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技高_________ 念念_________ 全神_________
_________澎湃 _________一粟 _________不安
填空:“我们个人的力量对于集体来说,简直就是_________”老师说的这句话我至今________。
2、读拼音,写词语。
xuàn yū bō li jiāo tí
____染 ____回 _____ 摔 ____ 马______
sè hóng jīn
羞_____ 彩____ _____飘带舞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缅怀革命先烈,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_______的五壮士令人敬佩,_______的郝副营长令人感动,我还知道像《_______》中的_______(谁)为了革命的胜利_______的崇高精神。
(2)有道是:“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___。”因此保家卫国,匹夫有责,正所谓“位卑未敢____。”
(3)《七律·长征》中总领全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运用对比手法表现红军神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全诗歌颂了红军_______精神。
(4)《开国大典》中最让人难忘的场景有_______、_______等。
4、在横线上填写对联或诗句。
1.看到坚守节操而又虚怀若谷,有傲骨而无傲气,谦虚待人而又不屈服强权的人,你会用对联“_____________ ”来形容他。
2.读到对联“吾爱松柏梅兰友,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常常还会想到郑燮的题画诗《竹石》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3.元朝诗人、画家、书法家王冕在《墨梅图题诗》中,用诗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来形容梅花的品质,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4.《十五从军征》中突出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老士兵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5、挑三捡四(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与“并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他非得去当诗人不可!”这句话意思相同的是( )。
A.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他去当诗人。
B.有哪条法律规定他非得去当诗人吗?
C.有法律规定他得去当诗人。
D.并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他不去当诗人!
6、古诗阅读。
春 日
[宋]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胜日”的意思是(____),“东风面”的意思是(____)
A.胜利的日子。 B.天气晴朗的日子。
C.春天的面貌。 D.东风的模样。
【3】这首诗中的( )一词赞美了春天的景色。
A. “万紫千红” B. “泗水滨”
【4】积累描写春天的诗句,我还能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______ 逶迤:_______________
磅礴:______________ 云崖: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补全诗中描写的红军长征途中的五件事
红军:过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岷山
【3】在诗句“五岭逶迤腾新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_________的精神。
【4】读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域。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红军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根据资料可知,本诗是写的这五件事,仅仅是长征中的五个“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诗句)的描述才是整个“面”。这种写法叫作:“______________。”
8、课外阅读。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诗题“春夜喜雨”中,表示时间的词语“_____”,表示描写对象的词语是“_______”,表示诗人感情的词语是“_________”。
【2】诗句中“发生”的意思是( )
A.催发植物生长。
B.原来不存在的事物出现了。
C.出现。
【3】本诗用词贴切。“随风潜入夜”中的“潜”写出了风很_______,
“润物细无声”中的“细”写出了雨很____________。
9、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
青 蛙
一只青蛙正在草丛中慢慢地爬着。当你稍一走近,它就猛地一跳,跳到那漂着浮萍的池塘里。这一跳,足足有它体长的二十倍距离呢!然后,它以最标准的蛙泳姿势,向对岸游过去。啊!青蛙真是跳远健将,游泳的专家。
岂止知此,青蛙喜欢唱歌,又是歌唱家。每到黄昏,住在池塘边的青蛙们,有一只老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然后用震音发出一声短鸣,接着满池塘的青蛙,都亮开了嗓门,跟着唱起来,形成美妙而神秘的大合唱。
青蛙,不仅是歌唱家,还是捕捉害虫的能手,保护农作物的卫士。据统计,一只青蛙每年捕食的害虫约有一万多只。青蛙是有益的动物,怪不得人们对它另眼相看呢。
【1】文章已用“∥”分成三段,用“___”画出各段的中心句。
【2】填空。
青蛙是______,______,又是______,还是______的能手,______的卫士。
【3】人们为什么对青蛙另眼相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神秘的纸
古时候,一家私塾有一个学生,这个学生的家庭虽然不富裕,可学生的父亲望子成龙心切,对儿子上学念书极为重视,竟不惜代价,买了许多纸,供儿子习字。那儿子偏偏写字不用心,拿起纸乱描乱画,画了就揉,每天都要扯好多张纸,却没有认真写过一张纸的字。
这使父亲很生气,打他骂他,可是都无济于事。无奈,父亲跑到老师跟前,沮丧地说:“唉,我这儿子没希望了!”老师一笑:“有希望,大有希望!”父亲疑惑不解。
一天,老师把学生叫来说:“你的字( )写得不好,( )你父亲给你买的纸不好。”“纸不好?”学生很惊奇。“嗯。”老师点点头,接着说:“从今天起,你买我的纸来写,每次都要你自己来买。我这纸很昂贵,可你一定能把字写好……”
老师的话是顶神圣的,学生答应了。从此,他就买老师的纸习字。这纸确实很贵。每当他铺开纸的时候,想到这张纸要花那么多钱,糟蹋了实在可惜。这样一想,就格外小心认真了。开始一笔一画地写,再也不乱画乱揉乱扯了。偶尔不慎,写坏一张纸,便觉得很心疼。
几年下来,他的字竟写得超群出众。他父亲很高兴。可他怎么也不明白,老师这纸到底好在哪里?有啥神秘?他反复看过,摸过,这纸并没有什么两样,可儿子为什么用了这纸就能把字写得那么好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就设宴摆席,恭请老师.几巡酒过后,他就提出这个问题。老师笑而不答。
过了几天,老师把学生叫来,他父亲也闻讯赶来。只听老师对学生说:“你的字如今写得不错了, ( )纸有什么神秘,( )你刻苦努力的结果。”说着打开抽屉,拿出一叠钱说:“这是你几年买纸的钱,我一直给你保存着,一分也没用。现在该还给你了。” 学生先一愣,继而便明白了,接着“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深情地叫了声:“老师……” 这时,愣在一旁的他父亲,才终有所悟。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1)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比喻解决不了问题。 (___________)
(2)多次、反复地思考也无法理解。 (___________)
(3)终于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___________)
(4)父母盼望儿子有所作为。 (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近义词。
(1)学生先一愣,继而明白了。 (__________)
(2)父亲跑到老师跟前,沮丧地说:“我这儿子没希望了!”(_________)
【3】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4】老师一笑:“有希望,大有希望!”父亲疑惑不解。父亲为什么疑惑不解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深情地叫了声:“老师……”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试着写写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zhēnɡ zhènɡ)月里,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ɡuān ɡuàn)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āi ái)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用“﹏﹏﹏”画出具体描写“我”读书“囫囵吞枣”的句子。
【3】“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我”感到羞愧、悔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的意思是( )
A.这是伯父在夸自己记性好。
B.伯父取笑“我”的记性太差了。
C.伯父表面上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其实是在委婉地批评“我”读书不认真。
【5】临走时,伯父送“我”两本书,是什么意思?到现在“我”还保存着这两本书,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舌尖上的浪费
自2012年年末开始,“舌尖上浪费”成为热议话题。最新统计数年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是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2012年2月,人民网曾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展开大规模的民间调查。调查显示30岁至40岁的人群能够打包,浪费最少,节约意识最强。而20岁至30岁的年轻人基本不打包,浪费程度最大。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古人尚懂得“ ”的道理,今人更不能浪费食物,糟蹋社会资源。我们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外出用餐时,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吃不了,“兜着走”!
【1】读以上材料,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①文本中“必剩客”是指_______________;“光盘族”是指_______________;“兜着走”是指________________。
②“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句话出自明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填入文中横线处不合适的名言是( )
A.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B.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C.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3、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习题。
那时我病得很重,刚能勉强起身。我清楚地记得,我病着的时候,开始是父亲开开心心地照顾着我,后来他突然不见了,照顾我的人换成了外祖母,一个很奇怪的人。
【1】此选段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人名),选段中的“我”是____________(人名)。
【2】本学期,我们课外阅读了《童年》《爱的教育》和《小英雄雨来》,哪个故事情节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不敢愧对盛开的鲜花
初到澳大利亚,听当地朋友讲,这里是环境、动植物第一,人第二。心中颇感惊诧。
菲利浦岛上聚居着两千多只小企鹅。小企鹅每天日出之前就下海觅食,晚上才上岸。夜幕降临了,我们坐在海边静静地等候着。突然,一排海浪把小精灵们推上了沙滩。澳大利亚的企鹅只有鸽子那样大,走起路来慢慢腾腾,摇摇晃(huǎnɡ huànɡ)晃,活脱脱一位背着双手的“老太爷”。多想把这憨态可掬的形象拍下来啊!可是我最终还是没有取出相机。因为上岛之前游人已经被多次警告:为了防止闪光灯刺激企鹅的眼睛,不许照相!随行的朋友告诉我,去年两只企鹅迷失方向,漂(piāo piào)泊到了对岸的新西兰。它们身上都有标志,是新西兰政府专门派了一架飞机把它们送回来的。
在悉尼的玫瑰湾,绿茸茸的草坪上散落着一幢幢别墅。每幢别墅都有一个或五彩缤纷或别致精巧的小花园。澳大利亚朋友说,在澳大利亚,维护修整私家花园是对社会负责。因为用工昂贵,许多时候难以雇到工人,不管户主有多尊贵的身份,每周也得(dé děi)拿出半天时间在花园中精心照料、打理。不久前,有一位政府高级官员搬走了,这里的房子没卖,有一个多月没过来修整,导致花园杂草丛生,花木枯萎,结果被邻居告上法庭。他在交纳了罚款之后,还深表内疚,觉得愧对了那些盛开的鲜花,因为它们也有生命呀!
我渐渐领悟到,在这里人们对大自然、对环境的态度,已经由爱护升华到尊重。
【1】选择短文中正确的读音写下来。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
惊诧:__________ 憨态可掬:_____________ 内疚: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的“老太爷”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将其称为“老太爷”是因为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在澳大利亚,环境、动植物第一,人第二”的两个事例。
事例一: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二: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短文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
15、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改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尼克,过冬的粮食不是都收藏好了吗?你还在忙什么啊?”其他老鼠问道。
(把其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尼克回答:“我在干活呀!”
(改为转述句)
(3)如果没有严冬,我们未必能觉察到四季的可贵。(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4)你已经表了决心。你应该踏踏实实地去做。
(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17、改为比喻句
(1)嘎羧要走的消息传遍全寨。
(2)会场上乱成了一团。
18、按要求写句子。
1.海鸥们肃立不动。(改为比喻句)
2.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盘旋翻飞的海鸥们。(缩句)
3.嘎羧凝视着江面。(扩句)
4.用适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诺贝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诺贝尔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企业家。
5.爸爸说:“看到这壮观的场面,我不禁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
改成转述句:
19、句子练习。
(1)例:“我还有作业没有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 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请用其他的词代替)
①看着纷纷飞舞的雪花,她____________道:“雪精灵实在是太美了!”
②“路上注意安全,上课要认真听讲……”每天早晨上学前,妈妈总要______我。
③“加油!加油!” 操场上传来同学们的阵阵____________。
(2)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光下的丁香白的潇洒,紫的朦胧。(仿照例句的形式补充句子)
阳光下的月季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整个大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红不但在家里经常帮妈妈干活,所以在学校也主动为同学服务。(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最爱看河上的帆了,一张张白帆,像一朵朵白花,开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又像一片片白云,飘在蓝蓝的天上。
这句话把__________________比做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1、百字练笔
写人物外貌不用面面俱到,只需抓住最能突出他(她)特征的部位来写即可,如课文中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就是如此,请你也写一个描写人物外貌的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