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安徽滁州初二下册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央视《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描述到:“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这次会议指的是

A.中共二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九大

2、历史课上围绕苏联经济建设开展辩论活动,形成如下结论。据此判断,他们辩论的主题是(  )

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工业化建立的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A. 斯大林模式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和平法令》

3、人类一直在利用科技向“距离”挑战。下图人类挑战“距离”的示意图中,“乙”处所处时代是

A.手工工场时代

B.蒸汽时代

C.电气时代

D.信息时代

4、语日:“苏湖熟,天下足”,“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 南宋都城临安经济繁荣   B.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C. 商业繁荣出现交子   D. 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5、据调查统计,1750—1851年英国人口数(单位:百万人)如下表所示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改良与应用 B.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C.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 D.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6、18世纪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个“总趋势”是

A. 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B. 由孤立隔绝走向交流融合

C. 由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D. 由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

7、下表所示内容表明郑和下西洋是

A.研习交流的远行取经 B.传播文明的远渡弘法

C.和平友好的远航壮举 D.开疆拓土的远道征伐

8、在这个时期,“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能力,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开创了新兴的工厂制度,“它”推动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下列四个选项中最能代表这个“它”的一项是

A. 但丁创作《神曲》   B. 哥伦布发现美洲

C. 瓦特改良蒸汽机   D.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9、一些积极参加洋务事业的开明之士,日益增加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了解,痛感中国的落后,他们主张更多的学习西方,不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也要求实行某些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由此可见,洋务运动产生的影响是

A.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之路 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促使了维新变法思想产生 D.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10、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是

A. 京师大学堂

B. 京师同文馆

C. 山西大学堂

D.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11、为了共同抵御毒品的危害,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和此事相关的人物是(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康有为

D.孙中山

12、汉代“(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下列各项与这一变化相关的有(  )

①人口南迁  ②民族交往 ③大运河贯通  ④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3、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和进一步扩大的标志分别是(  )

①意大利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②德国进攻苏联

③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④诺曼底登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四位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时,进行了如下总结,不正确的是

A. 造纸术──推动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B. 指南针──促进了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

C. 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锐利武器

D. 印刷术──文艺复兴兴起的根源

15、每一回书中间也没有整齐的“结构”。它只是一段一段的饮食男女细事,但是愈琐细愈零碎,我们所得的印象却愈深,就好像置身在琐细杂乱的贾府生活中。这部小说是(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志通俗演义》

D.《红楼梦》

16、回顾人类铁路发展史,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及火车机车出现在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17、许知远《醒来 110 年的中国变革》“从 1895 年到 1898 年,中国……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压倒了简单的民族情绪。”这里的“学习欲望”后来转化成了

A. 洋务运动 B. 百日维新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8、如图将1953年和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进行了对比,对图片内容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轻工业生产尚未起步

B.农业的生产停滞不前

C.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D.重工业发展成就突出

19、“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同时期的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材料记录了亚洲和非洲劳动力的情况

B.印第安人身体的抵抗力普遍很弱

C.三角贸易补充了当地的劳动力

D.欧洲的殖民者普遍带有很多疾病

20、圆明园是清代最著名的皇家园林,它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关于这场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战争爆发于1840

B. 战争期间是我国近代丧失领土最多的时期

C. 我国开始开放上海

D. 清政府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原住中国居民迁出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1)观察如图,请将下列条约中被破对外开放的地点填入答题卷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中英《南京条约》中位于最北端的通商口岸B、《马关条约》中位于最西边的通商口岸

(2)从中英《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的通商口岸的变化,指出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22、____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1867年,瑞典化学家____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他又研制出无烟炸药。1869年,美国人___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____工业由此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___,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23、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列举相对应的法律文献

(1)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2)由查士丁尼组织编纂,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3)美国独立后制定的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一

24、______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这是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______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25、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的美好追求。

(1)   ”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被少数民族首领奉为“天可汗”。

(3)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重促成了   的和平解决,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6、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______的发展,促进了_____的迅速增长。

27、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________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________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________的瓦解,对维护________、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8、请按要求列举相关历史知识

(1)古代史书说他开通“西域道”(即“丝绸之路”),他是   .

(2)1952年   完成,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3)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4)被称为“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的是 .

(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发动   登陆战,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29、二战的转折点是______。二战中规模最大的登陆战是美英军队在法国______登陆。

30、1500年前后,   打破了各大洲彼此隔绝的状态,开启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门。1995年,______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在实践中总结认识,从而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共成立后,成立了哪一机构领导全国工人运动,并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工人运动遭到军阀镇压而失败,中共从失败中得出了怎样的认识?

(2)长征初期,党和红军在军事失利中认识到“左”的严重错误,长征期间中共如何纠正这一错误?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本侵略给中华民族生存带来的威胁,中共提出联合所有力量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政策,这一政策是什么?

(3)1939年1月,为满足国共合作抗战的需要,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的哪一机构领导云贵川等国统区和香港的党组织?为早日解决台湾、香港、澳门等回归问题,中共代表全国人民提出统一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2、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什么时候?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怎样的特点?

 

3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动力方面有何进步?分别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的新成果。

(2)据统计: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经历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而原子能从开发到应用只用了6年。这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开始,政府一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强了国家干预,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材料二: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采用苏联模式,经济建设取得过巨大成就,但是后来社会经济却逐渐丧失了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1)材料一中美国经济的复兴得益于什么改革?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中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并说明这种体制特征在中国是怎样变化的。

(3)上述材料和问题能为调整经济体制提供哪些借鉴?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