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企业要走出国门,就必须了解当地市场,适应和熟知当地法律与文化。
B.为了提高准确度,北京第四次全市范围古树名木资源调查首次实现了GPS定位全覆盖。
C.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真谛。
D.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2、下列关于名著的介绍正确的一项是
A.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来自农村,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在经历三起三落之后,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色。
B. 《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汇编,它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读者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
C. “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胸中实无一策。”这是《三国演义》中庞统“舌战群儒”的精彩话语。
D. 《海底两万里》的主人公康塞尔热衷于航海,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环球探险旅行,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3、下列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A.第一节“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了秋风之肆虐。
B.第二节,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第三节,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第四节“安得”三句借景抒情,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博大宽广的胸怀。
4、下列词语书写没有误的一项是( )
A.元霄 大抵 宽慰 嘱咐
B.松懈 过隐 懒惰 回驳
C.撺掇 糜子 慨叹 蓦然
D.褪色 朦胧 躁热 斡旋
5、别舍弟宗一①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释)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1】诗歌首联有何作用?
【2】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2)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_________》)
(5)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6)上下千年,往圣先贤始终憧憬并追求着“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家园。
7、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在这一天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在这一天开展名著《傅雷家书》的讨论交流活动,请你完成以下有关本书的介绍。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孩子______、傅敏的家信摘编。书信中,傅雷希望两代人之间能够建起______的关系。作品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2】人们说“家书抵万金”,在家书背后,常常是家风,是祖辈、父辈传承下来的精神,在一封封的家书中,我们读到的是语重心长的话,感受到的是家书背后的殷殷深情。班级交流中,你决定结合以下《傅雷家书》的一段内容,谈一谈你对家风的看法。
“因为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的。”
——《傅雷家书》
要求:明确表达段落中傅雷向孩子传递的家风和你对这一家风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8、文学作品阅读
跨越地平线
高尔泰
①小时候,我常坐在山坡上,望着天地交界处那一发似有似无的蓝色发呆。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越过那蓝色的边界,踏上未知与未来的起点。我想象那跨越将不是跨越,而是飞翔,直到有一天,不知不觉越过了它。
②那年我十四岁,要到苏州美专上学。先坐轮船后坐火车,路上要走三天。初出远门,家里的一切都是为我上路作准备。父亲筹钱,母亲打点行装:裁衣服、做鞋子、缝被子、熏鱼、晒虾、腌菜、泡蒜、炒米花、做芝麻糖、花生糖和各种蜜饯……边做边给我说各种事情:天冷了要自己知道多穿衣服,热了要知道脱;(1)下雨天出门,要穿胶鞋,别穿布鞋,布鞋子泡了水,几天都晒不干,你就没鞋穿;睡觉要直着睡,别横着睡,把别人踢醒了,要骂你;别忘了剃头洗澡,衣服脏了就要换,换下来的衣服要马上洗,洗衣服要先抹上肥皂,泡一会儿再搓,要挨着搓,别东搓一把西搓一把……我常常听着听着就走了神,不知道还说了些什么。
③准备的东西,多得没法拿。(2)母亲一股劲儿往包包里塞,塞得我背不动了,又往外拿,拿掉一些,掂掂分量,又拿掉一些。让我一次一次试背,总觉得东西太少包包太重。
④后来父亲对她说,行了,让他吃点苦锻炼锻炼也好。又对我说,只怪我们穷,有钱我送你去了。
⑤上轮船的那天,父亲交给我一份备忘录,里面写着我在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出了轮船码头找不到去火车站的路怎么办,下了火车如果是半夜里怎么办……这样的十几条,都是讲过了的,我觉得都不是问题。在码头上,他们拜托一个同船去当涂的熟人陈师傅照顾我,叫我要服他管。母亲给他说,这孩子海得很,别让他在船帮子上乱跑。又给我说,船上风大得很,别到舱外面去,窗子里一样看景。又对陈师傅说,这孩子爱看景,你就带他坐在窗边吧。
⑥汽笛响了,跳板撤了,母亲隔着水喊:多写点信来,一到那边就写个信来。我也想大喊一声知道了,但好像泪水已涌上了眼睛,一喊就会掉下来似的,只能点点头。船员来赶乘客进舱,下到里面,从舷窗再伸出头来望时,码头已隔得很远,但还可以看到,父亲和母亲在向我挥手。不知不觉,泪水又涌上了眼睛。船在马达声中抖动,河岸缓缓后退。不久,平时到过的最远的地方都过去了。风物依旧,新世界不新,好像旧世界的延伸,只是没有了家。
⑦黄昏时分,船在石臼湖上航行。千里水天一色,上下是新月。回首来路,落日殷红。我靠着舷窗,想家想得厉害,计算起还有几个月放寒假来了。在家里想出去,想不到一出门就想回家。更想不到,从此飘泊天涯,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①。
(选自《寻找家园》)
(注释)①万里西风瀚海沙:出自“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这几句词意思为:道韫是咏雪的著名才女,在她死后已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用简洁语言梳理文章脉络。
小时候,我常坐山坡梦想跨越地平线——14岁我_______——父母为“我”上路做准备——离开码头时我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下雨天出门,要穿胶鞋,别穿布鞋,布鞋子泡了水,几天都晒不干,你就没鞋穿。(这句话运用了“繁笔”的写法,分析其效果。小贴士:繁笔——用较多的笔墨描摹事物,求其穷形尽相。)
(2)母亲一股劲儿往包包里塞,塞得我背不动了,又往外拿,拿掉一些,掂掂分量,又拿掉一些。(这句话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分析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4】结尾划线句抒发了“我”怎样的情感?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9、作文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这也是生活》中的一句话。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怎样发展,重温先生当年说的这句话,依然让我们有很多的感悟……
就上面的文字,请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3)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4)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