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要求写句子。
(1)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仿例子,写一拟人句)
(2)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缩句)
(3)地球是球体。(扩句)
(4)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改为反问句)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然后选词填空。
暴露无( ) 技高一( ) 全神( )注 惟妙惟( )
( )风凛凛 粉身碎( ) 忘( )所以 心惊肉( )
(1)走在华山玻璃栈道上,看着脚下的万丈深渊,我感到_____________。
(2)看到自己的成绩时,他高兴得有点____________。
(3)小弟弟学起猴子来,抓耳挠腮、挤眉弄眼,真是___________。
3、把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无_____有_____ 司_____见_____ _____而_____舍
专心__________ 见_____知_____ 一_____俱_____
4、依照示例,从中国四大名著中,选择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不能和例子相同),用最简洁的语句或词语概括他(她)的主要形象(性格)特点和典型事例。
【示例】人物:诸葛亮 形象:足智多谋 事例:草船借箭
人物:_________ 形象:_________ 事例:_________
5、填空。
(1)《青山不老》本文选自( )的“新闻四部曲”之——《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统领全篇的中心句是“青山是不会老的”。
(2)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作用是:点名了文章的主旨,衬托出老人的( )是永垂不朽的。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竹 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
的意思。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磨: 尔:
意思:
2.你从“咬定”“破岩中”体会到了
什么?
3.“ , ”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绝不动摇的品格。
4.这是一首 诗,全诗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诗人 。
7、课内阅读。
墨竹图题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1.本诗的作者是( ),清朝( )家,( )之一。
2.解释前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实写,写诗人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句是虚写,写出了诗人自己的__________,第四句诗人对百姓寄予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以“_________”为依托,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手法,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胸襟,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概。
8、阅读与理解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随风潜入夜,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潜( ) 野径( ) 锦官城( )
【3】写出第二联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题为“春夜喜雨”,诗中却没有一个“喜”字,但又处处体现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请从诗句中找到至少两处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语段阅读。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1】“淤泥”指( )
A.河流、沼泽沉积的泥沙
B.水库、池塘沉积的泥土
C.树下堆积的泥土
【2】“劲挺”说明了杨树、柳树的生命力很_____。
【3】文中画“_____”的句子应读出( )的语气。
A.疑惑不解
B.惋惜
C.赞叹
【4】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躺在母亲身边
王晓明
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聊天。”我不耐烦地说。
“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
“一个外地的,不认识。”
“不认识?”母条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
“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
“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一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母亲这次犯病,就是累病的。她病了,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反而谁见了她都会抱怨,都觉得她把自己累病了,害得我们也跟着受累。每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声不吭,仿佛她真的做错了什么一样。
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还没等我说什么,母亲却说:“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
我答应着,拉了一床被子就躺在母亲身边。我说:“妈,你给我说说你以前的事,我看看能不能写篇文章。”
母亲惊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
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1】下列对短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母亲的孤寂无聊。
B.这句话表明了母亲渴望与“我”说会儿话、解解闷的心理。
C.母亲的话题非常丰富,可见她有许多话想对“我”说。
D.母亲夸大其词,想引起“我”的关注,获取“我”的同情。
【2】短文通过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慈母形象。
【3】结合短文中一处具体的语句,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插叙母亲生病的原因及母亲积劳成疾却又遭受家人抱怨的事实的段落能否删除?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结尾“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母亲,一个人世间最亲切的名字;母爱,一份世界上最无私的感情。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到了哪句讴歌母爱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生 之 喜 悦
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dié)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而全身瘫(tān)痪(huàn)的威廉·马修。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xiàn)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马修说:“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马修住院的头几年,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没有舒适感也没有痛楚感。之后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枢(shū)神经发出“痛”的信号。
在痛楚中发现喜悦,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荒唐的。但置身马修的处境,就知道这种特定的痛楚不仅给他带来了喜悦,而且带来了希望。当然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马修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过去马修经历过无数个没有任何知觉的日夜。如果说,痛楚感是一处断壁残垣(yuán)的话,无知觉则是死寂的沙漠。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种价值体现——医疗价值与康复价值的体现。当然,马修不是病态的自虐(nüè)狂,他只是把痛楚作为契(qì)机,进而康复,享受到正常人享有的所有感受。谁也不能保证可怜的马修能获得这一天,但他和医生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因而他盼望痛楚会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1)以手掩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契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怎么理解“生之喜悦”这个题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表现马修所经受的痛苦的句子,并选一句摘抄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修为什么要感激使他钻心难忍的痛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马修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怎样看待“生命”,请你用自己的话或名言警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比阅读
(A)桥(节选)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①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B)抢险(节选)
这时,老田(防汛指挥部副总指挥)一面叫喊让后面的人赶快往前运沙袋、木桩,一面把身上的笔记本、水笔都掏出来。看样子,他要亲自下水了。我忙说:“老田,你有关节炎,不能下水!”老田瞪了我一眼,随即把手里的东西递给我,②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只听人群中乱纷纷说:“老田下水了!”“咱们还愣着干吗?”马上就有五六个壮小伙子跑到他身边,接着又跑出来几个,又是几个……人们手挽手连成一串。老田领着头下水了,浑浊的河水立时没到他们的腰间,很快就没到胸口。老田拉着长长的队伍往前走,湍急的河水冲得人们东倒西歪,但人们仍然不顾一切地往前走……
【1】两个选文中都写了人物“瞪”的神态,体会“瞪”的原因以及分别表现了老汉和老田怎样的人物形象。
人物 | 语句 | 原因 | 人物形象 |
老汉 |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
老田 | 老田瞪了我一眼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
【2】文中画“____”的第①处和第②处描写所表现的人物精神(品质)分别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和“__________”概括。
【3】分别在两个选文中找出描写“水”的语句,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面的语句对表现老汉和老田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个选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坊。
匆匆片段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 )过,从我脚边( )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过了。
【1】《匆匆》是___________的一篇___________(体裁),我还读过他写的_________
【2】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仿照这句话的句式再写一写。
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
【3】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这四个词表现了 。
【4】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5】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并说说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别的饮料。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
鲁迅先生备有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的,一种便宜的,便宜的是绿听子的,我不认识那是什么牌子,只记得烟头上带着黄纸的嘴,每五十支的价钱大概是四角到五角,是鲁迅先生自己平日用的。另一种是白听子的,是前门烟,用来招待客人的,白听烟放在鲁迅先生书桌的抽屉里。来客人鲁迅先生下楼,把它带到楼下去,客人走了,又带回楼上照样放在抽屉里。而绿听子的永远放在书桌上,是鲁迅先生随时吸着的。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有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儿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家人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深恶痛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一共写了鲁迅先生的5件事,请简要概括,并说说分别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点。
(1)笑声明朗(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通宵达旦地工作(工作认真)
【3】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8~11自然段,写到了环境,如“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儿声音没有了”“鸡鸣的时候”“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也写到了鲁迅先生的家人,如“家人都起来了”,这样写是为了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的事例简单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他上课玩玩具,这是事实。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
16、仿照例句(写人物说话时,不用“说”字),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例: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王老师宣布了“校园戏剧节”各班可以报三个节目的消息,同学们____________,我和同桌____________。
17、移居月球的设想就算能够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去居住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我怀念母亲。(扩句)
2.欢乐的首都人民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安门广场。(修改病句)
19、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仿照例句,写一写人对某件事入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一个妇女搬了把椅子放在我面前说:“这是我们专门准备的残疾人椅,你快坐吧!”(改为转述句)
2.闰土心里的稀奇事,让我很羡慕。(改为双重否定句)
3.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为陈述句)
4.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改为反问句)
5.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改成“把”字句)
6.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成陈述句)
21、作文。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陪伴。是谁陪伴你左右?是什么陪伴你至今?请以“陪伴”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题目自拟,表达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