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画花卉的人,大多不喜欢花圃里那些开得饱满而鲜艳的花,因为那些花总是欠缺了一份劲拔与含蓄的美。略被虫蚀的叶片、几分残破的花瓣、① ,稍带残缺却体现着生命的力量,这才是画家们特别钟爱的。这种生命的力量就是一种美,唯有② ,才能够拥有这种生命之美。人生不也是如此吗?
A.①枝干的盘错孤挺 ②艰苦地冲出地面,受尽风霜雨雪打击而获得成长
B.①盘错孤挺的枝干 ②艰苦地冲出地面,受尽风霜雨雪打击而获得成长
C.①枝干的盘错孤挺 ②受尽风霜雨雪打击而获得成长,艰苦地冲出地面
D.①盘错孤挺的枝干 ②受尽风霜雨雪打击而获得成长,艰苦地冲出地面
2、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B.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刘禹锡《蜀先主庙》)
C.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
D.夜来幽梦忽还乡,尘满面,鬓如霜。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下面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与原文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 )
雁有合群性,喜集体行动,并且很守纪律,往往排成了行列,在空中一行行地飞过,_________。
①而他们的阵形,又像是写出来的字,所以又称“雁字”。
②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曾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之句。
③苏东坡所谓“雁字一行书降霄”,而明代唐时升竟有咏“雁字”诗二十四首之多。
④好像是军队列阵形一般,因有雁阵之称。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出自下列哪部作品( )
A. 《论语》 B. 《大学》 C. 《中庸》 D. 《孟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请对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简要赏析。
【2】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描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古诗文默写
(1)关关睢鸠,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饮酒》中描写诗人不受尘俗烦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今天,我们都应有忧患意识,就像孟子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
(5)《卖炭翁》中最能体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列两个名著语段,回答问题。
A.你对时间的安排,学业的安排,轻重的看法,缓急的分别,还不能有清楚明确的认识与实践。这是我为你最操心的。因为你的生活将来要和我一样的忙,也许更忙。
B.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
(《梁启超家书》)
(1)语段A选自 ,全书内容首先强调的是 的问题。
(2)语段A和B都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信,请你说说他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教育和提醒儿子的?
(3)下列语句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流淌着朱光潜对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和赤诚关怀。
B.挪威作家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将枯燥乏味的哲学变成了通俗而有趣的小说。
C.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信条是:先为人,次为钢琴家,再为音乐家,终为艺术家。
D.傅雷说“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这是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跟儿子说明了控制情绪的必要。
8、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读书人不需要“仪式感”
唐亚华
①最近,不少高校陆续开学,对于休息了一个寒假的大学生们来说,如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成了他们的首要问题。记者发现,如今有些大学生在准备学习的时候,还要有一些“仪式感”。比如有的学生每天出门上课、自习前都要化妆,有的人“只能”在咖啡厅学习。
②学习需要“仪式感”吗?或许需要,但我觉得需要“仪式感”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之前的准备程序。正如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在《夜晚的书斋》中所写的:“为了让我夜间的想象灿烂开放,我必须把各种感官都动员起来。闻到书架的木头味,包书皮革的麝香味,记事本发黄纸页的酸味等等。这样我才能够入睡。”真正潜入到所读之书中,各种感官与书本互动起来,这才是一种货真价实的“仪式感”,虽然它看起来比较奢侈。
③古人讲“焚香沐浴为读书”,但我更认同“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的说法。真正用功之人学习是不分场合的,随时随地抄起书、拿起笔,兴之所至而已。在进入学习状态之前还要来个“小轩窗正梳妆”,我觉得这是在逃避学习。
④当然,大学生学习前营造“仪式感”,也可能因为被现实条件胁迫。尤其是电子设备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很难不受其影响。持续学习一个小时而不“搭理”手机,这样的人不多。所以,有些备战考研的人,为了保持复习状态,故意不带手机,或者干脆停掉流量。
⑤每个人读书都有一定习惯,但习惯未必就是“仪式感”,非要将某种习惯往“仪式感”上附会,就近乎矫情。而且,习惯往往是工作所迫,与罗曼蒂克式的“仪式感”完全搭不上边。比如为了写论文,若非作者藏书够多,否则只能去图书馆。
⑥社会经济水平的进步,让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他们追求个性化,少了带领家庭走出贫困的道德压力,更注重自我感受。这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他们多数人考大学的唯一目的就是脱离农村,端上“铁饭碗”,除了争分夺秒的学习,恐怕没有心情去改善外在形象。无疑,时代给了大学生追求学习“仪式感”的条件。
⑦但我还是想说,读书学习需要郑重其事,但不能只在表面花心思——一个真正热爱学习、喜欢读书的人,能利用的不过是碎片时间,哪有时间容你慢悠悠地扑粉化妆营造一个“仪式感”呢?
(《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26日,有删改)
【1】作者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2】第②段划线句中,“或许”二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学习需要“仪式感”吗?或许需要,但我觉得需要“仪式感”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之前的准备程序。
【3】作者认为真正的读书人是如何读书的?请概括说说。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给自己一个笑脸,让自己拥有一份坦然;给自己一个退路,让自己拥有一份希望;给自己一个祝福,让自己拥有一份快乐……亲爱的同学,你愿意给自己一个什么呢?
请以“给自己一个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
写作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