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句子:“雷锋精神”永远不会离开他的家乡——中国。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意思递进
C.表示意思转折
D.表示声音延长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到:“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
A. 分开 B. 了解,明白 C. 解除
【2】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受害的中国人。( )
A. 责备 B. 使退出 C. 拿出,支出
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子不是同一首诗的一项是( )
A.欲饮琵琶马上催
B.不教胡马度阴山
C.古来征战几人回
D.醉卧沙场君莫笑
4、哥哥一向是说话算数,正所谓( )
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B.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C.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5、下面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
A.“娟”和“捐”读音相同,它们都是形声字。
B.“呼风唤雨”的意思是人类可以随意支配自然。
C.“千里眼”“顺风耳”是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
D.在阅读文章时,可以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提出问题,使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这是一个设问句。
B.“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这是一个反问句。
C.书信称呼要顶格写,署名和时间写在信末右下方。
D.“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此诗表达了青年周恩来的远大抱负。
7、下列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连日奔波筹款,却四处碰钉子,深感懊恼沮丧。
B.20岁的哥哥是一名文质彬彬的大学生。
C.每逢学校搞活动,刘春总是勇于占上风,从不叫苦叫累。
D.上课铃早已响过,李明悄无声息地从教室后门溜了进来。
8、填上可爱的动物。
呆若木(_____) 胆小如(_____) 如(_____)添翼 龙飞(_____)舞
9、扩展阅读。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作者在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这首诗的体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乡村炊烟
早晨,公鸡们早早地就穿上裤子,扑棱着翅膀,迎接太阳的到来。公鸡们喔喔的叫声,铜锣般在乡村滚动,其实最先迎接到的并不是太阳的光芒,而是飘飞在乡村上空的炊烟。乡村里,起得最早的,还是那些勤劳、朴实的村民。他们的手拽着生活的丝线,牵着亲情的双手,挽着好客的胳膊,拉着幸福的衣袖,扯出的才是最壮观、最复杂,又最温馨的风景。而那炊烟,则是他们放出的生活信号。
炊烟是一群无骨的动物,善于表达幸福、温馨、热情、喜悦等情感。它们如同沁水一般,从瓦缝里、门缝里、窗户缝里、烟筒里,汩汩地冒出来,无可阻挡,激情四射。一进入天空,它们就如同牛羊进入广阔的草原,任意驰骋,也仿佛流水奔入辽阔的海洋,随意奔涌。它们在天空中张扬着,奔跑着,舞蹈着,把幸福扯成一面面旗帜,把温馨拧成一股股绳索,把热情放飞成一只只风筝,把喜悦扭成一支支舞蹈,生动、优美、豪放。我的老家鄂西子娘园,曾经经历过最为严酷的饥荒。那饥荒就像一把无情的剑,斩断过乡村的炊烟。没有炊烟的乡村,死寂成一片沉默的山岩,荒凉堆满整个山谷,萧条一片。而只有炊烟活着,乡村才是生动的图画。
炊烟也是一群娃子。最初它们养在各家各户中。但一到半空,它们就纠缠到一起,分不清哪是你家的,哪是我家的。然后,它们就如同鄂西山里,被苞谷、洋芋、红苕养大的山里娃,有着羊羔般的热情和牛犊般的野性,玩着捉迷藏、过家家的游戏,追逐着,叫喊着,嬉闹着。鞋儿跑掉了,辫子跑散了,扣子扯脱了,但他们依旧笑着,喊着,追着,闹着,把乡村的未来,涂成蔚蓝的天空。(有改动)
【1】第二自然段把炊烟比作无骨的动物,还把它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是为了表达炊烟中包含的幸福、温馨、热情、喜悦等情感。
【2】第三自然段把炊烟比作娃子,是因为山里娃有着羊羔般的______和牛犊般的_______。写炊烟追逐着,_______,嬉闹着,这主要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闹饥荒的句子,并写出在文中的作用:
11、慕田峪观云海
那天凌晨,小雨刚刚扫过慕田峪,空气中弥散着新鲜的潮意。我与朋友沿着登城步道拾级而上,阵阵雾气迎面扑来,愈往高,雾愈浓。雾气中依稀伴着清馨的花香,沁人心脾。我们登上了长城,凭高远眺。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聚集着一片茫茫的白云。周围的群山时隐时现,远远望去,宛如一个个小岛出没在波涛滚滚的白浪之间。远处的云雾洁白如雪;近处的云雾似阵阵清烟缠绕在山腰之中。而飘忽不定的山风,一会儿把连在一起的云撕开,一会儿又把几块云衔在一起,一会儿又把云塑成了各种难以名状的造型……真是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就像置身于缥缈虚幻的人间胜境里。云雾中不断传来游人的说笑,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我被这奇妙的景观陶醉了,心潮就像那云海一样起伏不平,感触万千:那云雾缭绕的山峰多么像黄山俊秀的倩影;那挺拔苍劲的古松又多么像黄山的迎客松……我忽然想到,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该有多少黄山,该有多少云海奇景啊!
我们正谈着,一大片白云慢慢飘来,把我们前面的山坡遮盖了,而连绵起伏的长城恰似一条巨龙,昂首翘尾,穿云破雾,伏在这茫茫云海上,大有奔腾欲飞之势。烽火台上,一缕青云正徐徐升起,一眼望去,真像是当年御敌报警的“狼烟”。
一阵轻风袭来,云雾渐渐淡了,对面的山峰在一线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隽秀。白色的云团在山腰浮动,墨绿色的山峦远近高低,层层叠叠,溶在蓝天白云之中,构成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这时,一束阳光透过云层,射到大地,天晴了。
阳光下,山显得更青了,云显得更白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拾级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缥缈虚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试着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云雾中的群山像______________,阳光下的群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举例说明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看不见的爱
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打得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儿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儿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是不停地打。
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了。”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我怔住了。半晌,我喃喃地说:“噢……怎么能打中呢?”“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我沉默了。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儿,打一弹,再移一点儿,然后再慢慢移回来。他只知道大致方向啊!
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啪声和石子儿蹦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
“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犹豫了一下,对他们说声“再见”,便转身往回走去。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1】第2自然段中,作者站在小男孩身后不远的地方,以下哪一项不是他看到的情景?( )
A.小男孩弹弓打得很差。
B.有位妇女不停地给小男孩递石子儿。
C.小男孩不停地打弹弓。
D.小男孩打中了瓶子。
【2】作者为什么认为那位妇女是孩子的母亲?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坐在孩子的身旁。
B.她给孩子递石子儿。
C.她不断地提醒孩子。
D.她的眼神中满含着慈爱之情。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下列对其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点明时间已是晚上。
B.美妙的景色暗示成功即将到来。
C.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蛐蛐的歌声十分动听。
D.表明小男孩在母亲的陪伴下练习的时间之长。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母亲说:“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关键是他做了没有。”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文段1: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选自课文《蟋蟀的住宅》
文段2:
四月的月底,蟋蟀开始唱歌。最初是一种生疏而又羞涩的独唱,不久就会合成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每块泥土都夸赞它们。它们的歌声虽然单调,但它与生命复苏的单调喜悦相协调。蟋蟀是为萌芽的种子而歌,也是为初生的叶片而歌。在生机勃勃的田野上,所有的一切都能够享受到这样朴实的歌唱家的赞美之歌,从而伴它们度过每一刻寂寞的时光。
——选自法国法布尔的《昆虫记》,有改动
【1】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扒士”“搬掉”、“排锯”、“铺开”都是表示动作的词。
B.“美妙”、“生机勃勃”、“朴实”都是赞美蟋蟀歌声的词。
C.蟋蟀修建房子的工具有“前足、钳子、后足、后腿”。
D.“这样朴实的歌唱家”中的“歌唱家”是指“种子”和“叶片”。
【2】下列说法与两则文段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文段1写蟋蟀盖房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观察细致。
B.文段2写蟋蟀歌声单调,让作者回忆起自己的寂寞时光。
C.两则文段都能体会到作者喜欢蟋蟀。
D.两则文段都采用拟人的手法。
14、阅读理解。
我的朋友在灯影下,给我讲了一段吃苦瓜的故事。
我们广东人都喜欢吃苦瓜。有一次,我们在朝鲜战场作巡回宣传。回来时,吃到新鲜菜——一个盘炒苦瓜。吃得真算得意,很快就吃了大半盘。这时候,我们的将军也来到饭厅吃饭,他在那边桌上,大口地边吃边听作战参谋在身旁向他汇报战争的情况。他看到我们这些搞宣传的人们刚刚回来,就热情地过来和我们闲谈。
直到有人告诉他,开会的时候到已经到了,他才想起该走了。可是,他还没迈出第一步,又转身回来,望着我们的脸说:“你们吃的苦瓜,( )没有吃完,是不是可以分我一点儿?”
这时候我才想起,原来湖南人也喜欢吃苦瓜的。不过我们觉得,我们剩的未免太少了点儿。如果我们能记得湖南人也是喜欢吃苦瓜的,我们早就分给他了。
现在,只剩下一个盘底儿,又是吃剩下的,实在不好意思。( )他满不在乎,这就使得我们也觉得不该在乎了,索性把剩得不多的苦瓜,连盘子都端了给他。他亲手端过去,连声笑着说:“谢谢!”这时,我①看到了他的背影——平直的背脊,轻快的脚步。我心想:他不是别人,他是我们②的将军。这个称号和他是多么相称啊!
在灯光下,我③跟着他的话音,似乎也看到了一个正直人背影——
这位将军经常走到我们④行列的前头,( )我们也经常见到他的背影。
【1】把下面的关联词恰当地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但是 所以 如果
【2】短文中四处“我”或“我们”分别指谁?选一选,填一填。(填序号)
我①( ) 我们②( ) 我③( ) 我们④( )
A.朋友的军队 B.作者的朋友 C.所有人 D.作者
【3】“这个称号和他是多么相称啊”中“称号”指______,“相称”的意思是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
【4】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将军怎么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观察例句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看到了大潮的样子和声音。(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下面的一段话。(1处错别字、2处错标点、2处语病)
在《书香简阳》读书活动中,通过网上读书,使我们认识了诸葛亮、列夫托尔斯泰、孙悟空等众多人物形象。我写的一遍读后感“我也想当诸葛亮”刊登在《语文学习》上,我们班还被评为“书香班级”的光荣称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这段话。(共4处)
桌子上推满了礼物。我拿起妈妈送的礼物,急切地迫不及待地拆开了包装纸。“《夏洛的网》!”我叫了起来:“老妈,你太给力了!”捧着心爱的书籍,高兴极了。
18、修改病句(在原句上改)。
(1)过了几天,砖缝中竟然出乎意料地冒出了一截小瓜苗。
(2)浓郁的花香吸引。
(3)现在我又看到了那熟悉的乡音和那亲切的笑脸。
19、习作
请选一件发生在自己家里的印象最深的事写一篇习作。要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写清楚;书写要工整,语句要通顺;可以“家庭风波”为题目,也可另拟;不少于3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