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吐鲁番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对写作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故事一定要有头有尾,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故事中的人物要有血有肉,形象丰满,有趣味;但故事不允许有联想、想象的成分。

B.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写作实践中采取哪一种顺序,不是一成不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C.把游览时的经历和感受写下来,就是游记。游记内容包括:一是交代游踪;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

D.写读后感要注意:适当引述,感受力求深入,联系一定积累及生活经验。写读后感要以“感”为主,“感”是作文的重点。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绊(   旋(   怀(miǎn   词夺理(qiǎng

B.诚(qián   日(   缚(shù   而至(zhǒng

C.绕(yíng     héng   挑拨离jiàn

D.   jìn   纶(jīng   怒不可è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褓(qiánɡ)        (jìn)            怒不可(è)

B.黑(lí)             纶(jīnɡ)          挑拨离(jiàn)

C.鱼(tāo)            绕(yínɡ)        讲信修(mù)

D.突(wù)             (yān)        推推搡(sǎnɡ)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绕(liáo)       (chěng)             动(rú)             词夺理(qiáng)

B.日(lì)             涡(xuán)             (shí)             而至(zhǒng)

C.拭(cā)             实(dūn)                    顶(qiú)             草长飞(yīng)

D.立(chù)             野(kuàng)             (sǎng)       相成(fǔ)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渔父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词中“青箬笠,绿蓑衣”指代____。这首词描写____(季节)的景色。

2“不须归”三字反映了作者____的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

(1)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3)_________________,不识字烟波钓叟。(《沉醉东风·渔夫》)

(4)_________________,满川风雨看潮生。(《淮中晚泊犊头》)

(5)孤村落日残霞,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门外有人拍门。

“瑞宣!开门去!”祁老人叫。“多半是你爸爸回来了。”

瑞宣又请上弟弟瑞全,才把装满石头的破缸挪开。门外,立着的不是他们的父亲,而是钱默吟先生。他们弟兄俩全愣住了。钱先生来访是件极稀奇的事。瑞宣马上看到时局的紧急,心中越发不安。瑞全也看到危险,可是只感到兴奋,而毫无不安与恐惧。

钱先生穿着件很肥大的旧蓝布衫,袖口与领边已全磨破。他还是很和蔼,很镇定,可是他自己知道今天破例到友人家来便是不镇定的表示。含着笑,他低声的问:“老人们都在家吧?” “请吧!钱伯父!”瑞宣闪开了路。

钱先生仿佛迟疑了一下,才往里走。

瑞全先跑进去,告诉祖父:“钱先生来了。”

(选自东营市教科院推荐必读经典名著,八下阅读篇目)

以上文字出自长篇小说《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北平沦陷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里几个院子里祁家、钱家_____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 折的道路。选文中的“瑞宣”具有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   何为诗人

余秋雨

①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第一个”之前,中国已经有了《诗经》。

②《诗经》很了不得。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③《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④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未指向一个明确的人。

⑤《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⑥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⑦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但他不知道用什么去训导别人。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⑧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其实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⑨诗人就是诗人。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1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被我们先人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B.《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用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喜怒哀乐,又表现得大气从容。

C.文中提到孩子们的经典阅读篇目没有《诗经》,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

D.“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表面屈原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2《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诗人”的解释是“写诗的作家”。根据上文的观点,写出对“诗人”一词新的理解。

3为什么说屈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不免有难忘的风景,有的是怡然自乐的“桃花源”,有的是静谧幽美的“小石潭”,有的则是人生某一处邂逅。

请以“难忘的风景”为题,自选角度写作文。

要求:(1)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⑵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⑶不得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