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它的另个结果却是始料未及的
②人们会在惟一的孩子身上投入过多的物质财富
③计划生育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是不容置疑的
④于是,小规模家庭反而变成高做排放体
⑤每个孩子人均能源消耗量大大提高
A. ③⑤①④② B. ②④③⑤① C. ③①②⑤④ D. ②③⑤①④
2、 把下面画线的长句改为整散结合的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柿叶一落,槐叶一飘,京华的秋树便相继凋零了;落叶在公园里和马路上,稠密如雨萧萧地下。
A.公园里,马路上,落叶萧萧地下,稠密如雨。
B.公园里和马路上,稠密如雨的落叶萧萧地下。
C.公园里或马路上,落叶萧萧地下,稠密如雨。
D.公园里与马路上,稠密如雨的落叶萧萧地下。
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社”原指土地神,如“春社”就是春耕前祭祀土地神,后发展为一种地方基层组织或区域名称,接近“村庄”的概念。社戏,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古人的纪年方法比较复杂,“壬戌秋日”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元丰六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C.“漏断人初静”中“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表明漏壶里的水渐少,说明时间已经深夜。
D.古人有的以出生地命名如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有的以官名来命名如“杜少府”,还有的以“谥号”命名,如欧阳修谥号“文忠”。
4、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检测 衍射 泛大陆 B.膨胀 缓慢 岛屿链
C.漂移 流逝 不解之迷 D.地震 构造 天衣无缝
5、下面对《卖炭翁》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掠夺给劳动人民造成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老人的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遭遇。
C. “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D. “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形成强烈对比,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大胆反抗。
6、默写。
(1)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3)_____________,猿鸟乱鸣;___________,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诗经·邶风·式微》)
(5)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9)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___________ ,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0)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1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12)《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的句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3)《小石潭记》中与《朱元思书》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他把枪放在膝盖上,狠狠的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懦弱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意义而充实。”
(1)文中的“他”是谁?是什么原因使他产生了这样的轻生念头?
(2)结合原作简要概括“他”的四次死里逃生的故事。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谈“照镜子”
①据说古人早在商周时期就做出了铜镜,以青铜为鉴,用来照人的容貌,这里的“鉴”就是镜子。最初铜镜的作用就是用来梳洗打扮。每天都要梳理打扮,有谁不会照镜子呢?
②日常生活中,照镜子 不足为奇,但如果把它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真正学会照镜子,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③战国初期,有了一个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说的是邹忌通过在家照镜子,发现自己不如城北徐公美,反复询问身边人后,觉得自己受到了蒙蔽,从而向齐王进谏。齐王虚心接受,开门纳谏,终使齐国强大。可见,镜子不仅可以照人的容貌,还能为世人提供警醒和思考。
④还有令后人不时提起的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一对君臣,以及那句“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的话来,让人唏嘘,让人慨叹。可又有多少人能从这句话里真正体会到照镜子带来的治国处事、得失兴替的启示呢!
⑤更有北宋时的神童方仲永,五岁就可以舞文弄墨,提笔作诗,但长大以后竟一事无成。如果他的父亲能客观地“照镜子”,清醒地认识仲永的优缺点和发展方向,对其加以适当的教育,而非每日带着他做巡回“表演”,又如何会导致仲永“泯然众人”的悲剧结局。又有多少人是被埋没在盲目的夸赞自大之中!
⑥这个故事也告诫我们要客观地“照镜子”。正如中国有句谚语“谦受益,满招损”。如果错照镜子——放大着看自己,那么其自满的后果可以看到:“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致使自己自我膨胀,盲日骄傲,停滞不前。如果错照镜子——缩小地看自己,就必然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做任何事情,总是畏畏缩缩,墨守成规,怎么能把事情办好!
⑦照镜子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它时刻提醒我们:做人做事要有所警醒、有所敬畏。惟有如此,我们才能知荣辱,明兴替,才能不断进步。
【1】请分析开头段落的作用。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2】在第②段画线处填入正确的一项( )
A.只有 才 B.因为 所以 C.虽然 就 D.即使 也
【3】阅读全文,完成填充。
中心论点 | 主要论证过程 | 论证结构 |
(1)____ | 第③段(2)____ | (4)____ |
第④段(3)____ | ||
第⑤段用伤仲永的例子论证了不能客观照镜子带来的危害。 |
【4】选文第⑥段假设了两种情况A:____B:____,在第⑤段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醒我们________。
【5】请从议论文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第⑦段加点词“诸多”可以删除的理由。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夏天,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空灵美丽,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丰收喜悦。让我们和夏天一起激情满怀,一起艳阳高照,一起放飞梦想……
请以“和夏天一起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2)叙述完整,想象合理;(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