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趣味语文。
(1)“五”字文化。
“五”来自古代神秘的“五行”。自然界中,山有“五___________”,水有“五湖”,动物有“五虫”。“人”同样离不开“五”:舌辨“五味”,口食“五谷”,面有“五___________”。在中国,称赞有学问的人是“学富五车”,敬佩他人用“___________”(填上含有“五”字的成语)。
(2)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请根据下面这幅对联,推测清代一位老寿星的高龄,并说明理由。
上联:花甲重逢增三七岁月
下联:古稀双庆添一度春秋
这位老寿星有___________岁,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积月累。
(1)《寒食》《十五夜望月》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什么节)的传统习俗。你还知道其他描写传统习俗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唤取归来同住。(《清平乐》)
(3)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_______________”(《两小儿辩日》)
(4)不要人夸好颜色,_______________。诗人在这句古诗中赋予了墨梅________________品格。
(5)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让我们了解了_____________的李大钊;_____________桑娜等。其中最令你难忘的是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3、按所学内容填空。
1.我们可以从古诗词中领略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有“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江南之春;有“______,清风半夜鸣蝉”的山村之夏;有“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急雨之美;有“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的山河之壮;还有“______,两山排因送青来”的田园之雅。
2.李纲的“______”让我们感受到深深的爱国情怀。鲁迅先生的“______”告诉我们:希望是努力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是探索出来的。
3.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______,______。”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______,______。”(《伯牙鼓琴》)
4、展示书写基本功。
无可nài( ) 何 zhèng( )重 处fá( )
fèn( )恨 摔jiāo( ) 无liáo( )
奇jì( ) lǚ( )途 mó( )范
5、回忆学过的内容,将横线补充完整。
【日积月累】当我们看到波浪翻滚的黄河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脱口而出;当我们欣赏着江南春天的声色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萦绕在心头;当我们闻着淡雅的菊花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泻在笔尖。这,就是积累的力量。
【长征精神】李明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爸爸用毛主席《七律·长征》里的诗句鼓励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年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都不怕,把万水千山都看得极为平常,你所遇列的这点困难又算什么呢?说到长征,李明眼前浮现出无数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场景,他想到曹植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有这么多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红军战士啊!
【鲁迅风采】鲁迅先生以笔为矛,战斗了一生,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____________________,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少年闺土》节选自他的小说《故乡》,文中闺土给“我”讲了四件新鲜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瓜刺猹、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少年。
6、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云崖:__________________三军: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红军怎样的气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与理解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在文中补充诗句。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所运用的修辞是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把五岭山比作_________,把乌蒙山比作___________。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是指长征途中哪两个感人的故事?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暖”和“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选择合适的解释,将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暖”字表达了_____,“寒”字表达了______。
A.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B. 大渡河的铁索桥令红军心惊胆寒
C. 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 D. 红军有着像金沙江水一样的战斗热情
8、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1】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马十分驯服,完全忠实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的,习惯了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忍受,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2】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城市的标识
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假如你在一个傍晚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所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彼此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
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翅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你曾试图辨别街道却只见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像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弟兄,就好像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还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们,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本田、丰田、奔驰、捷达、桑塔纳、夏利……你被熟悉的车牌团团包围。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
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袭来。
你知道那是一棵香樟树,北方没有香樟树,它立于江南,是杭州的标识。
后来,你看见,街中央有一座绿色的小岛,垂挂着浅褐色的流苏样密密的枝条,构成一片完整的森林。那是榕树,你在福州或是广州。你看见婀娜苗条的椰树,你是在海口。你看见街边重重叠叠挺拔苍劲的油松,那是在长春。
最后你睁开眼,你看见了秀气而坚韧的国槐,细碎密集的树叶为街道铺就一片浓荫,白中透着淡黄色的小花,飘来久远而古老的京城气息……
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唯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
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们,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冷冰冰的建筑物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旨是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表达作者对自然的崇尚。
B.不要因现代文明而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
C.要爱护树木,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才会更美好。
D.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建设,不需要考虑大自然。
【2】城市的标识是__________。
【3】用“——”标出本文的中心句。
【4】“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士;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苏州园林(节选)
叶圣陶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国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錾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村,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甩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完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英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②自然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第④自然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其中以描写____________为主。
【3】短文第②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自然段中的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州园林里的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材料,完成习题
记忆力再好的人也避免不了遗忘,同学们你们想过吗?遗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怎样才能减少遗忘?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得了解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的。具体如右图表:
时间间隔 | 记忆量 |
刚刚记忆完毕 | 100% |
20分钟之后 | 58.2% |
1小时之后 | 44.2% |
8至9小时之后 | 35.8% |
1天后 | 33.7% |
2天后 | 27.8% |
6天后 | 25.4% |
在学习完某项内容后,要在遗忘来临前开始复习,这样只需要花费很少时间就能够很好的巩固所学内容。如果间隔时间长了再去复习就等于重新学习一次,此时所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学习的效率就比较低。
另外,复习的次数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学习了十分钟,刚好能把所学的材料背诵下来,他要再继续学习五分钟,这时的记忆效果最好,如果再增加学习的时间,就会引起疲劳厌倦,成为无效劳动。
【1】根据材料和图表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遗忘的规律是开始快,后来慢。______
(2)学习的时间越长,记忆的效果就越好。______
(3)在学习之后,间隔时间越长复习效率越高。______
(4)如果想知道间隔1天后,记忆量有多少,得重点阅读图表。______
【2】判断以下两名同学学习英语的方式是否合理。
(1)小红背熟单词以后,回到家还一直不停的背,她认为这样做记忆效果好。
判断: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刚背熟单词以后,回到家就不再复习了,他认为7天后考试前再复习也不晚。
判断: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2004年感动中国中袁隆平的颁奖词是: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个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材料二:
请看一组数字:据统计,在1978到1988年间,因为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中国粮食累计增产1000亿公斤以上。这些粮食不知道多养活了多少人。
2000年,他的超级杂交稻,有数十个百亩片亩产700公斤以上。
2004年,亩产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
2017年,87岁的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湘两优900”创下亩产记录,亩产高达1149公斤。
2020年,90岁的袁隆平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盐碱地实验试种海水稻。他计划用8年时间,在全国盐碱地种一亿亩海水稻,这样可以多养活一亿中国人。
材料三:
材料四:(摘自袁隆平在母亲逝世21年时写的文章《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儿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1】读着材料二中的这组数字,会发现这部分内容正照应了材料一中颁奖词的这一句:___________。(填写原文内容)
【2】材料三是为袁隆平做的一幅漫画,漫画内容照应的是材料一中颁奖词的这一内容:___________。(填写原文内容)
【3】从材料一至四中体会到的袁隆平的特点,不恰当的是( )
A.胸怀天下,心系民众;
B.舍小家为大家;
C.极其不孝顺;
D.淡泊名利。
【4】从材料四中,可以体会到袁隆平对母亲的__________之情。
13、课外阅读
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有个共同的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suì)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请在短文中用“ ”画出找出相应的句子。
【2】作者把阅读比作________________;把电视前的观赏比作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这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你的读书经历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拟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材料一
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在北京公布。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上网率为78.4%。其中,在网上活动行为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有15.9%的网民将“阅读网络书籍、报刊”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有所下降。
材料二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书籍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B.2018年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有所下降
C.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
D.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的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
【2】根据材料二,“阅读”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上述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校准备开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主题活动,请你根据以上材料,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将疑问句改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下列句子改为“被”字句。
①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雨水把我的衣服淋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乐园。
1.谁都有父母兄弟,谁都有妻子儿女。(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敏捷的小猴子在树上愉快的玩耍。(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红在给小明讲题。(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夜空中的小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工人师傅的努力下,产品的质量得到了较大的增加。(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改成转述句。
汤姆•索亚叹了一口气,对妈妈说:“妈妈,您可以帮我把门关上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
(1)改“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
(2)改“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
2.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1)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正确的是(____)。
A.夜晚光线太暗,鲁迅走路不小心,头碰在了墙上
B.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3.缩写句子。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________________
4.改成直述句。
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________________
20、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月色皎洁、清亮如水的景象。(仿写句子,要求引用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亲爱的同学,在你成长的路上,都有谁陪伴过你?他可以是一个人、一本书、一句名言……有了他们的陪伴,我们走在成长的路上,就不会感到孤单无依。请你以“成长路上,与__________相伴”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语句通顺,感情真挚,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