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期末德州一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根据提示完成词语练习。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句中的“远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只等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句诗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中的“千里雪”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三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尽开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充古诗名言或文化常识。

(1)五行: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纲

(4)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七律·长征》

(5)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3、看拼音,写词语。

六年前,yòu zhì_______的我们走进校园。六年时间zhǎ yǎn_______就过去了。校园里xī shuài_______的叫声,神秘的yǐ xué_______,zhàn kāi_______的花儿……一切都是那么让人留恋。忘不了这里的shū jí_______让我们开阔眼界,忘不了同学们帮我打败jì mò_______,更忘不了老师xī shēng_______休息时间帮我补课……同学们,为了共同的mù biāo_______,我们不要畏惧困难,也不能犹豫和pái huái_______,锲而不舍地勇敢前行吧!

4、读拼音,写词语。

 

 

5、我会根据语境填写词语。

春风送暖,wàn xiànɡ ɡēnɡ xīn( ),在这个阳光míng mèi( )的周末,小区广场的公益活动fèn wài( )热闹,我也下楼去做了一些有yì yì( )的事情:捐一些shū jí( )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买几幅cǎi huì( )张贴在门口,来排解心中的jì mò( )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回乡偶书

_____________,乡音无改鬓毛衰。

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1补全诗句。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_______时偶然写的。

3古诗从自身和________两个视角,抒发了诗人心中无尽的________与淡淡的伤感。

4诗句“________”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诗句“________”表达了诗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难忘故乡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与理解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根据原文补全诗文。

2这首词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清平乐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词意,解释下列词语。

相媚好:_______________ 亡赖:____________

4词的上片和下片各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与理解。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在文中“_____”上补充诗句。

2仿照例句的标示,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 金沙水/拍/云/崖暖 B. 大渡/桥横/铁索/寒

C. 更喜/岷山/千里/雪 D. 三军/过后/尽/开颜

3这首诗是围绕“____”两句展开叙事抒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请你仿照例子加以概括:①攀(五岭)②越___③渡____④夺____⑤翻____

4在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练习。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哒哒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1】为什么说是雨点儿“逗引”我出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黑夜里的那双手

李汉荣

①我怀念那个夜晚。

如墨的夜色涂抹了一切。漆黑的背景里,远山隐约的①lún kuò比白天显得矮小,但多了些森严,像长短不一的刀枪剑戟,紧张地举起来,刺向从②dǒu qiào处黑压压扑下来的天空。河流忽然收起了温柔的光波,发出恐吓的声音。这是我第一次走夜路。一段并不长的路,我走得比我的记忆还要漫长。我的小手里攥着一把石子,随时投出一粒,吓唬那些我想象中可能出现的鬼影。我的衣兜里揣着一本从小朋家里借来的书,书里讲述一个善良孩子勇敢的故事,我断断续续回忆着书里的情节,为我颠簸的脚步壮胆。夜更黑了,远山的刀枪剑戟不见了,莫非被收缴?墓地的磷火却闪动起来,令我想起一些可怖的眼睛。

③我的心跳加快,咚咚咚,我清楚地听见了我身体里的鼓。我在一块大石头旁边停下来。我不敢再往前走了。我靠紧石头,想象它就是我的祖父。接看一片片冰凉的东西落下来,一摸,才知道是雪片。我就在这里过夜?我就这样让雪覆盖?我身体里的鼓更响了。

④这时,一个微弱的、温柔的声音传来:“我领你回家,不要害怕。”是母亲的声音,但不是我的母亲,是与我的母亲同样微弱的、温柔的声音。她拉起我,拍拍我的肩膀,说:“我是你同村的王婶。”王婶,不就是那个被人们瞧不起的女人吗?我曾看见过她被辱骂的情形。五十多岁的脸上,布满了一百年以上的皱纹。她说她今天千活刚刚回来,她喘息着,说话很吃力。她一手扛着铁锹,用另一只手握住我的手,我感到她的手那么粗糙,满手是硬茧。此刻,我感到这双满是硬茧的手是那样温柔和温暖。

⑤四十多年了,我仍然想,残酷的生存给她的是粗暴和③líng rǔ,而她仍然以那双手传达爱意和温情。当她把我送到家门口,她轻轻地从我的手中移开了她的手。她说,谢谢你,是你的小手把我的手暖热了。我当时竟然无话可说,也许是被这浓黑的夜里突然出现的光亮照晕了,也许是并不理解这双一再被生活伤害的手所传达的爱的珍贵。

今天,我有太多的话要对那双手表达,但那双手早已回到夜的深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恐_____________③铁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与文中所给拼音相对应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概括本文所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末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王婶是一位怎样的女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①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②“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发展的力量。越读越清楚,知识就是思想的源泉。

③“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倒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④“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得很高,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1读短文,找出第②~④段的关键句,我发现(   )

A.关键句都在段首。 B.关键句都在段尾。

C.前两段的关键句在段首,最后一段的关键句在段尾。 D.前两段的关键句在段尾,最后一段的关键句在段首。

2梳理短文内容,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点明了书的重要地位。

B.“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所以小学生目前只要读好课本就行,以后再读其他的书。

C.“读万卷书”是要多读书,读好书,使自己的学问渊博。

D.“行万里路”是要多关注身边的事物,多积累经验,学会分析和判断。

3“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

A.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终成我国著名科学家。

C.梁启超幼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D.司马迁为著《史记》从20岁开始游历,不畏艰辛地四处考察。

4照样子仿写句子。

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

书是__________,是_______,是______,是______

5联系你的学习生活,说说你对“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草虫的村落(节选)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   )的小圆虫,披着(   )的彩衣。在这些(   )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   )的目光。它们(   )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1选择恰当的词语,把序号填入文段中的括号里。

①好奇 ②友好 ③俏丽 ④粗壮 ⑤花色斑斓

2短文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

A. 小圆虫   B. 黑甲虫   C. 蜥蜴

3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试着写下黑甲虫与蜥蜴交谈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总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总而言之的意思是什么,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分)

(2)冰心奶奶从书中得到了什么?(2分)

(3)冰心在儿童刊物的题词是什么?(1分)

(4) 你对冰心奶奶的题词有什么看法,写一写。(2分)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康,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第1自然段中画横线的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没有(   )

A.列数字 B.举例子 C.作比较 D.打比方

2用波浪线画出第1~3自然段的中心句。

3森林的作用有哪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

B.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

C.吸收二氧化碳,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

D.使全球气候变得温暖。

4这篇短文主要表达的观点是(   )

A.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B.森林是“吞水吐雨器”。

C.森林是地球的绿色之肺。 D.植树造林,改善环境。

5如果你市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作为城市居民的一员,阅读本文后你对创建活动有什么好的建议?(不少于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4)

(1)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

 

(2)如果不能实现梦想,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5分)

(1)给下面两句话加上标点,使句子意思不同。

                 

                 

腊梅在三味书屋的后院开得正盛。(先改写为比喻句,再改写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心情很繁重。(改病句)。

 

 

17、老人说,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改为直接引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句子,使其形成排比句式。

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一切黑暗;如果我是春雨,我将________;如果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改为字句和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四团的战士必须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泸定桥。(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在回信中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生活中常用的很多词语都与戏曲有关,如“压轴、有板有眼、科班出身”,请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作文

题目:忘不了你的_____________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有不少人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带给你帮助、关心、勇气、力量……请你把他们的事情在你的笔下重现。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2)叙事具体,语句通顺,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3)字数450个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