝④为子推。
(注释)①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因介子推是被火烧死的,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②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③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④明朝( zhao ):明天。
【1】补充【材料一】中空白处的诗句。
【2】【材料一】中《寒食》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点。
【3】【材料二】结合注释写出“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的意思。3分
___________
【4】传统节日寄托着人们的感情,请写出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并标明出处。
诗句:_______ 诗题:________
诗句:_______ 诗题:________
【5】试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
7、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唐] ___________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在横线上填写作者姓名。
【2】解释词语的意思。
乃:______________ 潜:______________
【3】首联中,作者为什么说“好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从_______觉角度描写了一幅________图,以__________反衬___________,显得黑云密布,雨意正浓。
【5】首联中的“知”与尾联中的“重”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诗的诗眼是( )
A.好
B.春
C.喜
D.知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浪淘沙(其一)
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A.浪淘沙是词牌名。___
B.诗的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___
C.簸的意思是颠簸。___
D.这首诗的作者刘禹锡是宋代人。___
【3】这首诗的前两句不仅写出来黄河___________的雄伟气势,也突出了黄河____________的特点。
【4】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引用了民间传说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同时展开想象,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9、课外阅读。
谁是最优秀的人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在风烛残年之际,想考验和点化一个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于是 他把那个助手叫到病床前 深情地说 我的蜡所剩不多了 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助手连忙答道:“我们明白,您的光辉思想得很好地传承下去。”“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 )要富有智慧,( )要具有非凡的勇气和信心。你帮我寻找和发掘这样的人吧!”“好的,好的。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寻找,决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助手温顺地说。苏格拉底笑了笑,没说什么。那位忠诚而又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到处寻找。可是,导师苏格拉底都婉言谢绝了他找来的人。病入膏肓(huāng)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抚着助手的肩膀,说:“真辛苦你了!但是,你找来的人,怎么能成为我的传承者呢?”“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哪怕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找到那位最优秀的人,举荐给您。”苏格拉底又是笑了笑,没再说什么。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自己就要告别人世,然而寻找传承者的事还没有眉目,只好再把助手叫到自己的床边。助手泪流满面,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说到这里,苏格拉底就闭上了眼睛。停顿许久,他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 )你不敢相信自己,( )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你要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最优秀的人才。关键在于能否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尊重和推荐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苏格拉底就永远地离开了他深切关注的世界……
【1】在第1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苏格拉底在死前才明说“最优秀的是你自己”,在此之前他对助手有所暗示吗?请你在文中用“ ______ ”画出来。
【4】助手说自己“明白”了导师苏格拉底的意思。你认为他真的明白了吗?为什么?
_______
【5】文中画“ ”的句子中,第一个“蜡”是指____,第二个“蜡”是指____。
【6】助手努力寻找“最优秀”的,结果最优秀的却是他自己,由这个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_______
10、短文
大自然的警钟
最近,素来高温炎热的沙特阿拉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在首都利雅得早晚气温降至0°C左右,北部的拉夫哈、泰布克等地区最低气温达到-7°C,并出现了当地罕见的霜冻、降雪和树挂等现象。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也下了百年来的第一场雪。在全年平均气温25°C左右的科威特,最低气温竟降到-3°C。
近年来,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加大,气候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
所谓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气候事件。造成极端天气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球变暖。尽管海湾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悖,但实际上全球变暖和局部严寒并不矛盾。全球变暖只是指全球气温呈总体上升趋势,并不排除局部地方发生严寒。
“暖冬”曾于2006年入冬后在世界上流行。在北美洲地区,隆冬气温堪比夏季:美国纽约到当年年底前片雪未下,最高气温达22°C :加拿大历来被称为“冰与枫的国度”,但其北部特有的冬季风情日渐消失,以全球最长滑冰场而闻名的丽都河迟迟不结冰…在北半球本应最冷的季节,一些国家的路人却身着短袖,熊不冬眠,候鸟忘记迁徙,植物在冬天发芽,高山滑雪场无雪可滑。
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反常的严寒和暖冬,还导致了夏季高温热浪,海平面上升,岛国消失,南北极地冰川消融。洪涝、大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对人类的生存形成直接威胁。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多。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评估报告指出,人类若不重视环保,到20世纪末,估计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C。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C,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袭击,全球将有1亿多人陷入粮食不足的窘境,如果气温上升4°C,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増加3~8倍,北极海冰将减少35%。
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应该参加保卫自然的战斗中,尽自己的努力,从身边小事做起,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
【1】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呼吁人类要____。
【2】什么是极端天气?请你从文中提取信息,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____
【3】第①段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多选)
A.举例子
B.列数字
C.作比较
D.打比方
【4】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极端天气( )
A.总起~分述~总结
B.严寒~暖冬~热浪
C.成因~现象~危害
D.举例子~下定义~敲警钟
【5】第③段中加点的“似乎”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____
【6】读了这篇文章,请你为保护地球环境设计一条宣传语。
____
11、课外阅读显身手。
成功,等待着你
许多年以前,伦敦住着一个小孩,自幼贫病交加,无依无靠,饱(尝 赏)了人生的艰辛。为了糊口,不得不在一家印刷厂做童工。
环境虽苦,志气却不短。早就与书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原)的他,常常贪婪地伫立在书橱前,不住地摸着衣兜里仅有的买面包用的几个先令。为了买书,他不得不挨饿。一天早晨的上班途中,他在书店的书(橱 厨)里发现了一本打开的新书,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直到把打开的两页读完才走。翌日晨,他又身不由己地来到了这个书橱前,奇怪,那本书又往后翻开了两页!他又一气读完了。他是多么想把它买下来呀,可是书价太高了。第三天,奇迹又出现了:书页又顺序地翻开了两页,他又站在那儿读了起来。就这样,那本书每天往后翻开两页,他每天来读,直到把全书读完。这天,书店里一位慈(详 祥)的老人抚摸着他的头发说:“好孩子,从今天起,你可以随时来这个书店,任意翻阅所有的书籍,而不必付钱。”
日月如梭,这个少年后来成了著名的作家和记者。他就是英国一家晚报的主编本佳敏?法利吉尤。
本佳敏之所以自学成才,是因为他苦读善学,也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位极富有责任心的人。善良的老人倾注给他的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温存怜悯,爱护关怀,鼓舞鞭策。身处困境的少年人由此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步入了知识的世界,终于成为对人类有所贡献而为世人所尊敬的作家。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怜悯( ) 书橱( ) 鞭策( ) 心扉( )
2.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字,在下面画“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①如饥似渴:
②鞭策:
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本佳敏每天在书店遇到了什么奇怪的事?
(2)这件怪事是谁做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2、课外阅读。
必须承受的痛苦
三岁半的女儿,扁桃腺(xiàn)发炎,开了十针青霉素,上午八点下午三点,一天两针。头两天是妻子带她去。她怕打针,不肯去。妻子就骗她,说不打针,是去买酸奶喝,或骑小车车、踢皮球什么的,瞒哄着抱她下楼。当针扎进小屁股蛋,针剂的疼痛加上被欺骗的愤怒,女儿无法承受,哭闹得惊天动地,大夫直担心孩子会闭过气去。女儿哭,妻子也垂泪,她实在受不了啦,第三天死活不干了,把担子卸给了我。
我把针药和注射单揣进兜里,对病恹(yǎn)恹地坐在床上翻画书的女儿说:“乖,咱们去打针。”女儿可怜巴巴地仰望着我,嗓音沙哑地说:“爸,打针很疼。”我坐下来,说:“疼也得打啊,要不你的病好不了,上不了幼儿园,爸爸妈妈也上不成班,得在家看着你。不上班就没有钱,怎么给你买玩具和好吃的?”“那我以后不要玩具和好吃的还不行吗?”“那咱们三个人总得吃饭吧?鸡蛋、牛奶、肉、菜……你穿的衣服,什么不要钱啊?”
我停下来,给她时间思考。
在如何对待孩子上,我们两口子迥(jiǒng)然不同。我认为小孩子也有足够的作出正确分析判断的能力,只要把道理讲清楚,除非她硬要抓电源或玩刀片,我绝少采取强制手段。而且,我从不骗孩子。
女儿愣了片刻,终于无可奈何地张开双臂叫我抱,说:“爸爸,咱们去吧。”
打针的时候她又哭了,不过不厉害,针没拔出来已哭完了。
女儿睡了个大午觉。下午两点多我去卧室门口望了一眼,她已醒了,瞪着两只大眼睛瞅着天花板聚精会神地不知在琢磨什么。我没打搅他。三点了,我用遥控器关上客厅的电视,起身去卧室。女儿睁着眼的,可他一看见我,马上说:“爸爸我困了,现在我要睡觉了。”就阖(hé)目装睡。斜阳照在她紧张的小脸上,楚楚动人。
我一阵感动——
原来她不知动了多长时间脑筋,才想出这么个自以为是的办法以逃避打针。
“不行!回来再睡。”我硬着心肠拉她起来穿外套。
抱着她慢慢往医院走,我对她说:“乖,不是爸爸不疼你。可人活着就有很多的事,很多的痛苦,只能自己去承受,谁也替不了你。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的,就只有勇敢地去面对,逃避没有用,哭也没有用。”
女儿似乎懂了,因为我感到她的小脸好像刚毅了起来。
这一针,她没哭,嘴唇哆嗦着,一滴眼泪也没掉。
第二天上午八点,我才要开口,女儿突然拿着注射单和针药盒子站在我面前,说:“爸爸,咱们去打针!”
我抱起她,紧紧搂在怀里。
【1】“欺骗”中“骗”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
【2】“当针扎进小屁股蛋,针剂的疼痛加上被欺骗的愤怒”一句话中,“欺骗”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儿哭,妻子也垂泪,她实在受不了啦,第三天死活不干了,把担子卸给了我”一句中,妻子为何死活不干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女儿愣了片刻,终于无可奈何地张开双臂叫我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醒了,瞪着两只大眼睛瞅着天花板聚精会神地不知在琢磨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写道:“我抱起她,紧紧搂在怀里。”体会一下,父亲那时应是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活着就有很多的事,很多的痛苦,只能自己去承受,谁也替不了你。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的,就只有勇敢地去面对,逃避没有用,哭也没有用。”你是怎样理解父亲对女儿说的这些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桥(节选)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sì)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画线句子中“蹿”“舔”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___,这种感受还可以通过文中的“_____________”一句体会到。
【2】文中两次写到老汉“吼道”,请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老汉当时的心理活动。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走进博物馆
材料一:
在我国,“博物”一词出现得很早,在《汉书》中就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的语句,意思是“通晓众物,见多识广”。
不过我国的博物馆出现得却很晚。中国的第一个博物馆是1868年法国人在上海创办的上海震旦博物院,之后英国人、美国人陆续在上海、成都、台湾等地也创办了博物馆。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博物馆,则是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院。而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由国家成立的博物馆,是1925年中华民国政府在过去北京清朝皇宫的基础上建立的故宫博物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厚积薄发、后来居上,得到蓬勃的发展。
材料二:
现在,博物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重视,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生活的新风尚。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2017年接待观众总量达806万人次,其中未成年观众139万人次。国博为了充分发挥公共教育功能,自2012年5月起,设立了教育体验区。目前,围绕“历史与艺术并重”的主题,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同群体,开发了“阳光少年”“社会大课堂”“文化博览”三大系列课程,吸引了更多的青少年来馆参观,感受文化的魅力。
不仅如此,《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博物奇妙夜》等一系列以博物馆为核心的文化节目也备受人们的青睐。这些节目除了获得高收视率、高点击率之外,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讨论热潮。即使在一向严苛的“豆瓣评分”中,也都获得了八九分的超高评价。
材料三:
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各大博物馆会举行很多活动,无锡博物馆在当天聘请无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中青年艺术家们作为锡博各项教育活动的特聘导师和艺术指导,为广大观众朋友带来专业级的教育服务。在受聘仪式现场,导师们将展示惠山泥人、留青竹刻、精微绣以及版画、泼墨山水等多种艺术形式,让观众近距离观赏艺术创作,增强互动,推广传统文化。
活动时间:5月18日10:00—11:00 活动地点:无锡博物院一楼大厅
材料四:
中文名称 | 无锡博物馆 | 竣工时间 | 2008 |
类别 | 综合性博物馆 | 馆藏精品 | 倪瓒手迹《苔痕树影图》《朱元璋手谕》等 |
开放时间 | 9:00——17:00(16:00后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面积 | 71000多平方米 |
门票价格 | 免费 | 建议游玩时间 | 1-2小时 |
地点 | 江苏无锡钟书路100号 | 适宜游玩季节 | 四季皆宜 |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发现( )
A.在我国古代没有“博物”概念,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才有的博物馆。
B.我国博物馆事业起步晚,但厚积薄发、后来居上,得到蓬勃的发展。
C.博物馆是活的,是会呼吸的,正敞开双臂迎接八方来客。
D.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很曲折,经历了重重困难才跻身世界前列。
【2】结合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博物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重视了,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生活的唯一新风尚。
B.国博设立了教育体验区,吸引了更多青少年来参观、感受文化的魅力。
C.一系列以博物馆为核心的文化节目的开办是为了获得高收视率、高点击率。
D.国博接待观众总量是逐年增加的。
【3】材料3中是无锡博物院准备在国际博物馆日开展的活动,张毅很想参加,但不知道是什么时间,你知道国际博物馆日是____月_____日。
【4】张毅准备坐67路公交车去无锡博物院,他应该在“钟书路”站下车,这个站名用拼音拼写是这样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博物馆里,能欣赏到倪瓒的《_______》,我知道( )和这位古代无锡人有渊源。
A.东林小学 B.云林小学 C.东林书院 D.钟书阁
15、仿照例句(写人物说话时,不用“说”字),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例: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王老师宣布了“校园戏剧节”各班可以报三个节目的消息,同学们____________,我和同桌____________。
16、会场上响起掌声。(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
17、将下列句子改为拟人句,
(1)雨滴落在雨伞上。
(2)蜜蜂、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鸟儿在枝头鸣叫。
(3)春风吹在你的脸上。
(4)秋天,树上红红的果子在风中摇晃。
18、(题文)按要求,写句子。
1.你己经看过好多遍了,老看还有什么意思?(改为陈述句)
2.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改为“被”字句)
3.在妻子面前碰了钉子,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改为双重否定句)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
改为“把”字句: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改为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设想能够实现。这些设想是遥远的事情。(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百花园。
很多植物都象征着某种品格,如仙人掌的默默奉献,青松的坚贞不屈,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菊花的傲霜斗雪……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植物,描写一下它的外形,再写出它的某种品格。题目自拟,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